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创建于1927年革命处于低潮之时,被看成是中共夺取政权,甚至促使革命 “高潮”在不远的将来到来的重要工具,但是在1928年六大的政治决议中,没有地 方提到军事斗争当时已成为斗争的中心形式,也没有提到军队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认为下一次高潮的到来依靠一系列外部和内部的因素,也许这些因素比军队更重要。
斯大林新造的词语“革命高潮”尽管含糊不清,但有“左”的倾向。承认革命 进入低潮,而不同时宣称它会再次上升,在强烈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情况下相当于 “取消主义”。根据六大决议的精神,下次革命高潮到来之时,即工人运动扩大其 规模、增加其强度,帝国主义威胁太平洋和平,中国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更加残酷, 以及红军进行的游击战进一步发展之日。决议反复强调中国革命形势的不平衡性, 限定不同地区、社会不同部分不平衡地上升到高潮。只要革命形势依然是不平衡的, 全国范围的革命形势就不存在。至于高潮何时升起,淹没部分地区还是全国,谁也 不能准确预料。
1929年下半年频繁的内战使国民党内派系纠纷恶化,而美国华尔街金融市场的 崩溃给共产国际提供理由,认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正在“加深”,并指责中共“比起 群众不满情绪底增长还是落后”。若把这一点解释为共产国际号召采取行动,那就 错了;然而,这确实鼓励了李立三摆脱他早期的悲观主义,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形势。 他继续制定他的军事战略,形成了所谓李立三路线的核心。到1930年初夏,共产国 际断定中国的革命高潮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尽管仍然是不平衡的,“事变发展 的趋向是:最近将来革命形势即使不能够包括整个中国,但至少也要包括几个有决 定意义的省份”。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应该为迫在眉睫的解放战争作准备,而最致 命的错误就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倾向。
受到共产国际模棱两可指示的激励,李立三开始利用国外日益恶化的经济萧条 和国内的军事混乱。他深受鼓舞,甚至走得更远,断言革命的成果并不决定于有关 的政治力量,而决定于所要完成的任务。因此,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可以由无产阶 级来领导。无产阶级一旦夺取了政权并实行领导之后,革命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就 可以开始。“在过渡之前,并不需要等待夺取全国的胜利。如果这样做,就是犯了 右倾错误。”1930年6 月11日中共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决议,即关于 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决议号召首先的胜利并不意味保卫 中共占领的一省或数省的长期战争。除东北和西南外,夺取一个或数个“重要省份”, 包括关键的行政和工业城市,将不可避免地威胁中央政府的安全并引起政府与造反 者之间的一场殊死决斗,直到交战双方中的一方被消灭为止。因此,长期的地方割 据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上的不平衡很快就会平衡起来。当时李立三的问题不在 于否定不平衡;对他来说,问题是多久才能把不平衡变为平衡。毕竟1930年6 月或 7月共产国际的信确实提到最近将来的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并且提到中国从资产阶级 革命转化为社会主义革命会比当年俄国快。共产国际对形势的估计和它的政策建议 的含混,这一方面反映了共产国际缺乏清晰的思考,另一方面也允许李立三有自行 解释的充分余地。
确实,李立三在1928年夏天当权以后的最初几个月中,曾约束自己没有给苏区 领导人发出军事方面的指示。这或许是因为刚开始领导时他仍对革命前途抱有悲观 情绪。直到1929年下半年,他才开始制订自己的军事战略。他坚持城市的领导权, 而把单独依赖红军夺取胜利的观点斥为“严重错误”,他认为在一省或数省首先取 得胜利(这一目标是在六大通过的)的关键在于大城市工人的斗争,同时由红军、 农民起义和国民党军队的兵变来支持。工人斗争的爆发标志着革命形势趋于成熟。 换言之,1930年2 月李想象工人将开始罢工和武装起义,同时红军向城市进军给他 们以支持。一旦取得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不平衡的形势很快会变成足以使中共 夺取全国政权的平衡。在李的这一阶段的战略计划中,目标城市是武汉,这一计划 表现为1930年4 月3 日给红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一封信,这封信指示红四军沿赣 江向沿江城市九江进发,并夺取它。
红军的支持作用不是通过开展游击战,而是通过进攻大城市和破坏国民党军队 的运输线来实现。按照1930年6 月11日的政治局决议,红军要占领长沙、南昌、九 江、沙市和黄陂等行政中心和中等城市,最后攻打武汉。
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在1929年2 月、6 月、10月和12月给中共的指示中,从没 有讲清楚自己的战略计划,更不必说行动纲领了。或许被1930年春李立三的报告和 政治局的决议中的不安情绪所驱使,共产国际在同年6 月或7 月给中国党的指示或 信中至多也只是说:“必须集中注意去编成和巩固红军,以便在将来依照军事政治 的环境,而能够占领一个或几个工业的行政的中心城市。”就夺取中心城市而言, 共产国际和李立三在看法上并无不同;至于如何夺取这些城市,共产国际没有提出 任何战略;关于促使革命形势成熟,共产国际的指示含混不清;“将来”一词的含 义可以任意猜测。这些疑问看来只能让当地的领导人、战场上的指挥员自己去弄清。 这正是李立三所做的,他一旦弄清了这些疑问,就制订出他的行动纲领。这也是共 产国际的官方刊物《国际时事通信》在1930年8 月7 日一期上对李立三占领长沙的 短暂胜利感到高兴并加以赞赏的原因。
按党中央一位领导人的看法,城市斗争和夺取城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比分散 在偏远山区的游击活动意义更大、更具有决定性。但在游击队的领导人看来,保住 他们的根据地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甚至在第一次统一战线崩溃前,毛泽东就已 得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的结论。1928年他和他的同志们在井冈山根据 地周围的进展,恢复了他们对革命前途的信心。毛并不担心农民斗争超过工人斗争。 然而他认识到这种斗争是漫长而艰苦的,因为地主和军阀的统治不同于一小撮资本 家在少数中心城市的统治,前者渗透到中国农村的广大区域。这种斗争的矛头指向 “封建”政体的心脏和大脑,而不只是它的四肢。毛根据1928年到1929年初的成就, 在1929年5 月18日的瑞金会议上乐观地预言,他指挥的红军一年内可能占领江西全 省。
1930年初,当毛泽东写下那封著名的致林彪的信时,他不仅纠正了他早先的急 躁,而且明确了他的战略:集中兵力占领县城,扩大红色地区,以扩大党和红军的 政治影响,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江西仍然是他的目标,这就是他所理解的在一省 或数省首先取得胜利,这种胜利能给中共一个稳固的地方政权,作为今后发展的基 础。至于城市斗争,这是将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的时候,还不是武装起义的时候。 毛在分析形势时,几乎没有注意世界经济萧条,也没有注意中国军事派系间的较大 规模的冲突。不管情况如何,他都反对解散他的部队,也反对派遣他们去攻打像长 沙那样远的城市。
毛泽东勉强接受了李立三的命令,这是李的计划的一部分。1930年7 月底毛试 图夺取南昌,当时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攻陷长沙,但又被守军击退。在不到10天里, 彭不得不撤出湖南省会。随后从9 月1 日到13日,毛和彭的联军第二次攻打长沙。 当毛看到这场斗争没有希望时,他劝说他的同志们撤退,并把他们的力量用于重建 和扩大苏维埃根据地。在毛泽东看来,1930年夏李立三的战略指示就像是虚构的小 说。
随李立三路线失败而来的是蒋介石对苏区的一系列围剿。但中共的想法却在完 全不同的思路上。王明在1931年7 月的著名的小册子《两条路线》中设计出这一时 期中共战略的理论框架,这本小册子大肆宣传战后的资本主义危机正处于第三个发 展阶段,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正日益尖锐。似乎为支持这种论点,1931年 9月18 日后日本关东军占领了满洲。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突然领先于反对封建主义 的斗争。1932年1 月日本对上海的侵犯不可避免地把那里的无产阶级卷了进去,虽 然卷入的程度难以确定,却给28个布尔什维克带来了让革命重新回到城市的一线希 望。反对帝国主义的论点和城市革命的战略一直是28个布尔什维克在30年代前半期 的贯彻始终的政策,直到1937年第二次统一战线形成为止。
在他们的领导下,战略依然是夺取一省或数省的首先胜利,但此时以农村苏维 埃的红军为唯一武器。这一战略的第一阶段是巩固和协调现存的和新建的苏区。只 有完成了这一阶段,中共才能为第二阶段夺取全国政权而战斗。1931年9 月以后的 反日高潮给28个布尔什维克以新的希望,他们在1932年1 月9 日的战略计划《关于 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再次考虑攻占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过 去正确的不占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长江以南所有苏区都应争取与中 央苏区连接,而长江以北也应这样,以鄂豫皖苏区为中心。经过这样调整和协调, 红军能在不久的将来向南昌、福州和吉安进军,而长江以北的红军将威胁武汉、平 汉铁路和长江航运的安全。要做到这一点,红军不能只等待敌人进攻,要诱敌进入 苏区,然后消灭他们。这种战术被批评为出自“农村学究”之手,不是由马克思主 义革命家策划的。周恩来本人在其著名的1931年少山报告中,对这种战术表示强烈 的不信任。1931年9 月1 日党对苏区领导人的指示,也认为游击战术的重要性只是 次要的,辅助的。红军必须在统一的政治和军事领导下受不同的训练,使之能适应 阵地战,以赢得在一省或数省的胜利。
新的战略需要新的军事领导。在1932年8 月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周恩来接 替毛泽东担任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后来又成为整个红军的政治委员。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