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张载

  〖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北宋凤翔□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学者称横渠先生,关学创始人。少时喜读兵法,关心边事。曾试图组织武装,夺取被西夏侵占的兆西地区。康定元年(1040),上书谒范仲淹。接受仲淹劝告,攻读《中庸》。为探求哲理,以批判态度研究佛、道学说,然后再深入研究儒家经典。嘉□二年(1057),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州沙云岩县令。任上以“养老事长”,教化百姓,以“敦本善俗”为先,企图易风移俗。治平四年(1067),迁著作郎,后又任渭州军事判官、崇文院校书。此时,王安石主持变法。他虽也主张变法,但反对王安石“顿改”,主张渐化,以“使民不倦”为变法标准。后辞职回横渠镇讲学著书。熙宁十年(1077),由吕大防推荐,召为礼官。是年。因与主管礼官对“礼”问题意见不合,再度辞职回陕。路经洛阳时,与程颢、程颐晤谈,讨论“井田”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等问题。行至临潼,因病逝世,享年五十八岁。终生多以讲学著书为业,著名弟子有吕大忠、吕大临、吕大钧、苏□、潘拯、邵清和范育等。政治上主张“复三代”的“井田”、“封建”、“肉刑”。认为“治天下之术”,必须实行“井田”,以此解决贫富不均。其方案是收天下田为国有,分给每人一块土地,做为生息之本。为补偿地主损失,依据田地多少,封为大小“田官”,在受封土地上收什一田租。并认为实行“井田”,必须复恢“封建”,两者关系犹如“养”与“教”。以为“分封”可使天下事分得简单,治理细致,这样“则事无不治者”。鉴于当时死刑大滥,主张恢复“肉刑”。认为“肉刑”可使人免死,又使他人畏惧不敢违法,是一种“仁术”。在哲学上提出“太虚即气”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天就是太虚”,“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散而未聚是气的本来状态。气凝聚而为万物,万物散而为气又复归为“太虚”。世界本身是物质性的元气,其基本形态是无形的“太虚”之气,气无生无灭。气变化过程谓“道”,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并以“太虚即气”的自然观出发,提出“一物两体”的朴素辩证思想。认为气有阴阳两体,两体对立谓“两端”。对立两体发生交感,经推移变化,复归为统-,这是万物变化基本规律。“若一则有两,有两一亦在”,“一”与“两”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他还提出“知由内外之合”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外物与内心相互结合,强调“有物则有感”,物是感觉的来源。并把认识分为以耳、目等感觉器官对外物接受的“闻见之知”,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德性之知”、“闻见之知”有限,不能穷尽无限的世界。为解决“闻见不足以尽物”的矛盾,提出“尽心”。认为“尽心”便能“知性知天”,而“尽天下之物”。为此,而提出“尽性”必先“穷理”,因“万物皆有理”。“穷理多”,便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他把气的学说用于人性问题,提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两重人性论。认为“天地之性”是“太虚”本性,是善的,永久存在。“气质之性”是后天形成的,恶、善混杂。“气质恶者”应通过学习,反省自己,保存善的“天地之性”。人“不得为贤者”,是“不知为学”。并从气的学说引申出“民胞物与”伦理思想。认为“天称父,坤称母”,人人均为天地所生,皆我同胞。君主是“吾父母宗子”;敬老人,就是敬兄长;慈孤弱,就是爱幼弟;天下病残,鳏寡者,皆我可怜无告之兄弟。人人皆应相爱,“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其学风,注重实际,提倡“学贵心悟”,摆脱前人陈规旧见,独立思考,创新立说。张载的思想是宋明理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他是宋、元、明、清时代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开创者,其“太虚即气”的思想为古代杰出唯物主义学者王夫之所继承。主要著作有《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1978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张载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