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航-儒家文献资料汇编

首页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专题 今人新著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方孝孺

  〖方孝孺〗(1357一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学者称正学先生。明宁海(今属浙江)人。洪武进士。朱元璋定鼎金陵,方氏应聘为明蜀王世子师。建文时,为翰林院学士、侍讲学士、洪武《实录》修撰总裁。燕王朱棣即位,方氏拒绝为其草拟登极调书,在朱棣面前“且哭且骂”,遂被磔死,诛及十族。至明后期始获宽宥,追谥文正。方氏幼受庭训,得伊、洛之学,长为宋濂人室弟子,深得宋之爱重,曾以“孤风”相誉。方孝孺很少谈到天道,他认为,作为道德准则的理本于天,已载于经,无须论证,问题在于“尊而行之”,加强修养而成为道德君子。认为学道须重视小学功夫,其重点在心性修养。小学功夫,自少至长,皆当践履。培养道德君子,关键在于“养其心志”,“以端其本”,而心为本,故“端其本”就是正其心。正心亦称治心,治心为学道要旨。治心在于使心清净,毋为物累,故又称洗心。治心之术有五,即“持敬”、“寡欲”、“养慈爱”、“伐骄泰”、“择贤士”。诚能如此,其心则可“静以致思”。但静不能不及于物,不可强制其心如“木石”而不动,关键在于心接于物而引动“七情”时使心主于“仁义中正”而不偏。方氏继承了程、朱敬内义外的道德修养方法,但偏重于内修,而不重视外修的格物穷理。方氏以敬为“觉”,要求由“克己”达到“忘已”,使心不留滞于一物,如此方能直觉天道。方孝孺认为,君子学道,当有“经世宰物”之心,而不可“离世自适”。认为理学之所以日渐污坏,乃由于空谈不务实,故欲以诸葛亮、范仲淹、司马光等五君子为法,以“大贤豪杰”之勇气振兴理学、振兴社会。他认为,“齐家”为治国之本,而“齐家”则须行周礼。他曾依据《周礼》设计了宗法制的“齐家”蓝图;也曾与建文帝依《周礼》讲求六富改制定礼之事。方氏自谓其志在于“明王道”,为此,除推行《周礼》之外,则为“辟异端”。他曾对佛、道进行激烈批判,此与其师宋濂有明显不同,认为,“二氏”不辟,不足以“明王道”,用气化流行、二气、五行等观点驳斥了佛教的虚妄。认为人得气而生,气尽而死,死则不复有知,形尽气尽面魂升魄散,无所不尽,不可能再人人胸腹而重生于世。从而批判了佛教轮回说的荒谬。他还驳斥了人死为鬼的说法,认为祭祀并非祭其先祖之鬼魂,而是为了得到光祖精神的感召。对于灾异、妖变,方氏也予以驳斥,他抛弃了刘基天地间邪气相感造成灾异现象的说法,认为乃由二气、五行之精粗粹杂不同所造成,为气之变使然。提出,“星殒地裂”,未必是灾应;“麟凤在郊”,未必是祥瑞。方氏虽激烈排佛,但其求道的方法最后仍靠佛禅的“忽明顿悟”,因而不能从根本上否定佛教哲学。方孝孺因获罪于明成祖,其学被禁,故其著作多已散佚。迨明后期开禁,仅辑得著作二十四卷,名《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方孝孺为宋濂之学传人,尔后北方大儒曹端复续其学,故其学术影响较大。其取义死节,尤为后人称道。刘宗周、黄宗羲蒙许为“程朱复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Powered by 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