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2004年09月28日 15:18
主讲人简介: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研究员,兼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发表学术文章《北京街巷与历史风云》、《北京城市景观与古都文脉》、《帝都文化——北京旧城中轴线》、《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等二十余篇;编撰《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百科词典社会科学卷》、《北京经济史资料》等著作。
内容简介:
在我国北方,有一道连绵起伏长达六千多公里的古代城墙,它的遗址西起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河北省的山海关,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宏伟的防御建筑工程,被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和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秦始皇修长城”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了,其实秦始皇不是最早修长城的君王,而且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长城也不是秦朝的长城了。
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北方防御,他在燕、赵、秦三国原有的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横贯当时秦王朝整个北部边地的秦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的珉县,东到辽东一带,比现存的万里长城还要长,位置偏北,秦长城的修建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修建万里长城,浩大的工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繁重的徭役使百姓怨声载道,于是,流传有许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和传说。传诵最广的莫过于“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传说中的孟姜女是否确有其人呢?
长城为何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又经历了怎样的血雨腥风?是秦始皇修建了中国最早的长城吗?孟姜女是否确有其人?“昭君出塞”、“文姬归汉”又与长城有着怎样的渊源?
北京史研究会秘书长李建平将从长城的历史和传说中,同我们一起回望长城,钤记中华。
(全文)
人们一说到长城的修建,往往就和秦始皇联系在一起,认为是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我想这里边有两个因素,一个是万里长城始于秦始皇。第二个因素,就是在我们民间广泛的传播,就是“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这几个故事是家喻户晓,那么长城的修建在中国大约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从历史文献上考察,最早修长城的应该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那么比较早修长城的还有齐国的长城,那么齐国的长城是从渤海边一直修到平阴,我们可以看这张图,那么齐国的长城晚于楚国的长城,但是这个长城在诸侯国修长城史上也很有名的,它从东海一直延续到泰山,到平阴,这条长城比楚国的长城又长了,大概有一千多华里,那么在春秋战国的时候,诸侯国间修长城非常的普遍,像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燕国,韩国这七个国家都修了长城,但是在他们修长城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就是在秦、赵和燕这三个国家,除了修和诸侯国之间防御性的长城之外,他们还在国家的北部边界修建了防止匈奴南下掠夺的这么样的北部的长城,那么燕、赵、秦这三个国家北部的长城就为万里长城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同时在秦始皇忙于六国战争的时候,北边的匈奴又迅速的强大起来,不断地南下,特别是在秦始皇兼并赵国、燕国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去顾及北方的匈奴,那么北方匈奴不断地南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他就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人跟匈奴开战,那么很快把匈奴赶到更往北边,然后就开始加固燕、赵和秦的北部的长城,这就是中国第一次修建的万里长城,所以一般说修长城和秦始皇有关,这个确实没错,就是万里长城始于秦始皇。
我们说长城和秦始皇有关系,是因为还广泛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这个故事,那么现在呢,在秦皇岛山海关这个地方,还有一处遗迹就是姜女庙,那么这个孟姜女庙是面向大海的,那么故事传说呢是在秦朝修万里长城的时候,孟姜女千里寻夫,从河北一直走到了山海关,那么到了山海关之后才得知她的丈夫已经死了,是在修长城中间死的,被埋在长城脚下了,她也无法见到她的丈夫,于是她就很悲痛,最后她就跳河自尽了,那么据传说在她跳河的时候,她随身带着给她丈夫送的寒衣,就是送御寒的衣服,两个包裹,那么这两个包裹呢,就在海中生成了两块岩石,我们看这张图,那么这个就是被称为孟姜女坟的两块岩石,在孟姜女庙对面的海上。
那么通过考古发掘,这个孟姜女坟跟孟姜女没有什么联系,那么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和秦始皇修长城也没有什么联系,如果说惟一有一点联系的话,就是在秦始皇修长城的过程当中,动用了大量的军队和农民服徭役的这些农民,那么可想而知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生产力还是比较低下的,那么修这样雄壮的万里长城,它是很艰辛的,那么在修长城当中,这些长城的民工风餐露宿,吃的也不是很好,体力劳动很大,死伤的还是很多的,那么史书记载在有的地方死亡的人都不能用个例了,都是按沟,一个沟填埋多少个死亡的民工,所以当时修长城确实是很艰辛的,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那么说孟姜女和长城没有关系呢,是因为通过史学家考证,这个姜女庙是宋代以后修建的,孟姜女这个故事传说也是逐渐演化来的,你比如说孟姜女故事传说她是姜家老汉和孟家老汉,两家的一个义女,然后她找了个丈夫,叫范喜良,那么有关范喜良在史书上记载也是比较多,有叫范祁良,有叫万喜良,那么说明这个故事是经过老百姓不断的传诵,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那么应该说秦始皇在修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的侵略,保护中原的农耕文化,那么说应该在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功绩的,但是修长城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了耕作,来修长城戍边也是引起了很大的社会的震动,所以才有了孟姜女哭长城这样一个故事。
那么实际上长城修建了很多次,从秦汉一直到三国两晋,一直到北魏北齐,因为它在北方嘛,这个长城是不断得到修缮,不断地修,但是真正大规模的最后一次把长城修成,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万里长城,那是明代的万里长城。
那么明代的万里长城我们看一下这张图,它是东起辽东,那么西到了嘉峪关,现在我们有一种说法说长城东头是在老龙头就是山海关,那么西到嘉峪关,实际上这个长城明代这个长城还有一段就是从辽东的鸭绿江畔,就是现在我们有个丹东市,最近我看一个报道,丹东市在修他们的虎山长城,那个地名叫虎山,从这地方修长城。这里的长城到山海关,然后从山海关又到嘉峪关,这是明代的万里长城,明代万里长城我们说它是最后一次修,也是修得水平最高的一次,明代长城它有很多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刚才我们讲,从鸭绿江西岸,一直修到山海关这一线长城,我们一般称叫“柳条边”,为什么叫“柳条边”?和我们现在看的长城不一样,它底下是用砖石垒砌,上面插上柳条,所以这块长城它损坏也比较厉害,从明代到现在好几百年了,再看这段长城的遗迹也很少了,所以现在人们老认为从山海关开始,那么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一带的长城,因为它穿山越岭,又要过大河,还要过沙漠,所以这一带的长城修建就非常地坚固,大部分都是砖石包砌的,那么在秦汉时的长城和现在的长城还不一样,秦汉长城主要是用土垒砌的,就是我们古代修城都是用土垒砌,把土一层一层地垒砌,你像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地方叫元大都,元大都那个城,元朝修的城,就是“板筑法”,用木板一层一层把黄土夯实,最后再把这木板拆开,仍然是一种土城墙,那叫土城墙,原来主要是土城墙,那么明朝从山海关往嘉峪关这一带,大部分把长城都进行了包砌,我说大部分是因为在进入大漠到嘉峪关,进入西北大漠之后,还有一部分是拿土垒砌的,或者拿一些砖石,那么大部分是用砖砌的,明朝的这个砖和明朝朱元璋采纳朱升的意见有关系,明朝朱元璋他起义的时候,有一个特点,他是攻了很多城池,他非常知道这个城池在战争防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所以别人就给他讲,你起义前,你要“高筑墙”,把墙要筑高了,要“广积粮”,你多存点粮草,你才能打仗,你要“缓称王”,先别当王,先出头,你先当了王了,别人就容易打你,所以他有一条就是要高筑墙,所以明朝建立之后,要求所有的郡县县城都要用砖包砌城,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看平遥的古城,什么西安的古城,还有哪儿的古城,你看里边都是夯土,外边都拿砖包砌,而且明朝到后期,国力雄厚之后,对砖都进行了统一化,你像北京城现在还有一段城墙,可以看明朝的城砖都是大城砖,那么在山海关这个地方,我们在修缮长城时发现很多砖,上面都刻有明朝什么年间制作的这个砖,那么美国博物馆,好多人都知道美国的博物馆里头保留着中国两块城砖,这两块城砖就是我们明代的城砖,上面就有明朝砖石的题记所以它特别珍贵。
那么明朝修长城一个特点就是用砖包砌,还有一个就是在山海关到进入北京进入河北,北京山西这一带境界的时候,这块都是依据着山势修得非常坚固也非常险峻,明朝修长城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把每个长城的垛口,每个长城的关口都派人把守,建立一整套的防御制度,这一套防御制度里头,就有传统的像“烽火报警制度”,什么叫“烽火报警制度”?大家研究历史都知道,古时候有一个烽火戏诸侯,是说周天子,拿烽火开玩笑,点燃烽火各个诸侯都来救他了,其实没有敌情,是为了博得王妃的一笑,那么明朝继承这个观点,在长城沿线建立了很多烽火台,这个烽火台也有人称叫做就是专门来传递军情,报警的,那么在烽火台上搁一些易燃的这些火药啊,一些易燃的东西,当外敌入侵的时候把它点起来,点起来当中像有些地方它就点的是狼粪,所以有时候说战争当中狼烟四起,这个狼粪烧起来烟往上冒,直,所以你看到西北他们有诗,叫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说烟是直着起来的报警,那么它一个一个传,据说这个传递是相当快的,那很快,而且还分,你比如说五百人以下,点一柱,一千人的点两柱这个烟,超过一千人就增加,那么有四柱的狼烟起来,那说明有很多的敌人要进攻,它这个设施非常的整齐,另外就筑了很多的关口,层层把守,那么明代的这个万里长城,应该说是我们修长城最后一次,因为以后,清军入关以后,长城内外都是中华民族之大家庭内部的事了,这个长城的作用就不是很突出了,那么作为长城修建的历史应该说到明朝就截止了,我们现在所接触的长城主要是明代的万里长城。
那么山海关有一句名言“山海关,关山海”。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山海关它这一个关,就把通向东北的,就是从东北你想进关,进入到华北,山路,陆路,还有海路,关山海,山路海路它全给锁住了,足见这个关在长城当中重要的地位。那么山海关有一个特点,它被称为“天下第一关”,那么小的时候,去过山海关就听老人们讲,说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了不得,我们可以看这个,那么哪儿了不得呢?它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天”字上面一横大,我们一般写“天”,按咱们汉字,第一横短一点,第二横长一点,然后才把“天”写出来,山海关这个“天”写得非常有特色,肯定是个大书法家写的,这四个字非常有气魄,而且它这个匾还有个特点,没有题款,那么小时候我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就是说当时皇上建了山海关非常高兴,就是让题这个匾,找个人题匾,但是知道山海关有一个大书法家他能写,但是他就不给写,不写怎么办呢?就找了一个人,这个人就冒充是好书法,去找老先生去学,学他不能说目的是写“天下第一关”的,那他肯定不教他,本来就不打算给你写嘛,一天学一个字,写一个字,隔几天,先写一个下,过两天又学写一个关字,可是教这几天之后,他最后一个字取走之后,这个老师恍然大悟了,我怎么把“天下第一关”这几个字都教给他了,这个人回去之后,把这几个字拼成“天下第一关”,所以这个字没有题款,有这么一个传说。
那么实际上,通过历史文献我们考察,写天下第一关的是明朝的一个大书法家叫肖显,那么这个肖显他是明朝的一个官,很正直,在官场上看见哪儿有不好的地方他就提,所以朝廷不喜欢他,把他贬到别的地方去,让他当个小官,后来岁数大了就回到了家乡,但是谁都知道他的字特别好,那么让他写,那么他是朝廷的人,这是朝廷的事,应该写,所以他想这字一定得写好。这个官不知道啊,就把纸墨送到他家去,把这个匾写了,我们等着做呢,过两天皇上派人检查来,去了之后,他说搁这儿吧,没写,过了几天,去人打探打探说还没写,检查的都要来了,朝廷都派人来了,说他每天干什么?每天就看他挑水,看他抡锄,没看他练字,后来这些人着急了,山海关守备就着急了,找他,你怎么个意思?正事你不干。后来才知道,他说山海关这几个字不是一般的书法能写的,写出来没气势,压不住,作为关上这个题字那镇不住,你看我天天抡扁担,挑水,我那是在练臂力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内力写不好这几个字,果然快到期限的时候,一天他一气呵成,把这个字写成了,这是我们看到的“天下第一关”,而且传说中说写完之后,这个下的这一点不清楚,远处看看不清,你们看我们一般点这个点都往下,说他挂起来之后发现,哎呀,这一点写得不太理想,小了,他把布团团就扔上去了,正好远处一看字非常地和谐,我们看到这个就像一团糊上去的,不像是写上的。
今年是甲申年,那么三百六十年前,也是甲申年,因为中国是六十年一甲子,三百六十年前,就是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那年中国历史上有三个年号,一个是崇祯十七年,一个是农民起义军大顺元年,还有一个就是东北我们的女真族,就是满族他们的顺治元年,这三个年号代表三股力量,那么这三股力量最后角逐的关节点,就在长城的山海关,那么首先是李自成通过居庸关进北京,居庸关突破就迅速占领了北京,占领北京之后,本来踞守在山海关的明朝的这个守军的将领吴三桂他是在山海关驻守,他听说李自成已经占北京了,明朝已经完了,他本来就率军要来投奔投降李自成,但是据说在他来的这个路上,走到中途的时候,那么又得到了他家被抄了的消息,有三种说法,我看史书上现在研究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呢,就是他家里的一个人,他的家在北京,他的父亲都在北京,吴三桂,他的家人逃出去了,跑到路上碰见吴三桂了,据说这个家人是个仆人,说家被抄了,你的爱妾陈圆圆也被起义军给掳走了,那么吴三桂一怒,带着部队就返回山海关去了,就要跟李自成决裂了,这种说法。那么还有一种说法呢,是听说他的父亲被杀了,全家被抄了,那么起义军把他骗来,他来投降起义军,是要进入陷阱,那么有人给他传递这个消息,当时形势比较乱,那么吴三桂跑回山海关,跑回山海关之后迅速地和清军联合,投降了清军,那么李自成在北京还不知道呢,自己率了十万人,他因为想着当时吴三桂也就五万多人,我灭掉他应该富富有余,所以也比较轻敌,率领军队听说吴三桂跑了,不准备投降自己,就准备去把他给剿灭了,那么到山海关的时候,第一天跟吴三桂开战,那么吴三桂军队从数量上从士气上显然不如起义军,那么农民军的士气很高,第一天,这个战争就在现在我们叫做“一片石”这个地方,也是长城的一个关口,那么现在这个地方就是沿着石河,现在有一个著名景点,旅游就可以看到叫燕塞湖,那么就在这个地方,李自成的军队和吴三桂的军队开战了,那么这一天打到吴三桂军队都快不行了,起义军也快疲惫的时候,突然清军加入了,那么就把李自成军队打败了,那么李自成退回北京之后,清军很快突破山海关进北京了。所以从这点讲,长城沿线这些关口,一旦突破,那么明朝元明清以来的北京这块防地基本上就保不住了,所以显得长城在关口在防御上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在历史上这些战争是非常频繁的,你来我往,但是这些战争它带来的结果是加速了民族的融合,那么从清军入关之后,迅速地向汉朝学习,向汉文化学习,吸取中原一些汉文化,以至清朝的几代的皇帝开始,学习汉代的书法,学习汉代的文字,学习汉代的这些经典,治理国家平定天下,那么加速了这种民族融合,那么这种融合呢,有人概括说以长城为纽带的这种民族融合,它有时表现为亲情,有时表现为战争,有时表现是互市,但有时候也伴随着北方民族,强大的民族、游牧民族南下的掠夺,那么这种民族融合有人概括它是情与恨,通婚与战争,就是经过这样的不断地磨合民族间的磨合,使长城内外各民族以长城为纽带,不断地发展和进步,那么说到这种民族融合,说到这种充满了情和恨,充满了通婚与战争的,我想从汉朝时候就表现的非常强烈。
小时候就听过我这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比如说像“昭君出塞”,小时候就听大人讲王昭君,她到匈奴到塞北去了,为什么去呢?因为她入皇宫之后,老见不着皇上,她本来想进皇宫就要得到皇上宠信,老见不到皇上,为什么见不着皇上呢?说这个汉朝时候,谁要见皇上,因为美女太多了,皇上呢想见都得先经过一个画师,由这个画师把你的像画好了,去给皇上看,皇上看好了,才选,那么在王昭君的时候有一个画师叫毛延寿,说这个画师可坏了,你要不给他钱,你要不讨他好,他不给你画好了,说王昭君很有骨气不给他钱,不依附他,他就每次给王昭君画完之后点个痦点,皇上一看有个痦点,说这个痦点不好不吉利,皇上就把这个拿一边去了,说是王昭君永远得不到召见,最后王昭君自己要求出塞了,那么出塞的时候皇上一看,哎呀,王昭君这么漂亮,这才知道毛延寿是个坏蛋,一直欺君,骗皇上,才把毛延寿给杀了,小时候听说过这样的故事。
那么现在读史书才清楚知道,那么“昭君出塞”是中原民族和北方匈奴民族和亲的一件重大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大的事件,是促进长城内外民族融合的一件大事,那么没有毛延寿这个人。历史上,那么王昭君她姓王,名嫱,字昭君,她是西汉元帝时候的人,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公元前48年到32年,元帝在位的时候,她家是湖北人,是属于我们南方的姑娘,那么王昭君在元帝的时候被选入宫中,她是自己要求去嫁给匈奴单于,那么她的这个要求是得到皇帝批准的,因为在西汉初年,楚汉之争之后,刘邦夺取政权,建立了西汉,这时候国家力量还是比较贫弱,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匈奴不断地南下,渐渐强大起来了,不断地南下,南下之后西汉这时候刚刚开国,没有那么多经济实力跟匈奴打仗,因为一打仗要打赢得花钱,得备粮草,那么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和亲,就是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匈奴的王,就是单于,但是,这个汉家的公主都是千金小姐,她不乐意去,据说刘邦的女儿就不愿意去,吕后就多次跟刘邦那儿说,咱们家这公主,到漠北那边,住没个固定的,住大帐篷,吃得也都是肉,见不着什么粮食来回跑,还要不断的战争,那受不了,所以多次跟刘邦说。刘邦说那就别去了。那么王昭君出塞的时候前前后后汉朝已经动员过一些都是找皇室以下一些王的女儿,命令你去,去了之后效果也不大,有的适应不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那么王昭君去她是做的比较好的,而且我看有的史书写,说王昭君出塞一下就把王公贵族那些千金小姐比下去了,说明王昭君这个人的素质气质都要高于那些王公贵族的那些千金小姐,那么王昭君她出塞之后,嫁给单于之后,史书记载,她在匈奴地区生活的时候,是深受匈奴各族的爱戴,因为她很贤惠,从来不在匈奴中挑动任何事情,另外协助单于治理匈奴,而且把中原的一些文化一些生活方式,特别是一些贤德的一些品质带过去了。
蔡文姬是生在东汉末年,距王昭君已经过了一二百年了,那么蔡文姬,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末年一个非常有才的这么一个文人,蔡文姬通过学琴,琴棋诗书画都非常强,据说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琴棋书画这个文才就露出来了,她嫁给了一个当时也是一个很有名气的一个文人,但是呢,一年之后她这个丈夫就去世了,那么她就一个人在家,她那时候封建礼教嫁谁就得随谁,你不能回来,但是她这个人比较有骨气,就从婆家跑回来了,继续跟蔡邕学文,那么在她22岁的时候,匈奴南下,把蔡文姬还有一些人全给掳到匈奴去了,到匈奴之后,尽管她经过长途的跋涉,穿的衣服也非常破了,身上也都是挂满了尘土,但是匈奴的左贤王还是发现了她的才华和美貌,就把她给纳为妃子,那么她在匈奴一下就生活了12年,一直到曹操夺取政权,就是到建安13年,也就是公元208年,才把蔡文姬给迎回来,所以历史上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事件,就是“文姬归汉”。那么在文姬归汉回来的时候,她做了“胡笳十八拍”,这个在她一路上就是进行演唱,所以像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很长一段时间,在匈奴在中原来吹奏,而且当时她拿回她编的“胡笳十八拍”,当时在建安城,是文坛上非常著名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原和匈奴和北方民族游牧民族文化交流演奏的一个绝唱,就演出了一个非常高的,达到一个高峰,这种文化交流达到一个高峰,后来蔡文姬整理她父亲的书,因为她父母在战争中,他父亲去世之后,家也被抄了,那么很多文献,她父亲是个大藏书家,藏了很多书,据说后来蔡文姬都是根据自己记忆当年的记忆把它背出来了,整理了四百多册,那么在历史上这种民族的交往融合我们可以看出来,它是通过战争、通过通婚、通过亲情,在蔡文姬离开匈奴回汉的时候,因为回汉是为了让她整理蔡邕,就是她父亲的书稿,是要完成一些文化上的事,但走的时候是难舍难分,因为她也生了两个孩子在左贤王那儿,走的时候确实是等于是母子分离,亲情是一种隔离,但是就是这样,历史上这些人物在沿着长城内外,把这种民族的这种融合这种亲情不断的给推向前进。
长城对外开放以后,那么每天来游长城的人非常多,那么我们在接待一次次外国专家的时候,一个外国专家讲过这样一句话,我们问他说,你这个长城为什么不翻译成“很长的城”?在英语里头,为什么要翻成“伟大的一个城”,那么这个西方人就说,如果用长来理解这个长城,不足以把长城的本质介绍清楚,那么长城本质是什么呢?他说呀,一块砖石的作用很有限,但是当数万万块砖石垒起了万里长城,这就了不起了,这就成了世界的奇迹。那就说一个人的作用是很有限的,一个小群体的力量也是很有限的,但是当所有的中国人团结起来,那么这种力量就是无限的,那么这种精神就是长城的精神。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上一页 目录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