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吕口

  〖吕□〗(1479-1541年)字仲木,号泾野。明高陵(今属陕西)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因忤宦官刘理,引疾去。瑾败,起原官。武宗时,因上疏言事帝不听,复引去。世宗继位,起原官。嘉靖三年(1524),又以议礼得罪,下诏狱,降解州判官。后历官南京考功郎中、尚宝司卿、南京太常寺少卿、国子监祭酒;南京礼部右侍郎等。吕受业于渭南薛敬之,接河东薛□之传。其学以穷理实.践、躬行礼教为本,集关学之大成。时天下言学者,不归王守仁,则归湛若水,而□则独守程、朱不变。吕□讲格物穷理或格物致知,不是泛常不切于身者,只在语默止处验之;所谓"知",即从闻见之知,以通德性之知,但事事不放过而已。他认为。穷理,不可能事事物物皆要穷尽,故谓只一坐立之间,便可格物。坐时须要格坐之理,"如尸"便是其理;立时须要格立之理,"如斋"便是其理。凡类此者皆如是,则知可致而意可诚。如先就身心所到、事物所至者进行"格",久便自熟。他认为,"格致诚正虽是-时一串的工夫",但其间也自有节次,如佛家之"寂灭",老子之"清静",其意可谓诚矣,但所以"大差至于如此",正为无格物之功。但格致之时,固不可不著实做去,而格至之后,诚意工夫也不可缺。故"格致"与"诚意"二者不可或缺。吕□"格物"的范围似乎是极宽泛的,"凡身之所到,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皆是要格的"(《明儒学案》),但前提是"切于身的",因而又被限制在有限的范围,而侧重在道德礼教方面。这种"格物"工夫是无止息的、苛细的。即如夜睡有所想象,念头觉有萌动,皆有物可格。其目的在于"无终食之间违仁"。他指出当时讲学之弊为"甚高远",故强调须从下学做起,认为这是圣学工夫下手之处。在道德修养方法上。吕□继承了戒惧慎独"的传统命题,但他提出,不但未与事物接应是独,虽是应事接物时也有独处,自家心事自家知得、他人不知时皆谓"独",皆须慎,即如与人讲话时,"心下有未安",而"隐忍过去",便不是"慎独",这样就把"慎独"的范围大大拓展了,将离群独处的空间形态变成了更为复杂和广泛的心理状态。吕□也继承了孟子"求放心"的观点,认为人或放心于货利,或放心于饮食,或放心于衣服,或放心于宫室,或放心于势位,其放心各有不同,如人各随其放处收敛之,便是为仁。由于受"民胞物与"思想的影响,吕□又将"求仁"推广开去,提出求仁"须要见得天地万物皆与我同一气,一草一木不得其所,此心亦不安,始得"(《明儒学案》)。在道德修养风范上。吕□特别推崇"行悫而直"、"言简而易",认为得此圣门之正传者只有尹彦明而已。而对于朱熹、程颐则有所讥评,谓朱熹"大抵严毅处多"、"人皆望而畏之",故不能"见信于上";谓程颐"则起伪学之议,未必无严厉之过"。而对于程颐则称赞其"盎然阳春之可掬,故虽安石辈,亦闻其言而叹服"。吕□所著有《四书因问》、《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小学释》、《泾野诗文集》等。黄宗羲对其学术地位及影响有很高的评价:"关学世有渊源,皆以躬行礼教为本,而泾野先生实集其大成。观其出处言动,无一不规于道,极之心术隐微,无毫发可疑,卓然闵、冉之徒,无疑也。异时阳明先生讲良知之学,本以重躬行,而学者误之,反遗行而言知。得先生尚行之旨以救之,可谓一发千钧。时先生讲席,几与阳明氏中分其盛,一时笃行自好之士,多出先生之门。"(《明儒学案》)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