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王时槐

  〖王时槐〗(1521-1605年)字子植,号塘南。明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历官员外郎、礼部郎中。出为漳南兵巡道事,改川南道。升尚室司少卿,历太仆、光禄。隆庆五年(1571),升任陕西参政,乞致仕。万历十九年(1591),沼起贵州参政,寻升南京鸿胪卿、太常卿,皆未赴新任,致仕。王时槐师事王守仁再传弟子刘文敏。其学以"透性"为宗,以"研几"为要;其为学路径,仍是从静坐人手,与罗洪先、聂豹等人大体相同;其学术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修养论方面。所谓"透性",即透彻明了什么是"性"及如何把握"性"。他认为,性为"先天之理",故不容言说,无法直接用力,只能通过"性之呈露"来把握。而"性之呈露"即"知觉意念","知觉意念"皆为"命",故"修命"为"尽性之功"。"性"与"命"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即"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二者所以不容混称,"盖自其真常不变之理而言曰性,自其默运不息之机而言曰命"。"性"为体,"命"为用,"尽性者,完我本来真常不变之体;至命者,极我纯一不息之用"。体用不可离而为二,故当于"命"中求"性"。作为"先天之理"的"性","虚圆莹彻,清通净妙,不落有无,能为天地万物之根,弥六合,直万古,而炳然独存者也。性不可得而分合增减"。故"性不假修,只可云悟"。但他否定"直悟其性"的主张,认为"夫彻古今、弥宇宙,皆后天也。先天无体,舍后天亦无所谓先天矣。故必修于后天,正所以完先天之性也"(《潜思扎记》)。王时槐将上述观点加以发挥,提出了理气一无论的观点。提出:"盈宇宙间一气也。即使天地混沌,人物消尽,只一空虚,亦属气耳,此至真之气。本无终始,不可以先后天言。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若谓别有先天在形气之外,不知此理安顿何处?"(同上)从而在本体论方面承认了气本说。以"透性"说为前提,他又提出"研几"说。"几"一词,本出自《易·系辞》,指"动之微,吉之先见者";"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宋代周敦颐在《易通》中提出:"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末形、有无之间者,几也。"又说:"诚,无为;几,善恶。"王时槐借用了"几"的概念,但看法与前人有所不同。他首先不同意"几善恶"之说,认为"几"不是念头初起有邪有正之谓,而赞同周敦颐关于"诚"、"几"关系的说法,认为"此是描写本心最亲切处"。他宣称,道德准则就在"几"之中。此"几"生而无生,至微至密,非有非无,乃"本心之真面",它在"动而末形、有无之间"。而"意"为"本心真而目"的存在状态,它充满活力。故又称之为"生生","生生即仁",它是趋向善的。"知"为先天之"发窍",它"内不倚于空寂,外不堕于形气",它就是孔门之所谓"中"。"几"不直接表现出来,而只能借助"识"与"念"而外化。他强调,"学者终日乾乾,只是默识此心之生理而已",此即所谓"研几"。"研几"的实践要求是"慎独"。他认为,学贵从收敛入,收敛即为"慎独"。这同以静坐枯寂为收敛的修养方法大不相同。在方法论方面,王时槐深受佛学的影响,而在人生观方面,则持批判态度。他指出:"大抵佛家主于出世,故一悟便了,更不言慎独。吾儒主于经世学问,正在人伦事物中实修,故吃紧在于慎独。"(《明儒学案》)所著有《广仁类编》、《友庆堂合稿》等。王时槐为江右王门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透性"、"研几"说颇具特色,且论证缜密,辨析入微,高攀龙曾谓其"洞彻心境"。其说所隐含的经世、践履精神,后来到刘宗周、李□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