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胡宏

  〖胡宏〗(1105-1155或1102-1161年)字仁仲,学者称五峰先生,胡安国少子,南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一生无意仕途,功名利禄为其“所不愿”,多次谢绝为官。志在“立身行道”,做一个“志气充塞乎天地大丈夫。潜心研究儒学,视“为学是终身事”。曾是杨时于京师,又从师侯仲良于荆门,“而卒传文定公(胡安国)之学”。开创湖湘学派,著名弟子有张□、彪居正、孙蒙正、赵裳、方畴及其子胡大时、从子胡太原、胡大本等。他虽不求富贵利达,但关心国事,时刻以社稷安危为念,主张抗战。曾向高宗上万言书,陈述治国安帮之主张。建议君主整饬三纲,认为三纲是治国之本。三纲废坏,遂使敌国强横,王师败绩,中原陷落;是非由此不分,名实由此不核,赏罚由此失当,乱臣贼子得志,人纪不修,天下万事例行逆施,人欲肆而天理灭。三纲立,则“边鄙之叛逆可破”。建议君主要有“爱民之心”、“视民如伤”。认为百姓犹如人有腹心,兵犹身之有手足。手足虽病,然心能保之;如果心腹患病,四肢则亦难存。故欲富国务使百姓辟其地,欲兵强务使有司富其民。还建议君主要重视人材,欲成王业必用王佐之材。他承袭儒家的传统思想,把复井田、行封建,视为治道的纲纪。认为并田是“圣人均田之要法”;封建诸侯可以持承平。自秦、汉以来,因井田不立、诸侯不建,“天下荡荡无纲纪”至使世道多变故。关于宇宙本体问题,提出“性本论”。认为性是天下之大本,“万物皆性所有”,天地由性而立,非性无物,是宇宙万物之根源。它先于宇宙万物,而又派生万物,体现天的意志,故“天命之谓性”。性与理虽同属于天命,但又有其异。性是宇宙的本体,而理不具有这一基本属性。“理”,一是指“物之理”,即事物的规律,物之生死,理也,“理者、万物之贞也”;二是指同“义”连称的论常之理和治世之理,所谓“为天下者”,必须本于理义。理为天下之大体,义为天下之大用。理明然后则纲纪正,义精然后则权衡平。只有纲纪正、权衡平,才能万物治,百姓服,四海同。反对“世儒”言性,“类指一理而言”。性是“天命之全体”,理只是天命的局部。又从性本论出发,主张性体心用。认为性不能不动,心是由性之动所派生出的,“未发只可言性”,已发则可言心。心是性的体现者。是认识的主体。心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他还提出性无善恶的人性论。认为性“天地鬼神之奥”,难于名状,非善恶之词所能尽其义。凡众人皆有情、欲,圣人用样“不去情”,“不绝欲”。众、圣之别,在于圣人“发而中节”众人不能中节。中节为是,不中节为非。扶是而行则为正,持非而行则为邪,“正者为善;邪者为恶”。故“发而中节”既决定众圣之别,又决定善恶之分。而“世欲”不明此理,却以善恶言性。对人性认识相距甚远。在反对以善恶言性的同时,又提出“好恶为性”的命题。认为人皆有好恶之性,反谓“目于五色,耳于五声,口于五昧,其性固言”,(《知言》),故好恶之性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即人的情欲。但好恶标准不同。小人好恶以“己”为标准,君子好恶则以“道”。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天理人欲同体异用的理欲观。认为天理与人欲不是对立的。天理与人欲,是“同体异用”,“同行异情”。论“道”则指出,道不能离开物而自道,物也不能无道而自物。道之有物,犹如风之有动,水之有流,互相依存。离物求道,如无风而求风之动,无水而求水之流,荒诞不稽。论名实则认为,有实而后才有名。有什么样的实,就有什么样的名,名应如实。反之,“实如是而名不如是”,则名实乱。治学则主张,凡有疑,则精思,精思而后再讲论,才能有益。如若见一义即立一说,未求大体,权衡轻重,是谓穿凿,穿凿之学,“终身不见圣人之用”。而执书册则言之,遇事物则弃之,如此者,终归于流俗,亦不可不戒。胡宏在“本体论”、“人性论”、“理欲观”、“道物”及“名实”诸命题中,均有新见解,具有非正宗的思想倾向。为“世儒”所不容。全祖望推祟其学谓“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是继杨时之后,在南宋传播洛学的最早一批理学家。是宋代理学由开创、形成,发展到集大成阶段之间的关键性人物,居承上启下的地位。是南宋最早的对程朱理学某些观点表示异议的开风气人物。著有《知言》、《皇王大纪》、《五峰集》。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