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邵雍

  〖邵雍〗(1011-1077年)字尧夫,世称"百源先生",又称"康节先生",先世河北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曾祖邵令以军职随从宋太祖部下。后移家衡漳(今河北省南部)。邵雍少时随父邵古迁涉共诚(今河南辉县),后移居洛阳。雍少时,其雄其才,慷慨欲树功名。于书无所不读,治学坚苦刻厉,寒不生炉、暑不用扇,夜不就席数年。后向李之才学.《河图》、《洛书》、《宓羲八封六十四封图象》。居洛阳时,司马光、富弼、吕公著等人雅敬雍,恒相从游。并赠庄园一处,号称"安乐窝",故自号"安乐先生"。嘉□时,沼授将作监主簿,复举逸士,补颖州团练推官,皆称疾辞官。他融合儒道思想,把《周易》归结为"象"和"数",从而构造出宇宙发生图式。认为道为天地之本,天地是万物之本。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有形,人由道而行。道是无形无象永恒的精神本体,天地万物是它的派生物。而"太极"又是道之极,产生万物的道存在于"太极"之中,道生万物的过程是:道生天地。天分阴阳,地分刚柔,刚则二分为四。天生动、地生静,这是天地之道。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天生出太阳、太阴、少阴,即日月星辰;地生出太柔、少柔、太刚、少刚,即水火土石。这个道生万物的过程用数表示,为道生一,一为太极;一生二,二为两仪(天地);二生四,四为四象(日月星辰);四生八,八为八封;八生六十四,"六十四具而后天地之数备焉"。道和太极是静而不动,它发用则为"神",因"神"的变化有数,有数才有象、有器(具体事物),万物生产之后,又经变化归复于太极。他发挥《中庸》"天命之谓性"的观点。提出天下之物,皆有理、有性、有命。"天使我有之谓命","天命"赋我以性,性之在物称谓理。"顺理"就是顺其"天命",能顺"天命",则无所不通。他还在唯心主义象数学基础上,提出退化的历史观。认为天地亦有始有终,在现世之前有过别的世界,现世消灭之后还有别的世界出现。世界每变一次谓"一元"。每一元皆经历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戍、亥等十二"会"。前六会为生长阶段,后六会为衰退阶段。第一会(子会)天形成,第二会(丑会)地形成,第三会(寅会)人类产生。到第六会(巳会)是唐尧盛世,第七会(午会)开始由盛而衰,这是夏、商、周至宋这一历史阶段。从第八会(未会)以后,逐渐衰落。到第十一会(戍会)时,万物绝灭,第十二会(亥会),天地归于终结。他又把人类历史分为皇、帝、王、伯(霸)四阶段。其发展是由皇而帝、由帝而王、由王而伯(霸)的退化过程。三皇时,是"以道化民",民亦归以道,故崇尚自然。五帝时,是"以德教民",民亦以德归之,故崇尚谦让,先人而后已。三五时,是"以功劝民",民亦以功归之,故崇尚政令,以政来正不正。五霸时,是"以力率民",故崇尚争,争者为争利也。取利不以义。五霸是借虚名以争实利。汉、晋以后皆是霸政。他还用春、夏、秋、冬、日、月、星、辰来譬喻历史上各个时代。三皇为春、五帝为夏、三王为秋、五伯为冬,七国是冬之余,唐季诸镇之伯,是日月之余光。后五代之伯是日末出之星。并悲观地认为,历史上"治世少、乱世多、君子少、小人多"。(《观物内篇》)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主张治国要务实,反对空谈。认为天下将、人们必崇尚行;天下将乱,则人尚言。尚行则务实之风行。他强调圣贤的作用。提出关心百姓是取得民心的关键,人皆有好生恶死之心,这是"人之情",顺乎"人之情",财天下无乱周好生讲义,汉也好生讲义;秦好杀讲利、楚也好杀讲利。好生顺"人之情"、则盛;好杀逆"人之情",则亡。他把"人伦"能否维持,作为社会治乱的标认为三代之世,治时皆以治人伦为道,乱时没有不乱伦者。熙宁新法推行时,他虽末直接反对,但持不苟同的态度。邵雍开创了宋明以来象数学系统,论事物发展变化具有朴素辩证因素。在哲学上虽本于《易》和《中庸》,但也引入道教的影响,间杂很多糟粕。主要著作有《皇极经世》十一卷。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