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王宗沐

  〖王宗沐〗(1523-1591年)字新甫,号敬所。明临海(今属浙江)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江西提学副使,迁山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凤阳。万历三年(1575),转工部侍郎,寻改刑部。宗沐师事江右王门之欧阳德。宗沐之学,以陆象山、王守仁心学为宗。他以“心”为本体,主张为学当落实到本体,从本体上用功,提出:“自开辟以至今日,唯有一心,更何不同之有?即于此有疏密迂径之差,不亦过目前殊异,至其收功结局,当亦不远”(《明儒学案》),“夫天下莫大于心,心无对者也,博厚高明,配于天地,而弥纶参赞,际于六合,虽尧、舜之治与夫汤武之烈,皆心之照也”(同上)。他认为,“心之本体不萌于闻见”,称此是“孔门之的传”、“吾儒之上乘”。而所以恶于闻见,乃“以其溺心于斗靡侈观,而不知有融会归一之地”,使人有烦苦艰难,以至终生疲惫,而于道卒无所得。因而他强调,“此理在人,本自各足”。而心之体不息,“心不息,则万古如一日;心不息,则万人如一人”,此“不息之体,炯然在中,悟则实,谈则虚,譬之孤舟,颠沛于冲风骇浪之中,帆橹莫施,碇缆无容,然后视柁力之强弱以为存亡。叶尽根呈,水落石出,而始强立而不返矣”(同上)。意谓心之本体只有当其他干扰因素不起作用之时,才能充分显现出来。故他反对“妆缀枝叶”,“修饰词说”,认为“妆缀于平时者,辨艺华藻,似复可恃,至于变故当前,流离生死,无复出路,旁视莫倚,而向之有余者,茫然不可得力”(同上)。所以,他提倡“默识深思”,“炯然不昏于知”,“泊然不贰于物”,敏于事心而不暇于言,精于事心而于言有阶不敢。在上述思想基础上,王宗沐提出其“致良知”的观点。认为“良知”有“寂”无“灭”,即“有寂之名,而无灭相”。指出:“所谓良知者,在天为不已之命,在人为不息之体,即孔氏之仁也。学以求其不息而已。”从而将“良知”与心之本体统一起来;将“良知”与“仁”统一起来。他还提出,只有“心正”才能“物应”,故必须“慎独”,辨此心之真伪。称此为“圣学”之所在。他还辨儒释之分,谓“佛氏专于内,俗学驰于外,圣人则合内外而一之”,带有折衷主义特点。其著作除文集外,还有《宋元资治通鉴》等。王宗沐也长于文学,与同僚李攀龙、王世贞等以诗文相友善,为明“后七子”之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