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翁学派 〖晦翁学派〗南宋朱熹所创学派。熹字元晦、后改为仲晦,号晦瘤,又号“晦翁”,因称所创学派为“晦翁学派”。亦称“闽学学派”、“考亭学派”、“紫阳学派”等。熹为安定学派胡□、泰山学派孙复、濂溪学派周敦颐的四传弟子,深水学派司马光、明道学派程额、伊川学派程颐的三传门人,元城学派刘安世、龟山学派杨时、武夷学派胡安国、豫章学派罗从彦的再传高足。自幼受学于其父松(松曾师事杨时弟子罗从彦,按此计算,窘则为二程四传、杨时三传之弟子)。父死,又师事于刘胡学派的刘勉之、胡宪、刘子翠,后来又问学于李侗(李侗是罗从彦弟子,按此,熹亦为二程四传)。朱熹从侗学习时间最长,专心攻求义理之学,得全部“洛学”之传。后来一再辞去官职,专心著书讲学。与张拭、吕祖谦、赵汝愚、韩元言、潘畴、方宋、张杰、何镐、项安世、黄樵仲、陈景思等为友,反复论道。继承发展了“洛学”学说,吸取了“关学”的某些观点,推祟“濂学”,又揉合佛道思想,建立起一个以“天理”为基础的理学思想体系,成为理学之集大成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派别。朱熹亲自讲学,广收门徒,弟子遍布各地,有学术成就和政治建树者颇多,著名者有:蔡元定、黄□、李燔、张洽、辅广、辅万、陈垣、时味道、杜煜、杜知仁、蔡渊、蔡抗、蔡沈、陈淳、彭龟年、舒□、魏了翁、赵复等。此派总结了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以来的理学成就,使理学思想更严密、更丰富。其学说包括“天理论”、“性论”、“格物致知论”、“持敬说”等。他们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最高本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并用“理”来解释“太极”,谓“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把“理”和“太极”完全统一起来。在理和气的关系上,他们认为“理先气后”、“理本气末”,强调“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即认为“理”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有理而后有气”,理先于气,气依理而存在。他们释认为“理在事上”,“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驾驭世界万物,就好象人驾驭马一样,随意摆布。他们又用“理一分殊”论证万物产生过程,认为一理散为万理,即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事物。“一理摄万理,万理归于一理”,万物有万理,但均归于一理,为一理所统摄。在如何认识“天理”方面,他们主张“格物致知”,认为“格,至也;物,犹争也”。”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就是要通过推究事物,来认识先天的、永恒不变的“理”,即从吾心之知去求天下之理,以达到“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的目的。在知行关系上,认为“知先行后”,“行重于知”。此派又认为“理”表现在人方面就叫做”住”,“性即理也”。他们把人性区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认为“天命之性”(也叫“义理之性”;“天地之性”)来源于“天理”,天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命之性”本来就是“至纯至善”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而成,气有清浊、厚薄、昏明,故“气质之性”有善有恶,“票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的,就是圣人、贤人或善人;“票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的,就是愚者和不肖之人。善为天理,恶为人欲,要做贤人或善人,必须“存天理,去人欲”,以防物欲蒙蔽人的善性。此派还认为,“天理”体现为封建的伦理道德,“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主张通过“正心诚意”、“居敬”、“穷理”的功夫,以达到“心与理一”,才能求得“仁”。他们认为“居敬”与“主静”不同,并不是与外界隔绝,闭户静坐,而是无事时敬在心上,有事时敬在事上,时时主敬,即可为仁。在教学思想上,此派重视道问学,谓“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完元学案·晦翁学案》)主张为学应该通过博览而后归之约。此派主张复三代“王道”之洛,反对陈亮事功之学,与之该难往复,史称“王霸义利之辩”。他—们还与陆九渊:“心即理”、修养“主静”、“发明本心”等观点不同,长期争论不休,其中有两次直接的辩论,一次是就治学方法等问题在江西信州铅山鹅湖寺进行的学术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另一次是就周敦颐《太极图说》而展开的“无极”、“太极”之争。双方在理学基本概念及治学方法上的一致及不同,被学者概括为“宋陆异同”。此派主要著作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西铭解》、《伊洛渊源录》、《诗集传》、《朱子语类》、《朱文公文集》、《朱子全书》,熊朋来《经说》,愈联《周易集说》等。此派在南宋是一个最有势力的学派,他们议论时政、褒贬人物,声望日益提高。其政敌韩□胄请政府下令禁止,一度被列为“伪学”而遭受打击。理宗赵陶又推崇其学说,遂成为理学正统、官方哲学。宋元之际又由赵复传到北方。明清时期,此派学说为统治阶级所提倡,朱熹的《四书集注》被钦定为阐释儒家经典的教科书,为科举考试的命题、答案顿准。“朱子学”在东南亚、特别是在日本影响深远。此派学说与二程“洛学”在思想界长期占据统治地位,影响长达六七百年之久。此派势力强大,在发展过程中,又分出许多派别,主要有蔡元定所创“西山蔡氏学派”,黄□所创“勉斋学派”,李燔、张洽所创“沧州淆儒学派”,辅广所创“潜淹学派”,陈填所创“木钟学派”,杜煜、杜知仁所创“南湖学派”,蔡沈所创“九峰学派”,陈淳所创“北溪学派”,舒□所创“广平定川学派”,魏了翁所创“鹤山学派”等。
|
|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