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大迦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大迦叶就是禅宗的初祖。叶要读如「摄」。他也不敢代表佛去。
「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贫里而行乞。」因为大迦叶有一次在贫民窟里化缘,佛十大弟子个个有不同的作风,说明了每一个人成道的境界,在道体上,虽然是一样的,但是作人做事起用的时候各有不同,因为这些大阿罗汉多生累积的习气不同。好像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尽管遗传一样,但是子女的个性都不同。佛弟子中须菩提专门教化富人。大迦叶出身首富家庭,虽然成婚,但是和妻子一心向佛,二人谨守戒律;出家后将财产全部布施。穿粪扫衣,以修头陀行著称,喜欢与穷人结缘,与须菩提正好相反。所以佛有次喝斥他两人心不平等。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维摩居士见到大迦叶在贫民窟化缘,就责备大迦叶只度贫苦的人,慈悲心应该是普遍的,不论富人还是穷人都要度。
「迦叶!住平等法,应次行乞食。」出家人不自己耕种煮饭,出来化缘应该心里行平等法,挨家挨户照次序乞食。
「为不食故,应行乞食。为坏和合相故,应取抟食。为不受故,应受彼食。」欲界中的众生,最重要两件事,就是饮食和男女,孔子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过「食色性也」,注意!这可不是孔子说的!众生都是被这两件大事驱使。所以修定做功夫要断五盖,财、色、名、食、睡,这是小五盖,大五盖是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法。因为这五盖把我们的清净心遮盖住了,所以不能得定。例如贪欲,不只是指财富或男女之欲而已,打坐学佛求健康都算是贪。又如小五盖中的食很难戒,不只是戒吃荤,想吃的念头就已经是了。但你可不要随便去断食,如果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小心被送进医院。
维摩居士这里讲的,是比丘去乞食化缘的目的,是要断除饮食男女之欲,也就是贪欲之盖。不论人家布施什么都一样的吃,就算是布施的食物中有荤的,当初的戒律也不禁止。当年大陆就经常看到出家人,专门拣人家倒弃的食物去吃,要人不要浪费食物,你在旁边看,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吃下去的。有本书叫做《金山活佛录》,写的是真人真事。当年在杭州有位师父,他不修边幅,从不洗脸,有次要传法给我,他坐在床上脏兮兮的帐子里,叫我进去,我硬着头皮掀开帐子把头凑进去,哪晓得帐子里却是一股清香味,兰花都没这么香。这事说给你们年轻人听都不相信。我当年找师父,凡是大名鼎鼎的就不碰,专找一些苦行有道的师父。
回过头来讲本经,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和合而来的,肉啊、骨头、血液、神经等等凑合来的。在没有成道之前,还是需要维持身体这个机器,因此要抟食,就是用手抓着吃。又叫做段食,人类吃食有早餐、中餐、晚餐,是分段吃的。修道有成的人不吃食物也不死,他靠识食,是精神的食粮;乃至有天食,就是有天人送食。我们庙里晚餐不是正餐,叫药石,就是把吃饭当作是用药,用来维持这个和合的肉身,所以不得不吃。佛说我们有四种进食方式: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这个吃饭的道理,我们留到本经后面,讲吃饭的那一段,再详细讨论。
至于什么是化缘的精神?或者说,什么是化缘的出发点呢?学佛的人只有布施别人,不接受别人的布施,这是不受。但是即使比丘修到不用吃了,因为慈悲,还是出来化缘,是为众生种福田。没有得道的人听了,可不要拿来作化缘的借口!有次一位比丘说,他本来不想化缘,为了给人一个布施的机会才来化缘。我在旁边听到了,瞪了他一眼,本来还要送他一笔钱,也不送了。送了怕增加他的罪过。因为他有傲慢心,还没有得道敢说这个话!过去许多高僧如虚云、太虚,守银钱戒,出家人不沾手银钱,怕起贪念,人家供养的钱送来,他看都不看,管帐的向他报告,香火钱收入有多少,他答都不答,这也是不受。这一段讲的就是出家人的戒行,化缘法门。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所见色与盲等,所闻声与响等,所嗅香与风等,所食味不分别。」聚落是古时的村庄,「以空聚想」,是说比丘进入村庄城市社会,心里仍然一切皆空,不受环境影响。有的同学说都市脏乱嘈扰住不得,都市与山林有何分别?都是你自心在分别。不论在家或出家人,出入社会对所见、所听闻、所嗅、所吃的,都应该不起分别心。例如你是有道之士,见到万人向你膜拜,心里也不觉得如何。化缘时闻到菜香,跟风一样没分别。布施来的食物,不觉得好吃或难吃,都一样。这些不是理论,是实际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当年我在峨嵋山闭关,期满下山入城,离城市还有三四里路,就闻到空中一股股人味,跟我一起下山的,有一位武汉大学的同学,就没有闻到,他不是不起分别,因为进了城,一家小吃店正在爆回锅肉,他就觉得香,嘴馋。你看,习气是多么难断。
「受诸触如智证。」这句话更难懂了。受,是感受。触,是接触,像是接过一碗饭,或是居士向比丘顶礼,头接触到比丘的脚。种种的接触都不会妨碍比丘内心清净,因为性空缘起,不起分别。
「知诸法如幻相,无自性,无他性,本自不然,今则无灭。」出外看到的形形色色都如梦如幻,不着相,没有自性没有他性,因为一切本空。本来没有生灭,本来不动,无去无来。空也不着,有也不着,这是中观。大迦叶以头陀著称,维摩居士就教训他,什么是真头陀行,真出家才是头陀行,心出家才是真出家。各位在座的不论在家出家的,要心能出家,才是真比丘比丘尼。
「迦叶!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脱,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养诸佛,及众贤圣,然后可食。」我的天哪!作佛弟子要吃一餐饭还真难。维摩居士对大迦叶说,要能够不抛弃八邪见(八邪为八正道之相反: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就是邪魔外道的见解;外表与邪魔外道一样,而证入佛法的八解脱法门,以邪法修持而证入菩提正法。虽只用一味的食物,却能够一念之间,将之化作千百万亿的善妙饮食,来供养十方一切佛、一切贤人圣人。这些名词我看就不用抄给大家,省得你们去搞名相了。能做到这样,才够资格吃人家供养的饭。这是真正的大乘佛法,即使是外道邪见也不拒迎,正因为如此,才能方便度外道邪魔。维摩居士的外表,显示的也是邪相,却是真正证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在家佛的代表。
「如是食者,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能够有资格受供养的人,是没有烦恼的;却也不脱离烦恼,因为烦恼即菩提。真有个烦恼可离,就成了断见。托钵化缘的时候,没有离开定,但明明还在走路吃饭,所以是无定无不定,随时都在定中,是真正的大定。
「非住世间,非住涅盘。」这是大菩萨境界,因为大慈大悲,所以不入涅盘;同时,有大智慧成就,也不会为世间迷惑,是所谓悲智双运。
「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不依声闻。迦叶!若如是食,为不空食人之施也。」接受人家布施的时候,心中不分是哪一位施省得大福报、哪一位得小福报,谁供养得多、谁供养得少,没有功利的想法,这样才不是小乘的佛道。要这样才不辜负人家的布施。所以中国佛门就有首偈子:「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碗饭不容易吃啊!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萨,深起敬心。复作是念,斯有家名,辩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从是来,不复劝人以声闻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诣彼问疾。」大迦叶说,听了维摩居士一番教训,对大乘菩萨起了最深的恭敬心。想到维摩居士以一位在家人,有如此大的辩才智慧,谁听了不发大乘心呢?从此以后,就不再劝人发小乘学佛心。因此,大迦叶也不敢去探病,他是第三位推辞任务的弟子。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