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学派 〖三原学派〗创始人王恕,字忠贯,号介庵,晚年又号石渠,明朝中期陕西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不详其师承,但由学术可以窥见受关学和洛学影响较明显。该派学者有王承裕、马理、杨爵等。王承裕,为王恕之子,受家学,曾讲学于宏道书院,马理为其弟子。该学派以实践儒说为主,于哲理少有发明,然而也有自己的见解。该学派主张“我”是宇宙的本体。认为:“天地之育,我育之也;万物之育,找育之也。”(杨爵《论学》)又认为人性源于天。所谓“性乃天之所命,人之所受。真理甚微,非尽心而穷究之,岂易知哉?”(《石渠意见》)“中和”是“性命本然之则”,致“中和”,就是“止至善”(《论学》)。社会伦理观是“存天理,去人欲”。认为“天理人欲,相为消长。有天理即天人俗,有人欲即无天理”(《石渠意见》),“人能不以饥渴贫溅动其心,则大本立而过人远矣”。这显然是“存天理,去人欲”的延续。社会政治是反荒淫,反贪暴,主张存恤百性。基于“去人欲”,认为“人心”一动,就是“人欲”,人心一动,就走在凶险的道路上,丧德灭身,亡国败家都由于此(杨爵:《漫录》)所以说“人心惟危”,且又引《尚书。五子之歌》说:“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王恕巡抚云南,揭露宦官钱能等贪暴行为,使钱能遭罢撤。王恕在知杨州任上,岁饥请赈,不待批准旨意下达即先行开仓发粟,使饥民免于沟壑。杨爵在御史任上,上书言五事,反贪暴,反不恤民。因此遭五年牢狱而不侮,并说:“见得义理,必直前为之,不为利害所休,不为流俗所惑”。但是“志在经济”的王恕,既不主张实行井田制,也不主张均田,面对“人稠地狭”和“户口年年有消长”的农村现状颇无良策。该学派徘徊于有神论和无神论之间。认为“鬼神以物为体,而无物不有。如门有门神,灶有灶神,木主为鬼神所栖是也”(《石渠意见》)。但又认为:说它存在就好象存在,但“非实有也”。该学派主要著作有王恕《石渠意见》;韩邦奇《乐志》;杨爵《沦学》、《慢录》。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