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条英机》40年代,亚细亚(2)
战争初期,德军以“闪击战”相继占领波兰、北欧和西欧大片土地。德国横扫欧洲大陆的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日本的侵略势力,他们希望进一步在亚洲扩大侵略,同德国共同瓜分世界。由于日本北进的试探受阻,而英、法在东南亚的防御力量又十分薄弱,致使日本国内“南进派”占了上风,他们叫嚷“不要误了公共汽车”,主张抓住千载难逢的南进良机,攫取东南亚的自然资源,切断英、法对中国的供给线,迫使中国政府投降。1940年7月27日,日本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通过《处理时局要纲》,确定了南进方针和加强同德、意勾结亚太地区建立一个处于其控制之下的“大东亚共荣圈”,范围从朝鲜半岛一直延伸至印尼。
为此,1940年6~7月,日本同泰国签订亲善条约,取得在泰国修建军用机场、仓库和战略公路的特权。9月23日,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对此,美国政府立即采取向日本施加压力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给予中国5 000万美元贷款和对华实施租借法,向中国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正式宣告废除日美通商航海条约;对若干日本急需的军用物资实行出口限制。美日矛盾急剧尖锐。但是,美国统治集团确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希望避免在亚太地区同日本发生冲突,而当时日本政府也需要争取时间作外交和军事准备。在共同的需要下,日美两国自1940年冬天起进行了秘密谈判。
◆ 点燃太平洋战火
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三国在柏林签订《德日意三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国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承允,如果缔约国之一“受到目前不参与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的第三方国家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宽约1 500公里的战线上,向苏联突然发起全面进攻,苏德战争爆发。苏德战争初期,苏联遭受了严重损失。截至1941年11月,德军深入苏联腹地850~1 200公里,占领土地150多万平方公里。
德国入侵苏联后,日本统治集团内又发生了“北进”和“南进”的争论。外相松冈洋右和部分陆军头目主张乘机攻占西伯利亚,与德国共同瓜分苏联。但陆相东条英机、天皇和首相近卫文等实权人物则把北进论称作“涩柿主义”,主张首先“南进”,夺取东南亚的丰富资源,建立自给自足的经济圈,待苏联出现败势,便可“像柿子熟透即将坠地时去摘”一样轻取西伯利亚。
1941年7月2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适应世界形势的帝国国策要纲》,规定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不辞对美英一战”,对苏德战争暂不介入,但要伺机行事。1941年7月起,日本从中国战场、朝鲜和本土调集大量兵力到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关东军特别大演习”,作为掩护“南进”的烟幕。7月29日,日军在印度支那南部登陆,占领了整个印支。
美国对日本的扩军备战行动立即做出了强烈的反应,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成立由麦克阿瑟将军领导的远东美军司令部,向菲律宾增调部分地面部队和航空兵。8月,美、英、荷三国宣布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试图断绝日本的能源供应。
1941年9月6日,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军方制订的“帝国国策施行要点”,规定军队在10月下旬完成战争准备。8~9月,日军大本营拟订了发动太平洋战争的计划,企图在开战后5个月内构成一个以日本本土为中心,包括中国、东南亚资源地区、西太平洋战略地区的“大东亚国防圈”,从而达到经济上自给自足、军事上持久作战的有利态势。
在开战日益逼近的当口,近卫文害怕承担向美、英开战的责任,于是,辞去首相职务。10月18日,人称“剃刀将军”的东条英机组阁,大大加快了太平洋战争步伐。11月5日,御前会议通过了“帝国国策实施要点”,决定对美、英、荷发起进攻,进攻日期大致确定在12月初。会议还制订了对美谈判的最后方案《甲案》和《乙案》。《甲案》主要内容是:日军有条件地从中国华南地区撤军,但至少25年内不会从中国华北、内蒙古以及海南岛撤军;日本坚持履行三国同盟条约。《乙案》作为替代方案,只允诺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实行武力扩张。
1941年11月7日,日本大使向美国递交甲案。由于日美双方的条件相距太远,当月14日,美国国务卿赫尔正式拒绝甲案。6天后,日本递交乙案,同样遭美国拒绝。但谈判仍旧继续进行。直到11月26日,延续近一年的日美谈判彻底破裂。
1941年12月7日凌晨6时,日本未经宣战,偷袭美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美军因麻痹大意,反击无力,遭受巨大损失。日军偷袭成功,大大改变了太平洋日美海军的实力对比,为日本南进夺取战略要地解除了海空威胁。
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后1小时,才正式向美、英宣战。同日,美、英对日宣战。随后,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哥斯达黎加等近20个国家相继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了最大规模。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