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发胜期愿遮心心所。令心心所渐细渐微。微微心时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由此损伏心等种故。粗动心等暂不现行。依此分位假立二定。此种善故定亦名善。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定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实有。
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契经说故。如契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乃至广说。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自性。为证不成。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勿坚相等异地等故。若有为相异所相体。无为相体应异所相。又生等相若体俱有。应一切时齐兴作用。若相违故用不顿兴。体亦相违如何俱有。又住异灭用不应俱。能相所相体俱本有。用亦应然。无别性故。若谓彼用更待因缘。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又执生等便为无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灭名为无应非现在。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又灭违住宁执同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彼所执进退非理。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故此四相于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期分位亦得假立。初有名生。后无名灭。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
……晚上还发霉了,不晓得换,自己么一天还慢慢泡起来喝三四次,你说你在供养佛啊还是佛在供养你?!所以修密宗供养佛是这样供养的呀:香、花、灯、水、果,买的东西用的吃的都先给他老人家用了,然后这一杯水端上去:哎!给你老人家洗脚的哦!这一杯水是你老人家洗脸的;这一杯水是给你老人家漱口的。每一杯都要供养,观想得分(清楚)。然后坐在上面,静下来了以后开始念咒了,一边念咒一边脑子观想,“嗡……”;然后,拿个铃子“叮叮叮……”,这里拿个杵,降魔哦!降魔完了以后,再拿个鼓哦,“拨了噔,噔了噔;拨了噔,噔了噔……”然后赶快放下,手印哦!结哦、打哦!打完了以后,哦呦!一边念、一边想,身口意三业嘛!手代表这个身,把你忙得一塌糊涂,再也不能做别的事了,决不会去打人了;嘴巴念咒子(师乱念咒子):“轰隆……”什么都有了;然后还观想啊,观想得一塌糊涂,前后左右……这一修下来,三四个钟头一堂、一座。我说真是密法!什么密法?你不放下也放下了!——累死了!(众笑)要你起念再也不想起了。最后修下来,圆满次第,那真圆满!(众笑)那真不错!所以我说,嘿!密法真好!这个方便法门是真好!
然后又是,哦!鲜花供养;然后,哦!我这个毛巾擦过没有洗,赶快去洗呦洗呦,来来来……根本忙得啊,一天没有时间!到那个时候,“厌患粗动”,就厌恶了。这些都是起心动念啊!尽管是善的起心动念,也是起心动念啊!恶法不要,善法也不要;“厌患粗动,心心所故。”觉得:哎呀!这些都是妄想求嘛!我求佛菩萨保佑我,也是大妄想嘛!我不是个好人,他保佑我干什么?如果我供养了那么多菩萨,都保佑我,这个菩萨我不供养!因为他爱贪污嘛!啊?不供养你你就不保佑啦?!菩萨不会是这样。
所以因此悟通了,这些东西都不要了。所以后来有一个大活佛,那个活佛一般活佛都骂他,哎!我认为这个人真了不起,有神通的。我们在拜佛,他把脚趾站在旁边摇:“唔!你看,佛都给你拜动喽!”我马上给他磕头!这个人是成就了的人,那是彻悟了的!我在拜佛他就笑。
那么他很怪,很多疯了的人,男的女的;他喜欢弹一个中国的琵琶,弹也弹不好,“噔了楞噔、噔了楞噔……”乱弹;那些人啊,病医不好的、疯了的人都送到他这里来,他也不理你。那些疯子在他肩膀上爬上去,有些还骑在他这里,有些还屁股坐在他头上,他也不管;“噔了噔了噔了……”过不了两个钟头,都好了!都回去了!你说这是个什么本事?!啊,他就会这样,我们拜佛他把足摇动:“哎!佛都给你拜动了!佛都给你拜动了!”——这个是得了道的人。
所以讲到“厌患粗动,心心所故。”因为这样悟到了以后,“发胜期愿”,这是要大勇了!大勇猛菩萨,发起了最大的愿望:嘿,不要想!把它空下去!发“胜”——最强有力的心愿。所以你们大家做不到啊!打个坐起来:“我现在已经半个钟头……”半个钟头什么都不想,你做得到吗?你做得到啊?你做得到,开始很有一股勇气,结果脸还涨红了、血压涨高了,还是在那里乱想。那不能玩的哦!
“发胜期愿,遮心心所”,自己把所有的妄想心盖住了,谁都做不到。下面就是功夫道理,给你露消息哦!“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慢慢去休息去。所以你们现在在禅堂上打坐,我常常告诉你们,只能讲叫习禅、习定,是练习定、练习禅;你不要认为你现在就在学禅、是修定,那是大错而特错!只能够说是习定、习禅。你慢慢如此练习,“令心心所,渐细渐微”,慢慢把你涵养得熟了,这个心理状况慢慢地,粗心大意变细了,念头的力量变弱了、微弱了,“微微心时”——这四个字用得(好),玄奘法师这几句翻得美得很了,很高明了!“微微心时”,这个时候还有念没有念呢?心念还有没有呢?不能说绝对没有。你看他这两个字用得好极了——“微微心时”,妄念似有似无之间。
“熏异熟识”,这样慢慢练习,像薰鸭子一样、薰鱼一样、薰这个檀香一样,慢慢把它薰,使阿赖耶识受薰,向清净面来走。慢慢训练我们这个“异熟”,拿一个走反复的这条路把它改变过来;使定的新的路,把它练习纯熟。
禅宗祖师有两句话讲修行的道理:“熟处令生”,熟路子,要使它生了、疏远了;“生处令熟”。就是这个道理。比如像贪嗔痴慢烦恼的习气,我们用惯了的,慢慢把它脱开、解脱,把它变成生路道;修行、清净这一念,这个生路子啊,慢慢练习变成熟路。
“熏异熟识,成极增上厌心等种。”这样慢慢地练习,随时随地在修持,使构成了增上道,厌离心加重,厌离世间、厌离妄想、厌离烦恼的这个厌离心加重了;所以佛经上说,什么人才有资格真正叫学佛呢?厌离心没有生起,不能叫做学佛的人;厌离三界之心生起了,才能叫做学佛的人。就叫“厌离心”,讨厌、想跳出三界的恳切的心。他说,这样修持,“成极增上厌心等(的)种(子)。”心里种子养成了,“由此”,由于这条路;“损伏心等种故”,把我们平常烦恼心一切的种子把它损害了、把它降伏了下去。
“粗动心等”,我们很粗的烦恼妄想这些心意识的作用;“暂不现行”,注意这个“暂”字。所谓入定,是粗动心等暂时不起现行的作用。“依此分位”,依到这个样子的范围,假设一个名称,这样叫做无想定,所谓无心位;这样叫做灭尽定。但是灭尽定跟无想定有差别,中间也有理论上的差别。“假立二定”,这个二定指无想定,生无想天的定。
“此种善故,定亦名善。”无想定尽管讲是外道,但不是那么大的外道哦!他是善业哦!无想是善业。所以无想天是色界天的有顶天的里头的哦!生在色界天的有顶天哦!所以“此种善故”,无想天、无想定这个种性还是善定哦!所以无想天、无想定也是善业道。
“无想定前,求无想果故,所熏成种,招彼异熟识。依定粗动想等不行,于此分位,假立无想。”所以修无想定的人,在这个无想定的前位,因为随时厌烦自己思想太多了,尤其是夜里睡不着的失眠的人,讨厌死了!自己脑子里思想怎么那么多!——那你除非修到无想果,呵!求无想定、无想天。“招彼异熟识”的果报,所以,这个色身的果报一完,就生无想天。当然那个无想天里头很舒服哦!可是无想,不用思想。如果勉强地讲,无想天里头不用思想,(但)不是死人哦,不是哦!那就是顽空了,那变成了木头、石头了。无想就是无想,是想阴受了盖覆;其他还有作用的。所以无想定就是讲粗动的烦恼灭了,佛学名词假叫无想定。“依异熟立,得异熟名,故此三法,亦非实有。”
这个是讲修无想定的果报,它的成果如何?那么因此讲无想天、无想定等等无心位,实际上你不要执着,“亦非实有”,这是为了逻辑分辨的名称上清楚,的确有那么一个功夫、有那么一个境界。你执着了,呆板地认为有个固定的道理呀,那也是错了。 (本来我们今天有个补充的资料要引用,讲到无想定、修持的道理,这个补充资料我以为这两个钟头是来得及的,现在一看,没有办法了,下一次再补。……)
《成唯识论》卷一正好讲完,卷二才开始。现在,讲到卷二的开始,又是一个麻烦,纯粹是哲学上思辨的问题。原文是:“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
这是另一派佛学的观点,认为一切有为法、相(它的各种现象);“异色心等”,认为一切有为法同我们现在这个生命、肉体的生命、这个心之外,另外有一个存在的一个功能,有实在的自性。这个自性不是讲明心见性那个性,就是说有它的功能、性质。
这个道理怎么个说法呢?我们整个的佛法,分两部分:“无为法”,所谓证得道、涅槃、道果,是无为之道,所谓得道,得这个无为法。宇宙万有一切,都是有为的——“有为法”。这是佛学的分类。
那么所谓有为法,是有动相的,这是我们现在用的观念——有动相,一切有生灭的都属于有为。但是注意,我们认为、人类认为的动跟静两个,静态是不是无为呢?
静(安静这个静)也是有为法,不是无为,这一点特别要注意!所谓动、静,乃至于说清静与不清静等等,都属于有为法。如果认为无为法是清静的、是静态的,那也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我们认为这个静态,所谓清净,也是色身、我们现在生命存在的这个思想范围所认为的观念。
真正的道体——无为法,它不属于动、也不属于静。有动、有静还是有为法。因此,《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乃至最后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金刚经》所提到的有为的道理。有为法,本性也是空。
现在,根据佛学另一派,譬如南传佛学、佛教,像小乘佛学、小乘学派的《四阿含》里头的理论,认为这个心、外(物理的世界)是两重世界,心物是二元的。那么,因此他也根据经典,根据什么呢?根据《阿含经》、《楞伽经》,《楞伽经》的一节有几句偈语,认为一切有为法,“异色心”等,同我们现在心理、心的作用两样,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有它自己存在的性质。那么他们这一切理论啊,“契经说故”,因为佛说过的,《阿含经》啊、甚至大乘里《楞伽经》头上也提到过一点。但是,《楞伽经》并没有说有为法是另外有个存在的功能。所以这一派引证的理论,“如契经说,有三有为之有为相,乃至广说。”
他说经典上说到有为法有三种——“三有为”,这三种有为都有它单独存在的有为的这个现状、有它的作用,发挥这个道理就多了;“乃至广说”,很多很多。哪三种是有为法呢?就是“生、住、灭”,这是属于有为法的总论。生,一切万有的出生;住,等于现在所谓西方西洋哲学所讲的“存在”,存在的这个阶段;灭,就是过去了。生、住、灭,就是三有为法。这要记得啊!我们专门研究佛学的同学们就要记得了,所谓“三有为”是讲什么?“生、住、灭”。
那么,以这三个归纳了一切有为相,“乃至广说”,他说这个是单独地存在。譬如一颗种子里头生出来萌芽、开花、结果,是有它生出来这个阶段,在科学上我们讲也是承认的,一个东西是有个生出来的阶段。你说无常,它总要存在几秒钟、也要几秒钟;这个几秒钟是“住”(存在),过后没有。所以这个是有它独立存在的功能。
那么,下面认为——不对的!一切唯心嘛!不是这个道理。一切唯心,三界唯识。所以下面先提结论:
“此经不说,异色心等,有实自性,为证不成。”他说,你所提的理由不大对,对于经典、佛学的研究不透彻。譬如大乘经典啊,甚至于小乘经典,是有这么样的说法,但是没有说完;拿我们用一句佛学的惯语说,那个说话是“不了义”,没有彻底地说。了义教不是这个道理。
他说,经典、佛法没有真正说:这些宇宙万有的现象,生、住、灭的过程,“异色心等”,它有实在的独立存在的功能、自性。“为证不成”,他说你所引证的经典的道理(来)支持自己这个理由,不成立。下面原文说:“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色心之体,即色心故。”
下面首先碰到一个问题,“非第六声”,第六声是哪一声啊?这就很麻烦了。这就讲到、研究到“引声字母”。这个梵文发引声字母。那么,我们现在本院的同学正在学华严字母,那么就要研究到华严经典里头。“华严字母”,我们大家看到佛经印华严字母,每一卷后面都印着有字母的音声,这是非常重要的!很重要很重要!所以我告诉本院的同学好好研究好了,学外文啊,事半而功倍;学各种外文,会事半而功倍。也可以通“声明”,由观世音菩萨这个声明,通证声明而悟道,能够了解一切的音韵学。
所以华严经典所讲的有“八声”,八声不是平常处处这个意思——内义,我们牵扯到这个东西范围讲起来就太多了,是个专题。第六声,是华严字母所讲、梵文字母所讲第六“属声”。(专属那个属,属于的属,有归属。)这个就是说,一个东西有它的范围。譬如说我们买一个房子,钱付完了,这个房子属于你的,权利归你使用,你有权可以支配它;也可以卖它,也可以保有它;可以住,也可以转让人家。就是属于你的。连我们的身体也是这样,现在活着的时候,是属于我的,使用权属于我;是属于我的暂时的所有、暂时的使用,毕竟非我之所有。这个身体最后它要坏的,要死;只是现在活着,属于我的。第六声是“属声”。
那么,这个梵文里头第六声(属声)的意思,也等于中国的文字“之乎也者”,等于白话文“的呢吗呀”这些,上一句话没有讲完、同下一句话有连带关系的中间媒介的词句,所以属于第六声。那么这个第六声是对梵文字母来说。
他现在讲,宇宙万有一切有为法,譬如大到太阳、月亮、虚空、打雷、下雨,这些等等,都同我们现在活着的生命有连属的关系;等于我们的身体,现在完全是连属的关系,毕竟不是我。他说“非第六声便表异体。”说了一个同我有关联的有为法(物理、宇宙万有的有为这些动相),并不是说另外有个存在的主宰。
“色心之体,即色心故。”色心,就是我们现在的色心,这个色心就是有心脏,过去讲色心是“肉团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心脏。因为我们过去的文化、东方文化认为人的思想就属于这个心;因为讲到一个心字,就把它与心脏连在一起,所以过去认为思想是属于心脏里头发出来的。现在西方观念,新的科学进步了,这几百年来,晓得思想不是心,是脑、脑的反应,究竟对不对还不知道哦!不要认为现代科学就对了、(以为)思想的确是脑里头来的哦!还不确定。将来的医学科学再进步了以后,又说不属于脑了,属于别的了,那就很麻烦了!
这种抽象的整个的东西,就叫做“色心”。色法、有实质的。所以现在本经上面两句话,“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有形状的这个色心、生理、心的作用;“即色心故”,它就是个色心,就是有形状的这个肉团心,就是这个作用。“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勿坚相等,异地等故。”这些文字翻译得都很麻烦的!
他说,我们现在讲肉体脑筋也好、心脏也好,这个作用;“色心之体,即色心故”,它的体,它的本身的这个体,这个色心的体是什么?细胞组成,讲粗一点是肉体,我们拿现在的观念,都是每一个细胞的分子兜拢来,组成了肉、神经。它的本身啊,如果我们解释唯识这两句话,“色心之体,即色心故。”换句话说,物理构成的生理作用,它本身就是这么一个作用,什么作用啊?活到的时候一碰就有反应,这个反应它的作用是它的有为法;这不是心的“体”。随时它能够活着的东西起反应作用,后面还有个东西呀!他说你不要认为目前这个反应作用,就把它当成宇宙万有的本体,是错了的!因此,他的定义,“色心之体”,它只属于本心色心反应的作用。
不是说“能相体定异所相”,但是进一步说,这个能跟所两个,你要搞清楚啊!譬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电,电能是个什么形状?看不见的。我们现在看的电灯是电的功能发生了有为的作用,透过了这个灯泡放光的,那么变成电灯光。它透过了(机器)放声音,就变成了录影机或者是扩音机了,他就没有光了。各种各样有为的作用,所用的不同,电的功能是一体的。“非能相体定异所相”,但是你说我们看的电灯光,不是电能。那是电能透过这个机器所发的光。我们听的扩音机的声音,它本身不是电能,是电能透过了这一个机械的构造,扩大了这个声音,使它发出来的作用。声与光、一切变化的作用,这是它的“所”用。它本有的功能、那个电呢?不是这个所用上面。这个道理我们清楚的。
可是唯识这本书上现在讲的本文呢?“非能相体,定异所相”,这怎么讲呢?这个能在用的哪里?离开了用,这个能在哪里呢?不是这样。“非能相体定异所相”,当所有的现象起来的时候,能就在所中;它的功能就在这里。虽然说这个电灯发光的并不是电能,但是没有这个电能不会发出这个亮光。能、所同时。可是当我们看到光的时候呢?必须要有一个观念认识:这是“能”所起的发光的作用;不能把光就当成是“能”。在思辨的理论上同实际上有这么一个差别。
所以你们研究禅宗的同学都看过《六祖坛经》,六祖也告诉你,“当定之时”,入定的时候,慧在哪里?——“慧在定中”。“当慧之时”,起用的智慧的应用,定在哪里?有没有定呢?——“定在慧中”。同样是这个逻辑的作用。所以,“非能相体定异所相”。
“勿坚相等,异地等故。”怎么说呢?勿坚,不能够坚固。这个玄奘法师在这种地方翻译的文字啊,我们又感觉到非常遗憾,用的中国文字太古老一点!在那个时候用得那么古老已经很勉强了,再留下到我们现在是要了人家的命!“勿坚”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不能坚固起来的。嘿!一定要用这样两个字,你说他用的多辛苦!我们读书又读得多辛苦啊!勿坚,就是不能坚固起来。譬如有个东西——水泥,我们建筑房子(建筑工程师都坐在这里),这个水泥不是水,水泥是土,地水火风是土。但是水泥当要融化坚固起来的时候,必须要加一点水;可是水的本身并不是水泥,那是水,因为水是不能坚固的,不可以坚。古代经典上解释都是如此,水不能坚固。
哎!你们年轻的同学、年轻的法师特别注意,今天二十世纪的末期,到二十一世纪马上开始,你出去弘扬佛法,也照佛经上这样说,算不定在学府里头,譬如说你到哈佛大学,或者某一个大学研究所,就不听你的,你常识都不够,水怎么不可以坚固啊?水严冬冷却了、冻拢来,硬的冰块还打死人呢!那坚固得很耶!不容易破坏耶!。那你这个佛法连这个道理都不懂还讲下去?他就不信了。
这是在当时那个时候的知识可用。譬如在佛经上经常用:“龟毛兔角”,乌龟没有毛;乌龟怎么没有毛?日本北海道的乌龟绿毛好几尺长呢!如果你说,乌龟本来没有毛的,那日本那个乌龟毛还是尼龙做的啊?!那是真的嘛!这是限于当时那个时候的常识,所以有许多经典上比喻的常识将来的时代不一定完全可用的。“一时,佛在舍卫国……”,是那个时候讲。这个时候佛来比喻。佛的知识非常渊博,但是他为什么不讲几千年以后的事啊?那几千年以前的人(又)都不信了!所以很难哪!可是我们研究佛学,你们出去弘扬佛化的,就要注意了。
刚才是提到“勿坚”两个字,经典上就是讲——“实性”。“勿坚相等异地等故。”就是液体的东西,你不要讲成水了,不如讲“实性”了。那么你用现在科学常识,所以“液体的东西同固体就两样”,这就是很清楚了,大家一听就懂了。所以,不能凝结是液体的时候不能凝结。水当然是个液体,但是它也是固体,冷冻起来是固体。水里头不能燃烧,水也有电能啊!可以发火啊!所以“异地等故”。
“若有为相异所相体,无为相体应异所相。”假定一切有为法、有为相,这个相就是现状,“异所相体”。他说,当我们一切现状起作用的时候、有所作为的时候,你认为另有一个功能的存在;那么,“无为相体”,当我们得道证得无为的时候,“应异所相”,那无为硬有个无为的境界了?所谓无为只是一个名称,并没有境界。
“又生等相,若体俱有,应一切时,齐兴作用。”这个生,就是刚才讲有为法他归纳三个字:“生、住、灭”这三个字。“又生等相”,起作用的相;“若体俱有”,你认为体的这个功能有另外存在的功能;应该“一切时”,什么时间?“齐兴作用”,完全是起了作用。
“若相违故,用不顿兴。体亦相违,如何俱有。”你说那个作用的、后面的功能,刚才拿电的比方,能跟所两个不同。“用不顿兴”,起作用的时候,它不是同时的;“体亦相违”,它的本体功能作用两样;“如何俱有”,它怎么样会同时起来呢?现在都是一条一条理由申述。
“又,住异灭,用不应俱。能相所相,体俱本有。用亦应然,无别性故。”再说,“生”,生出来一个东西,就是成长、生出来、存在(“住”就是存在,“生”就是成长);“灭”就是灭亡、死亡,过去了、没有了。他说“住异灭,用不应俱”,那么当它每一个过程的时候,这个作用不是同时俱在的。当生长的时候,它每一秒钟、每一秒钟都在生长,它不是存在;那么,当存在的时候,这个现象不是生长;换句话,当灭亡的时候,当然不是存在,更不是生长。
你看这些,很罗嗦,很讨厌!但是一个喜欢搞思考、搞逻辑的学哲学的人,越研究越有兴趣,不觉得讨厌。一个阶段硬有一个阶段。一个东西成长,等于我们的手到变成拳的时候,这是握拳的时候,握拳的时候就是握拳,这个“握拳”不能叫做“拳”。把这个指头统统握拢来了,这等于是“生”;好!现在拳头握紧了,这叫做“住”,这叫做拳头。依逻辑上讲,当你手还在握的时候说我这个就是拳头,不合逻辑;因为你现在不是拳头,是准备这个手在握拳头。就是这个道理,分析一点都不能马虎。
你说这个眉毛跟头发俩差不多,都是毛;哎,学逻辑的的说你混帐,你一切都不懂!眉毛是眉毛,头发是头发,身上的体毛是体毛,而且每一根体毛的上面的、中间的……都不同。这就叫逻辑。现在就是讲这个逻辑。所以“能相所相体俱本有”,能起的作用同所起的作用,“能相”,本能的功能,所起的作用;“体具本有”,在本体来讲,后面还有个功能。“能”——你说宇宙万有这个能、这个电能、电又是谁造的?电的能是谁造的?那么科学家没有办法找出答案。所以那么伟大的科学家像爱因斯坦,最后到晚年找不出答案来了,只好低头、信仰,归之于上帝,因为他没有办法找答案。自己觉得年纪大了,解决不了,他本来还想追下去,追下去他想追求到统一磁场,他那个理想一达成了以后,科学真研究到那一步,将来可能有——这个人类的世界、整个的一切文化改观了,我们所有的人都会神通了。那将来出去不要飞机了,坐着就飞;人这么一动,自己就可以飞起来。统一磁场真的达到了——理想中啊!——很可能做到这样。这物理世界也很伟大的呦!你不要看到万法唯心;万法唯物也很厉害的呦!这两个东西,所以现在变来变去,还在这个地方转。
所以“能相所相,体俱本有”,佛法是这样子的,本有。既不是上帝,也不是自然。“用亦应然。无别性故。”所以,当我们一切有为起作用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另外没有一个存在的功能。
“若谓彼用,更待因缘。所待因缘,应非本有。” 如果认为一切有为法的作用,(是)靠因缘来的;那么,因缘是相对的作用。那么,这个“待”、“所待”是因缘作用,既然是因缘作用,就可见不是本有的。这些地方辩论,我所以刚才先给诸位同学声明啊,很痛苦!要真正向逻辑上走的人,越看越有味道;但是,我也蛮反对的,我反对年轻人学哲学学逻辑,[断录若干字,疑为“因为学不通”]了爬不出来。但是完全不懂逻辑我也很反对:这个头脑不合逻辑。所以同学们跟着我觉得很讨厌,一下这样、一下那样,搞不清楚,哈!其实我觉得很清楚。
逻辑、哲学是要学,不要执着;但是学不通啊,那不行,那你要着迷。讲到这里,我们提出,不讲唯识,到处经典上就有,譬如大家最崇拜、最推崇的一部经:《楞严经》,《楞严经》就说到了,你看第四卷以后,讲到一切现象界,“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性。
所以有一次在一个场合、一个庙子,这个大庙子也有一两百人,我们在一起在打七、修禅定的时候,有几位老居士也参加的。那么我正在吃饭,吃完了饭经过那个地方,这几位老居士就在那里争吵,吵得很厉害,我刚好经过窗户外面听到。他们就是这样:“哎呀,南老师这个地方错了的!他翻那个《楞严经》啊,翻得‘既非因缘,又非自然’,那是个什么东西啊?那是唯物论了!这是一定他搞错了。”我累得要命,听了我就走过去了。后来有另外一个居士就跑来问我,他说这样……,我说我听到了,我看你们吵得很认真嘛,这样研究很好嘛!但是我说这个不是我讲的啊!佛经上《楞严经》上“既非因缘,也非自然”,非因缘、非自然。我说我那个《楞严大义》是替佛变成白话,把古文变成白话;佛说的,你知道吗?那么这位居士说,我记得也是佛说的啊!我说当然啊!我不是佛啊!我是“糊”、糊人,糊里糊涂那个“糊”;那是真佛说的啊!我说你们去研究去,怎么“既非因缘,又非自然”?如果我们再加一句——更无主宰!
一般宗教呢?把宇宙的万有功能都归之于上帝、归之一个神力,譬如生命都是另外一个东西创的,归之于神力,对不对?这个生命或者好像归阎王管哪、上帝管哪,就归之于上帝。唯物学家归之于自然,(认为)宇宙万有没有个道理,自然来的。
佛法呢?又讲因缘。可是佛在到处讲因缘,到了《楞严经》、到了这种地方把因缘都推开了——非因缘,你只好去问问他老人家了!现在他不在,不过上面现在还有个像在这里,你去问问他:你怎么乱讲呢?你从前都讲十二因缘、多少因缘,现在又否认了,“非因缘、非自然”。不过我再给他加一句,也是他的——“更无主宰。”那这个是什么东西嘛?!这就是佛法的真谛、真义。所谓菩提、道体,就在这里。
所以你看到这里,现在他又在批驳因缘。“若谓彼用更待因缘(的话),所待因缘应非本有(喽)!”他说一切法都靠因缘所生,所谓因缘,因缘就不是本来的东西了。那么自己生命这个主宰究竟是属于“他”的还是属于“我”的呀?
“诸法不自生,也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名为无生。”《中论》的第一个偈子。“诸法不自生”,不是无缘无故起来的;“也不从他生”,也不是上帝给我的,也不是谁给我的。“不共”,不共生,共生——因缘和合也是共生。“不共不无因”,不是无因生,那因缘在哪里?“是名为无生”,这样叫做无生法忍的无生。所以讲般若学唯识,学唯识、学般若的人,乃至学中观正见,不能不懂《中论》,龙树菩萨造的。《中论》同《成唯识论》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佛经。现在所批驳因缘也就是这个道理。
“又”,本经又说,“执生等便为无用。所相恒有,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再说,“执生等便为无用”,他说,你因此执着了,一切有为法当它构造成功、成长的时候、生起来的时候,“便为无用”。当他一生、成长一成功了,已经过去了,它的生命作用价值已经丧失。“所相恒有”,所谓存在的,就是一些现象。“而生等合,应无为法”,他说如果这样讲的话,生而不生嘛,一切无常。那么所谓一切成长与不成长,归纳起来,都属于无为法了。
“亦有生等,彼此异因,不可得故。”他说,也有一些成长的时候,它的来源、因缘、第一因,这个“因”讲第一因。这是哲学名称,第一因。因为宗教家都讲,这个宇宙万有什么人造的?——上帝,或者神、或者叫“主”。佛法很少用到;就是有个东西,这个是把它神话了。哲学家不管你这些,哲学上这个东西没有把它变成人格化,叫做“第一因”。这是哲学上面的假定的一个名词。现在就是讲,“彼此异因不可得故”,有为法与无为法,这两个因素绝对不同。一个是有为、一个是无为,在逻辑上(不同)。但是你找它那个第一因是什么东西呢?“不可得故”,你找不出来啊,没有啊!现在这些辩驳地讲告一个段落了,比较走上一个容易懂的路线了。
“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讲到一切有为法时间问题,它在过去世——昨天;来世——明天;今天。佛法呢?过去、现在、未来,去年、今年、明年。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三个阶段,佛经常常把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也叫做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但是所谓过去世包括了很长的过去呦!所谓未来也包括了很长的未来呦!只有现在是非常短暂的,就是一刹那。佛学对于时间的分类,总名叫“三世”。他说这个佛学所提的,我们讲时间的问题,过去世、未来世,过去是昨天,未来是明天,现在是今天,今天呢?“非现非常”。所谓今天,我们讲一句话“今天”,这个“今天”这一秒钟就过去了,“今天”已经没有了;说“现在”,“现在”没有了;所以“非常”。也非现在;说一句现在,现在就是没有了。当我们刚说“现在”的时候,这一句话“现在”已经过去了。你说未来,未来变现在,现在也过去了。所以说“去来世非现”,没有现在的;“非常”,它是无常的。
所以过去、现在、未来,都是虚空中的花朵一样,不存在的——虚空中的花朵什么叫做不存在啊?存在的啊!我们说电影上出现的、电视机上出现的楚留香,你们大概都在看吧?你说楚留香留了香没有?看完了电影就没有了。当你看的时候真的有。“空花”是这个意思,不是说它完全没有哦!“梦幻空花”是形容它短暂地存在,变化得太快,把握不住,因此说它是“空花”。你假使说,我们研究佛学的人,提到“梦幻空花”,我们观念上就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已经是犯了最大的错误!把佛学误解了。佛说的梦幻空花并不是讲完全没有;是讲有——太短暂的有(师一弹指);所以叫做无常。
当梦中时,梦是有哦!不是没有。所以梦幻空花就是现在的道理:“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花非实有性”。没有它单独存在的一个永恒作用。譬如我们电视、电影银幕上所演的人,你上去把银幕一打破了,后面这个真的人抓不出来的,一定是没有的——“非实有性”。但是当我们看这个银幕上的人物的话,那看到悲伤的时候,把我们的眼泪啊哄得直掉;喜欢的时候我们也跟着发疯了一样地笑——这个时候是绝对有。梦幻空花就是如此。所以“梦幻空花”比喻之妙!
我经常发现许多人研究佛经佛学,一提到“梦幻空花”,马上犯一个错误的观念,已经犯了一个同唯物思想“断见”的错误一样的观念,认为梦幻空花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没有!——不是的。这是研究佛学要特别留意的地方!所以他讲:
“生名为有,宁在未来。”当我们讲生住异灭,一个东西万有的现象,当它形成、成长的时候,这个是“生”;成长的时候,在我们世俗的观念,就是叫做“有”,这个时候有。譬如现在我们这个虚空前面,至少在我这个嘴巴上面、面部的前面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我们马上把它擎上一个拳头,我这个前面就有一个拳头,就是有。当它这个生命为有,成长出来、有的时候,虽然是暂时存在,这个暂时存在、一刹那之间也是有。所以“生名为有”是什么有啊?是现在的有。“宁在未来”,这个“宁”字是古文,白话这个“宁”字在这里用就是“哪里”。他说,当我们成长生命为有的时候,哪里是讲未来呢?就是现在这一下就是有。
譬如我们每一个礼拜三,这个十一楼,有什么?《成唯识论》的研究。当这两个钟头存在,是有。“生名为有,宁在未来。”绝不在礼拜四晚上;不在明天;就在现在。但是现在这两个钟头啊,“梦幻空花”,等一下一下了电梯呀,“水流花谢两无情”,各自东西,你坐汽车、我坐11号的(两个脚一走、11号的)公共汽车回家,或者有人坐专车回家。不存在了。它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灭名为无,应非现在。”所以生住异灭这个“灭”就是过去了,过去了的东西,消灭了、看不见了。看不见了的,叫做没有了。没有当然不是现在啊!“应非现在”。“灭若非无,生应非有。”如果过去了的东西你认为还存在的话;“生应非有”,那么活着的人,现在活着、现在成长的东西也是没有啊!这个话怎么讲?
所以我们常常有时候跟人家说笑话,不是说真话;笑话也是真话。很多人说:哎呀,这个……去跑一个走阴的,我们大陆的观念叫走阴,有些人画个符啊、念个咒啊,在那里搞一阵,摇摇摆摆跳起来,然后声音也变了,说你的妈妈来啦、祖父来啦、外公来啦、外婆来啦,讲得家里的事情活龙活现的了,啊!这些鬼!如果“灭若非无”,灭若有,如果过去的鬼呀神呀如果都到现在还存在,我们至少我们的文化就是五千多年,大概“生应非有”,我们就不能生下来。因为世界上站满了那么多了嘛,哪里还有空间给我们站呢?所以世界“灭”了,不能说它有——没有。这个问题很大。
所以有人问:既然我学了佛,我又回去想想啊,那我的那些祖父已经死了几十年,他真的还存在啊?可是你说他不存在,他讲的话又差不多,这是个什么道理?那就是要研究唯识这个阿赖耶识的道理了。所以“灭若非无,生应非有。”
“又灭违住,宁执同时,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彼所执,进退非理。”再说,“灭”,消灭了、过去了;“违住”,就不是现在的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现在存在”同“将来没有了”这是同一个时候的作用,这个话不合逻辑了。“灭、违、住”三个字,“违”就是相反的,说没有了就没有了,不是存在。“宁执同时,”你不能够说把没有的东西同现在的存在,同一个时候,你说这两个、这个作用是一样,这个观念是错的!
“住不违生,何容异世”,当我们一个东西看到存在,譬如一个花开的时候,这个花开在前面很好看,同它这个花将开的、开出来那个成长,这两个阶段次序有差别,好像没有差别;“何容异世”,在成长跟存在之间,看起来好像一样,还不能分过去、现在;“故彼所执”,所以以这个逻辑的道理来推测,“进退非理”,你所讲的这个,前后左右一概都是矛盾,不合理论。(我们休息一下。)
……所谓大乘佛法,“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他说一切有为法,就是《金刚经》上的解释了,《金刚经》的原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这四句话,注意后面的第四句“应作如是观”,就是一个方法,应该作如此观想、应该这样看法,看世界一切的事,所以“应作如是观”。拿比喻法作修持观想的道理。现在,所以般若与唯识同样归于中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唯识方面讲,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缘聚就形成(生、住、灭);缘散就没有。
下面两句话,如果对中国文学都有深入了解的,就看到很妙!《红楼梦》作者有两句话,就是套用了这里。“本无今有,暂有还无。”一切万有诸法,本来是没有的。现在偶然存在,成、住;“暂有还无”,这个存在最后还是没有。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把语气一加,变成文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所以《红楼梦》一开始就是一个梦,一个和尚、一个道士两个人,唱《了了歌》,“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坍了。”然后就是梦游太虚幻境。所以真正看《红楼梦》、《西厢记》,就不是黄色的了,那是空色的,全部都是禅,都是佛法。
那么这两句话的文学境界,玄奘法师有时候也妙得很!所以“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说有为无为法,有为法、无为法这两个佛学的名词是表法的。什么叫表法呢?我们讲佛学的名词术语叫表法,就是“表示”,在理论的观念上表示出来。那么拿现在新的观念可以叫它是“标记”,弄一个假相的代用品的标记。“表异无为”,所以讲有为法,这是表示与无为法的不同。“道”是无为法。
“假立四相”,因此,把一切有为法,假设地分四个阶段,哪四相呢?“生、住、异、灭”这四个阶段。一切法存在就是生住异灭。那么生住异灭是逻辑的说法,佛经上讲到物理世界的观念呢,把四个字、四个观念又换了,叫“成住坏空”,就是“生住异灭”。讲到人生命观念又换了四个字,表法——“生老病死”。都是生住异灭的道理。
所以说,“表异无为,假立四相”,就是我们活着,生下来就开始老了,当婴儿一出娘胎,第二天就比第一天老一点了,第三天就比第二天又老一点了。现在你们诸位同学活到二十几岁,你已经很老了,比两三岁的时候老得不堪了!天天都在老。觉得活了一百年,就是“不亡以待尽”,看到没有死,最后是在等死!你活两百年,等了两百年,哈!活一百年,等了一百年,它一定的阶段的,生、老、病、死。病就是异、变异,所谓得各种病,感冒啊、头痛啊、肚子痛啊,这个生命慢慢毁坏,毁坏就是变异。生、住,住就是存在。存在随时在衰老,没有真正的存在。一分一分、一秒一秒都在变去,都在“异”变异;变异以后呢?没有了、消灭了。所以呀,消灭了到哪里去呢?“毕竟无为”,并没有消灭,体上没有消灭。现在讲用上,所以“表异无为,假立四相。”
“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为住。” 这一段文字又翻译得非常高明了,文学境界很高了。一不牵涉到论辩,他翻译得非常好;这个论辩翻译真痛苦!它本来没有、空的,现在生出来是有,“本无今有”。“有位”,当存在、有的时候这个位置啊,叫做生,“有位名生”。生,就是存在了,“生位暂停”,所谓存在——没有存在,暂时停留在这里。“即说为住”,因此,假一个名称叫做“住”。
“住别前后,复立异名。”当存在、住在这里的时候,前一秒钟存在、未来一秒钟存在、现在一秒钟存在,这个中间以时间的分开有前后;“复立异名”,前一分、后一分、现在一分,加上名称不同,使我们了解逻辑的观念。
“暂有还无,无时名灭。”一切存在、有为法,都是暂时存在,最后是没有了。没有了的时候我们看不见、摸不到、感觉不到的时候,叫做“灭”,叫做死亡。“前三有故,同在现在。”所以前面“生、住、异”,就是说生、老、病,拿“生”来讲,这一阶段我们都看到,活着的;死亡了、火化了,就没有了。所以“前三有”,前面三个有,这三个阶段呢,也可以同时只叫它“我还活着”,就叫做“现在”。
“后一是无,故在过去。”这四个阶段最后一个“灭”,灭就是消灭了、没有了,没有了就是没有,没有叫做过去了。“如何无法,与有为相。”因此它是本空的,一切本来空。有为也本空,没有个有为。“表此后无,为相何失。”但是,为了使我们思想上观念上了解,为了上课用、为了讲经用,把这个道理讲清楚、表达出来使大家了解,不能不用这些名词。“表此”,表达这个作用;“后无”,最后归于空;“为相何失”,构成了一个现象、名相啊,构成了名词落实,这也没有错。因此你读书学问尽管好,书读完了,这些学问都要丢掉。真要修道的时候啊,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一个文字都不能存在的。
所以什么叫闭关?我常常告诉大家,我们自己的经验,真到了闭关的时候啊,书不带的,佛经一本都没有。真的关房里头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座位以外,什么都没有。墙壁上画啊、字啊、佛像都没有。哎,我的经验告诉你们啊!你们(会)很害怕,这一年下来以后啊,脑子变成白痴了。我拿起笔来写信啊,一个字都不会写,硬写不出来。我相信我书读得还不错,而且也读得不少,可是当这个时候,硬丢、丢光了,丢到了一字不识之境,到达那个境界。几年下来不讲话,开口没有声音,“哎哟,我哑了!”因为声带不常用啊,它失去了作用,一开口(师作讲不出话状),哎呀!我说糟糕!修道修了半天,变哑巴了!脑子里呢?你说知不知道?都知道,什么回忆也知道;写字啊,拿起笔来想给朋友写封信,说“我出关了。”“关”字怎么写啊?“我”字会写,“出”字也会写,但“关”字写不出来,想了半天也想不起来!糟糕!修了半天变白痴了。
可是真觉得慢慢慢慢要恢复用的时候、脑子要用的时候啊,不止今生的事,前生、过去生、过去生……,芝麻绿豆大的事都想得起来。你看这个心的道理也非常厉害!但是你真要修持、想闭关啊,硬要到达了一字不识之境。在关里头还要拜佛、还要念经、还要看经,那是你玩嘛!那当然在玩哪!因为有的是玩,又念咒子、又拜佛、又念经子、又如何……,一天搞不完,十二个钟头不够用。那何必进去呢?在外边玩玩也一样嘛!又看电视,又敲麻将,那多好呢!那就是说,有些朋友又学打坐、又学打牌,所以我一看到,你究竟是打多啊、坐多啊?他说坐得少、打得多,就是牌打得多、坐得很少,打跟坐两个字是连起来的!(众笑)那何必修道?!所以真到了,必须要到达这个样子。非这个阶段、不经过你这个阶段不行的。
这就是讲到“如何无法,与有为相。表此后无,为相何失。”
好!下面有好句子了,文学也好句子、道理也好句子:“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 这几句话,嘿!玄奘法师的好文字来了。他的文学境界是高明啊,玄奘法师文字非常好,逻辑文字好;文学境界呀,天理良心——不高;他文学境界不及唐太宗高。你看唐太宗写的他那篇序言,那太漂亮了!玄奘法师回答唐太宗那篇《谢表》啊,那不能比啊!两个文学价值是不能比。唐太宗写给他的你们看过没有?唐太宗写给玄奘法师的那篇文章,你们应该统统读哦!上一期同学我讲过的,叫做什么?什么文章?我现在又是白痴了(一笑)。(同学答。)嗯!《圣教序》,对了!那个文章上玄奘法师的那个风格之漂亮:“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你看这个两句话把这个玄奘法师化妆得比楚留香、比什么电视上的影星还要漂亮,那个人走过来不晓得有多漂亮!“松风、水月”,已经够清了,他说那还不及玄奘法师那个风度之清——“未足比其清华”。“仙露”,那个露水——还不是普通的露水——半天神仙递下来的那个露水;“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说仙露明珠不能比他。可见玄奘法师长的那个皮肤又白又嫩又发光啊!那就是给他形容得……哎呀!不晓得多好!那个风格形态!你看《圣教序》啊,每一句文字都美极了!所以玄奘法师给唐太宗一捧啊,“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这篇文章唐太宗亲自做的哦!写给这个大和尚,因为唐太宗想哄他还俗当宰相,几次告诉他,“你还俗了,请你当宰相。”他不干。玄奘法师把佛经书翻好了,送给唐太宗,叫唐太宗亲自写一篇序,唐太宗就给他写,这个叫《圣教序》,亲自著的文章。褚遂良(皇帝的秘书长,有名的书法家)亲自写;皇帝自己作,皇帝秘书长亲自写;然后唐太宗还叫儿子高宗也写了一篇《圣教序》。这几篇是大文章,那真写得好!文字境界高明。
当然皇上这一篇序文,讲价值是美钞几千亿耶!玄奘法师他当然要道谢道谢,结果写了一个《谢表》,你看看他的《谢表》拿来跟这篇文章一比啊,惨了!玄奘法师当时不应该写这篇《谢表》啊!如果我在场就告诉他:法师啊!你不要写了,去磕三个头就好了,三跪九叩“谢主隆恩”就好了嘛!这个文字不能比呀!这个文章,我为什么强调这个?你们诸位出家法师、年轻同学注意,做未来法师文学要好啊!文学是要命的啊!文学好了,你那个法师就有法了!这个文学就是法哦!很重要啊! 现在讲到我们玄奘法师的文学,这几句是好,好文学!当然,同他那个老朋友唐太宗的文章一比呢,那不能比了。可是这几句是好文章。
所谓生住异灭四个字他加以解释,四个观念。“生表有法先非有。”所谓生、住、异、灭,这个“生”,成长的这个生,表示一切有为法过去是没有的,现在刚刚生出来。“灭表有法后是无。”这个“灭”字表示什么?一切有为法,过后皆空。“异表此法非凝然。”所谓“异”,变去了,表示一切有为法不是固定的,“凝然”就是固定的。“住表此法暂有用。”生住异灭这个“住”字,表示存在,就是存在的观念,是表示一切有为法是暂时给你用用,过后还是空。
这四句话文学很好!所以要圈起来,我们读书的习惯要加圈。这四句啊,作国文老师给玄奘法师加个圈,然后批一批:回家请妈妈炒个蛋给你吃一吃。我们小的时候读书老师们还奖励,就是这样。你文章写得好,老师红笔一圈:哦!回家叫妈妈打一个蛋吃一吃!就是很好的奖励了。
“故此四相,于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所以“生住异灭”这四个字是表示有为法,就是表示的观念,除了都是表示的观念,叫我们留意文字,“生、住、异、灭”四个字是四个观念不同——“而表有异”,它所表示的东西、作用不同。
“此依刹那,假立四相。”其实啊,生住异灭四个阶段,就是人生命活着,生老病死,它究竟是如何,要多久呢?都是刹那之间。佛经说,这么一弹指(师弹指)六十个刹那;刹那就那么快。宇宙亿万年,不过一刹那。所以一切佛经不记时间,只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是在那一刹那之间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意思就是这一刹那。“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所以我们如果以科学观念,拿宇宙来看历史几千年,人类十二万年历史算什么?一刹那。这个宇宙的存在不晓得多长!所以呀,科学观念同佛法观念看人生啊——一刹那。几十年、一百年一刹那之间就过了。可是拿佛法的法界来看宇宙啊,宇宙也不过一刹那。这个刹那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此依刹那,假立四相。”一切法都在一刹那之间。所以诸位注意佛经这个刹那,诸位要悟道的时候也是这一刹那;一切皆是这一刹那。
这个刹那你懂了,你看,诸佛菩萨香花供养。非常重要哦!你注意啊!“此依刹那,假立四相。”
“一期分位,亦得假立。”所以讲一时,这个一时里头就包括无量时,所以无量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一期(的)分位,亦得假立”,就是说法上假设的名词。“初有名生”,刚刚有的时候叫做生;“后无名灭”,所以生灭就是生死。“生已相似,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名异。”生出来了,看到好像是活着、存在的,今天、明天、后天,实际上都刹那、刹那过去,“相续名住”。“即此相续”,转变中间,叫做变异。“是故四相皆是假立”,它是空的。
一切有为法本来不存在,所谓讲有为法是假立一个名称而已,为了使人类观念当中了解物理世界有这么一个作用,这个作用都是一刹那、一刹那。这是解释有为法、有为这个观念,说了一大堆。下面说什么?说文字作用了。
何况文字言语?我们先介绍。关于文字言语这个东西啊,现在新兴一门——其实已经不新了,四五十年了,不过是现在比较流行,叫“语意学”。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同学的铜锣晚会,有位加拿大在我们这里留学的同学表演的手语,对于哑巴、聋子讲话的那个手语,实际上这个手语就是属于“语意”。人类的所有的文字,不管中文、日文、英文、法文、德文,随便你哪一种文字,语言、讲话没有办法表达人的意思的,都不能表达人的意思。所以人讲话很痛苦哦!为了表示那个意思,要眼睛动、眉毛动、每个手帮着动,手也要动、身体也动。不过中国人呢主张不大动,太动了给人家看不起;外国人是越动得厉害越好,那个笑起来“哎呀!”硬要把嘴唇要拉开的。中国人说:那多难看!这样子笑(师演示),还拿扇子遮着,不晓得你在笑还是在偷东西,搞不清楚!但是,言语文字要透彻,靠声音不行,所以文字写信给人家看了都会误会。
人类究竟的语言,能够彼此意思了解的,到什么程度?无声的语言,(就)沟通了。两个朋友最好的时候在一起,两个人这么一笑,都懂了。尤其你们大家年轻都经验过男女讲恋爱,年轻恋爱时两个人一看,哦,就晓得要下电梯要去买电影票了,当着父母不敢说,就你看我、我看你,等一下两个人:“哦,爸爸,我上街去一下。”那一个早溜了!你看他们没有讲过话啊!呵!这就是语意,语意就是这个厉害!现在讲语意的道理。
“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名句、文身是两个名词。名句,像中国字来讲,我们研究文学的要注意的,所以中国字一个字有六种作用,就要学过《说文》了。所以我经常感叹,像我们读老书出身的,六岁开始先做这一步功夫,这个叫做“小学”。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礼记》上中国的古礼,六岁入小学。不是现在的小学,现在进去啊,“狗儿叫,猫儿跳;狗儿早,老师好!”这个没有用!我们那时候也不是。
所以我想想啊,这几十年看到小学的课本,这个可惜我说很想收买。我们也看过,“山水田,狗牛羊,人手词”,一年级刚刚上学读的书,那多了!好几种课本,现在都记不得了。可是我们先读书不是这个,“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四”,又是一套;那就是莫名其妙在念经。这些呢,先要读小学,小学是什么?文字之学,所以小学也叫做“训诂”,对于每一个中国字要认识清楚。
至于什么叫“天”?我们现在教你查字典,你们同学查字典“四角号码”,现在国语字典各种方法都可以查。拿我们查字典“天”字查《康熙字典》哪一部?是属于部首的哪一部?就先要搞清楚了。“天”是属于“一”字部(部首),这就是“训诂”、小学了。为什么属于“一”?这个宇宙天地原来地球没有形成以前,它同一个鸡蛋一样,混沌、圆的;所以从一划开天地,一代表数学的哲学、数理哲学。宇宙万有千万亿数开始于“一”,一划开天地。“一”字下加一个“大”,就叫做“天”;“一”字下加一个“人”,“一”字下面一加,就是“下”。(师指点板书:“一”字下面再横一横,短一点,这就是“下”,古人的“下”,下面的下。)如果“一”字上面横一横,就是“上”。所以一字下面这里摆一个横,横大一点,加一个“人”,天底下就是人,这个就是“天”。所以天是“一”字部,部首在“一”。“一”字部很多意思了。所以,“一”字下面两横下来,垂下来,是告示的“示”。(师指点板书:会写吧?一直下来,繁体字;一直下来,旁边……哎,这就是“示”)我们现在的“示”呢,两横,一个勾起来、两点,就是表示给你看这个“示”。为什么叫表示呢?上天垂象,把这个现象挂下来给你看。上天有些什么现象挂下来?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