勿□学派 〖勿□学派〗创始人梅文鼎(1633—1721)。文鼎,字定九,号匆□。清宣城(今属安徽)人。此学派固其号而名。文鼎家世学《易》,文鼎自少侍父及师罗王宾,仰观星象,即能知其次舍旋转大意。年二十七,从同里倪竹冠学,倪授以麻孟旋所藏《交食通轨》,归与其弟文鼐、文鼎共习之,并有所发明和订补。文鼎家学有其弟文鼐、文鼎,其子以燕,其孙□成等承传。文鼎弟子有李鼎徽、李钟伦、刘湘□、陈万策、陈厚耀等。其交游者有黄百家、潘宋、汤斌、魏荔彤、施闰章、李光地、揭喧、方中通、汤耒、袁士龙、孔兴泰、毛乾乾、张雍敬等。文鼎私淑弟子有江永、杨作枚等。该派学贯中西,折中击今,精于天文学和数学。文鼎在天文学上主要介绍《崇祯历书》的部分内容和解释《大统历》。他以为,“《授时历》集古法之大成,自改正七事、创法五端外,大率多因古术,故堆读《庚午历》,不知《授时》之五星;不读《统天历》,不知《授时》之岁实消长;不考王朴《钦天历》,不知斜升正降之理;不考《宣明历》,不知气刻时。三历非一行之《大衍历》,无以知岁自为岁,一天自为天;非李淳风之《麟德历》,不能用定朔;非何承天、祖冲之、刘焯诸家,无以知岁差;非张子信,无以知交道表里、日行盈缩;非姜岌,不知以月蚀检日躔;非刘洪,不知月行迟疾;然非洛下闳谢姓辈肇启其端,虽有善悟之人,无自而生其智”。而“西历亦非—种,在唐有《九执历》,实为权舆,其后有《婆罗门今十一曜经》及《都幸利斯经》;在元则有礼马鲁丁《西域万年历》;在明则有马沙亦黑马哈麻之《回回历》”。“自利玛窦入中国,著《天学初函》,徐光启因之,与汤若望撰《崇祯历书》,本朝阳寸宪历》用之曰西洋新法。而汤若望所译,与利玛塞亦多不同。复有穆尼阁撰《天步真原》,规模又异。薛风祚本之为《天学会通》,又新法中之新法矣。通历书之理而自辟门庭,则有王锡阐立议精到,后来居上。又有揭喧著《写天新语》,方中通与相质难,著《揭方问答》,并多西书所未发,而南怀仁《仪象志》、《康熙永年历》与历书亦微有出入。西之旧法即《回回历》;西之新法,即《欧罗巴历》。总而计之,约有九家;析而言之,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亦各不同”。于是,文鼎“乃通考古今历法,兼采旁搜,详探浅说,言其立法之所以然。自谓马氏《文献通考》独无历法,作此以补其缺也。复补注《周髀算经》明里差之说所自出,考春秋以来冬至各依本率步算,明《统天历》古今大小之算,合前代所用,考庚午元历,正历志之讹,补注《元史》历经,因《元史》缺载,立成为图注以发其意。补注郭太《史历草》,订传写之误,标示精义,俾学者知其所以然”。又撰《大统历立成注》、《回回历补注》、《西域天文书》,“以明泰西天文实用”。此派其他学者在天文方面也多有成就,如梅文鼐“初学历时,未有五星通轨,无从人算,先生与取《元史》历经,以三差法布为五星盈缩立成,方得推算”。刘湘□“湛思积悟,多所创获”,“金、水二星,历指所说未彻,得刘生说,而知二星之有岁轮,其理确不可易”。陈厚耀“以天算之法治《春秋》,尝补杜预为《春秋长历》十卷。该学派亦长于算学。梅文鼎大量介绍了当时流传的中国古代数学和西方算法,并有所补充和发展。他“治算术,阐中法者有《九数存》、《古方田通法》、《少广拾遗》、《勾股测量方程论》;用西法者,有《几何摘要》、《几何补编》、《几何增解》、《比例数解》、《三角法举要》、《弧三角举要》、《环中黍尺》、《堑堵测量》、《西镜录举要》、《权度通几》、《奇器补诠》等。撰有大量数学方面的著作。此派其他学者在数学上也颇多建树。如梅文鼎著有《几何类求新法》,“勿□先生作度算,先生为之补,又参用陈荩谟尺算,而用法始备”。梅彀成“其论勾股积与勾弦和较前人所末及言”。陈厚耀被康熙帝召见,“试以三角形,令求中线,又问弧背尺寸,先生具札进,称旨。四十八所,眉行热河,圣祖问北极出地高下及地周、地径、地环,先生具举以对”。该派有些学者,于天文、数学外,也兼通其他实学,如刘湘□,“于舆地、河酒、食货、兵防无不通贯”。此学派认为,历算等本身也是儒学的内容,“或有问于梅子曰:‘历学固儒者事乎?’曰:‘然。吾闻之,通天地人斯曰儒,而戴焉不知其高,可乎?曰:‘儒者知天,知其理而已矣,安用历?曰:‘历也者,数也,数外无理,理外无数。数也者,理之分限节次也。数不可以臆说,理或可以影谈,于是有牵合傅会以惑民听而乱天常,皆以不得理数之真,蔑由征实耳”。此学派主要代表著作还有梅文鼎历算诸书及《绩学堂诗文钞》,梅文鼐《步五星式》,梅文鼐《授时步交食式》、《几何类求新法》,梅□成《操绳厄言》,刘湘□《五星法象编》,陈万策《近道斋文集》,陈厚耀《春秋长历》、《春秋战国异辞》等。此学派历算之学多受时人称赞,影响颇大。阮元将梅文鼎列入《畴人传》,并赞扬他“积毕生之精力,既专且久,究极精微。其学由授时以溯三统四分以来诸家车术,博考九执、回回而归于新法,一一洞见本原,深澈底蕴,而又神明变化于三角、八线、勾股、方程诸算事,故著书满家,皆独抒心得”。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