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惠士奇

  〖惠士奇〗(1671 -1741年)字天牧,一字仲儒,晚年自号半农居士,又号红豆主人,学者称红豆先生,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年二十一为诸生,奋发读书,凡九经四史国策楚辞之文,皆能暗诵。曾背诵《史记·封弹书》,终篇不失一字。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乡试第一,越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擢至侍读学士,两会试同考官,又充祭告炎帝陵、舜陵使臣,主湖广乡试。又督学广东,移风易俗,兴经学,风气为之一变,粤人设木主,配食先贤。雍正初,因人对不称旨,罚修镇江城,乾隆初免,令撰《三礼》,后告归。早年兼治经史,晚年专精于经学。研《易》专宗汉学,以象为主。认为《易》始于伏羲,盛于文王,大备于孔子;其说尤存于汉。不明孔子之《易》不足以言文王;不明文王之《易》,不足以伏羲。舍文王孔子之《易》,而远问庖羲,吾不知也。汉儒言《易》,众家其说同,而指归则一,皆不可废。今所传之《易》,出自费直。费氏本古文,王弼尽俗书,又创为虚象之说,遂举汉《易》而空之,而左学亡。《易》者,象也。圣人观象而系辞,君子观象而玩辞。六十四封皆实象,岂能虚之?认为《春秋》三传,事莫详于左氏,论莫正于谷梁。韩宣子见鲁《春秋》,说《周礼》尽在鲁国。《春秋》本《周礼》以记事。左氏褒贬,都是《春秋》诸儒之论,故记事皆实,而评论或未公。公羊不信国史,惟笃信其师说,师所末言则以意逆之,故所失尚多。但重要的是,左氏得诸国史,公、谷得之师承。虽互有得失,不可偏废。后世有位王通,好为大言以欺人,乃曰《三传》作,而《春秋》散,于啖助赵匡之徒,争攻《三传》,以伸其异说。《春秋》若无《左传》,则二百四十年盲如坐暗室之,中。公、谷二家,即七十子所传之大义。学者当信而好之,择善而从之。若徒据孟子之“尽信书不如无书”之说,力排而痛诋之,恐《三传》废而《春秋》亦随之而亡。左氏最有功于《春秋》,而公、谷有功兼有过。学者若信其所必不可信,疑其所必不可疑,必铸成大错。谓礼经出于屋壁,多古字古音,故古训不可改。郑康成注经,皆从古读。汉远于周,而唐更远于汉,宜其说之而不能尽通,更何况宋以后。周、秦诸子,其文虽不尽雅驯,但都可引为礼经之证,即因其接近古代。认为格物,不外本末终始先后。主张测日食当先求食限。论者谓其经学论断过信汉儒,拘而不化,但言有典据,论多平允。著作有《易说》、《春秋说》、《礼说》、《大学说》、《交食举偶》、《琴笛理数考》、《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南中》等。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