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何廷仁

  〖何廷仁〗(1486-1522年)字性之,号善山。明雩县(今江西于都)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授广东新会知县,迁南京工部主事。从王守仁学,为王门高第。其学主“致良知”,论学务为平实。他认为良知在人易晓,不在“过求”,不在“定守”,指出:“况心性既无形声,何从而得?既无定体,何从而守?但知无所得,即有所悟矣,岂真无所得耶?知无定守,即有定主矣,岂真无定守耶?”(《明儒学案》)因“良知”直造先天,其本来面目,无容拟议,所以不可著意寻之,当思而无思,拟意而无拟意,道本如此,是故戒慎恐惧、格物致知,虽为众人设法,但在圣人唯“精亦不废”而已,所以孔子才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何主张“致良知”通过下学上达。认为“致良知”之学是“日用寻常事”,自知自足,无事旁求,习之则悦,顺之则裕,此为“天下之至乐”。他批评当时学者负高明之志,嘉玄虚之说,厉敦确之行,乐绳墨之趋,意各有所用,而不明此理,因而“君子之道所以为鲜”。他还强调“致良知”要知过改过,谓圣贤不贵无病,而贵知病;不贵无过,而贵改过,而今之学者不虑知病即改,却只虑有病。行事有过,如能速改,可进“诚明”之域;如失其知过改过“本领”,即或“操履无过,贤如诸葛、韩、范、明道”,也“有未闻道之叹”,所以他提出“知过即是良知,改过即是本体”。何廷仁从“天地万物与吾原同一体”的观点出发,认为人情物理皆良知之用,如除却人情物理,则良知无从可致,因而不应以无情、无意、无善、无恶之“绝感”以求静。“绝感”并非静,只有无欲才是静。如心中有欲,即使闭关习静,而其心未尝不动;如心中无欲,即使纷华杂扰,酬酢万变,而其未尝不静。因而他称“良知无欲”,提倡心上用功,为善去恶。他认为,人情物理,虽然“常感”,但关键在于“感而顺应”。感而顺应,“实则感而无感”。何廷仁著有《格物说》。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