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1937南京真相

第一节 古都沦陷

  在《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里,收录了日本海军航空队1937年8月14日23时30分下达的一道紧急作战命令。这道命令要求20架轰炸机第二天从本土长崎基地起飞,袭击中国首都南京。

   南京评事街被日机轰炸之惨状 

  就在南京首次被日军空袭的当天,这座城市曾经发生过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日军的轰炸机是15日上午9点10分起飞的。就在这时候,为了让最后一批留在南京的日本驻华使馆人员和日本侨民团成员安全撤离,中国政府为他们准备了特别列车,并派出40名宪兵一路随同护卫,还特意从外交部派出两人随行。 就在这些日本人被中国政府“非常周全”地送走以后不久,这天下午两点50分到3点30分,日军轰炸机穿过低垂的云层,对南京投下了重磅炸弹。第二天,当这些日本侨民得知他们自己国家的飞机越洋轰炸南京的消息时,庄司得二回忆说: “车厢里不由地发出了庆幸的欢呼声”。 他们当然可以为自己脱离战火而高兴欢呼,但中国南京市民的痛苦才刚刚开始。

  日本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前的一个月零八天,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了。只是那时候对于南京的普通市民来说,战争似乎还离得比较遥远。然而,随着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爆发,战火一下子蔓延到了上海,人们这才感到南京已被战争的乌云所笼罩。

  就在日军飞机8月15日悍然轰炸南京的同一天,日本首相发表了《帝国政府声明》,公然表示要采取断然措施打击中国; 也正是在这一天,南京市民望着天空中横冲直撞的日本飞机和城市被炸升起的浓烟惊愕地发现,战争脚步说来就来,恐惧正在慢慢抓住他们的心。

  从这一天开始,日军对南京实行了不分青红皂白、残酷野蛮的轰炸。机场、政府机关、学校、医院、广播电台、火车站、自来水厂、发电厂,甚至连市民居住密集的新街口等地都遭到轰炸。

  南京评事街被日机炸死的三个儿童

  就在南京连续遭受轰炸期间,淞沪会战正处于胶着状态,中国军队赴汤蹈火,奋勇抗敌.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陷。 上海的陷落使相距300多公里外的中国首都南京处于日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由松井石根率领的日军立即开始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 事实上,淞沪会战刚刚打响,日军就图谋进攻南京了。 以松井石根为首的华中方面军各路部队的指挥官们,为争夺攻入南京的头功,纷纷鼓动部下向南京进发。

  日军分三路犹如潮水一般涌向南京,右路沿京沪铁路西进;中路由宜兴经溧水进攻;左路由太湖南侧迂回,对三面环山,背靠长江的南京城形成战略包围。 狂热的日军在几乎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向西进击。参与进攻的日军接到了这样的命令:“粮草不足就现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

  上等兵曾根一夫是当时参加征收的日军士兵之一,他在《南京大屠杀亲历记》一书中写道:“自从命令下达后,罪恶感就消失了,军人们变成了到处偷袭抢夺谷物、家畜来充饥的匪徒。这个就地征收的命令,使下级军官发狂,不但抢夺粮食,并且强暴了中国妇女……对于反抗的人就以武力解决。”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城,横遭劫掠。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的美侨撰文说:他第一次回到被日军占领的苏州时,倒毙街头的尸体已经摆了十天以上,街上的野狗也明显地肥了许多。

  日本第三舰队司令官长谷川清下达轰炸命令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从1937年8月15日就已经开始噩梦连连。持续不断的轰炸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混乱,许多市民正在陆续逃离,而因为战乱从上海一带逃亡的难民正在涌向这里。 上海失陷后,如何防守南京便迫在眉睫。 这是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门外的官邸。1937年11月15日至18日,国民政府在这里连续召开了3次最高国防会议,商讨保卫南京的方案。

  会议气氛显得紧张沉闷。参加会议的大部分将领主张放弃南京,甚至连国民政府聘请的德国军事顾问也同样不主张防守南京。 蒋介石没有就此做出什么决定,只是说“南京为国际观瞻所系,守还是应该守一下的。至于如何守,值得慎重考虑。”会议陷入僵局,蒋介石犹豫再三,左右为难。

  此时,担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执行部主任的唐生智最终站出来,他说:“南京不仅是我国的首都,而且是国父之陵墓所在地。如果我们不战就放弃南京,怎么对得起国父的在天之灵?”“军人以身许国,当此危难之际,何能畏难以求苟安?我愿意勉为其难,一定坚决死守,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当即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负责南京保卫战。 其实,中国最高军事当局早就预感到,如果中日战事一旦爆发,日军占领上海之后,必然会沿着京杭国道,由东向西攻击南京。

  按照当时制定的这个《首都要塞计划》,南京保卫战不应该在距离南京这样近的地方打响,而日军也绝不会这么快就兵临城下。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章伯锋:“可是由于淞沪抗战的仓促撤退,整个打乱了当时中国军队的既定的作战部署。国防线,完全没有起到作用。部队的仓促撤退,很快地就靠近南京城边。 随着日军向南京方向快速推进,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被迫宣布迁都重庆。

  10天以后,12月1日,日军大本营正式命令华中方面军司令官须与海军协同攻占中国首都南京。同时,下达了由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组成的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的命令。第二天,日皇裕仁的叔叔朝香宫鸠彦被任命为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而此时,上海派遣军和第10军早已在杀向南京的途中了。 面对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以唐生智为司令长官的南京卫戍部队陆续汇集了13个建制师和15个建制团,共15万人保卫首都。

  这其中,守卫南京的主力是刚从上海前线撤退下来的当时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部队87师、88师和36师,以及由陆军学校35000余名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 由于这些部队在淞沪会战中打得十分惨烈,以至于元气大伤,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而用唐生智这位出身于湖南的地方将领,来指挥中央嫡系和其他地方部队,实在令人担忧。 12月7日,日军攻击部队已经逐渐突破了南京的外围防线。

  这天凌晨,蒋介石夫妇乘坐飞机离开南京飞往江西。指导修筑南京防卫阵地的、以法肯豪森为团长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此期间也秘密离开南京。一两天后,国民政府的军政要员、南京市政府要员们,也全部从南京撤离。

  12月9日,日军兵临城下,日军飞机向南京城撒下由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签署的《劝降书》。 这份《劝降书》以最后通牒的口吻,规定中国军队必须于12月10日中午,派代表到中山门外句容道的警戒线上,谈判投降;否则,“日本军对负隅顽抗的人将格杀勿论。”

  12月10日凌晨3点,日本华中方面军参谋长塚田攻率两位高级参谋和一位翻译官,从设在苏州的华中方面军指挥部出发,驱车赶赴南京城郊。他们于上午11点半抵达南京中山门外的日军前线。到中午12点,塚田攻和随员们不约而同地向公路的前方看去,希望能够看到一群打着白旗的中国军使前来谈判接受投降。

  他们焦急地等待着,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但始终见不到中国军队投降的迹象。 12月10日午后1点,恼羞成怒的松井石根下令全线向南京发起总攻。 12月10日和11日,南京温暖如春,但南京城周围却是铁与血的殊死拼杀。 12月12日,黎明刚刚驱走黑夜,日军便向赛公桥阵地发起了新的进攻。日军在空中作战飞机的掩护下,成群的坦克隆隆驶来,步兵发起凶猛冲锋。

  在赛公桥阵地上,51师302团团长程智被打断了3根手指,但他仍然率领战士跳出战壕,对日军实施反冲锋。就在这时候,他被迎面的一串子弹射中,鲜血顿时染红了阵地。

  还是在他开赴淞沪战场作战时,曾给刚有身孕的妻子写信说: 总算等到了与日寇交手的一天,此正是男儿报国之时,余决心以七尺之躯许国,惟盼吾妻能顺利分娩,所生勿论男女,望善抚之,以继余志。 战事最为惨烈的,要数雨花台、紫金山和光华门这几个地方。 当谷寿夫率领的日军第6师团攻打到雨花台阵地的时候,他们的对手是刚从淞沪战场转战到这里的第88师和第51师。

  朱赤,88师262旅少将旅长,这位素有儒将之称的中国军官,对中西哲学颇有研究,而且在铁血疆场上,他更是一员勇猛无畏的骁将,率领敢死队员冲入敌阵,致使日军死伤累累。

  当战斗进行到最后关头,朱赤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将导火索串连起来,使冲到阵地前沿的日军血肉横飞。最后,守军弹尽援绝,朱赤和大部官兵都已为国捐躯。在将军的口袋里还放着结婚照片和一封未寄出的家书。

  攻击紫金山的日军,是中岛今朝吾的第16师团。性格冷酷的中岛,率部从长江口一路烧杀过来。他决意要从紫金山杀开一条通向南京的血路。

  12月12日下午6时,紫金山第二制高点被日军占领。在连续3天的激战中,这里已经成为一片焦土,山坡上布满双方阵亡士兵的尸体。此时,虽然南京卫戍军总部已经下达了撤退令,但是坚守在紫金山一号高地的教导总队官兵仍在与敌人作最后的拼杀,誓与阵地共存亡。 主攻紫金山阵地的一个日军联队长说:“中山陵是非常坚固的,很难攻克”。松井石根事后也不得不承认:“南京的教导总队曾发挥相当勇猛的抵抗。”

  在光华门阵地,83军156师的敢死队员,系着绳子翻下城墙歼灭日军,但完成任务后,这些敢死队队员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他们拒绝再次返回城楼上的阵地,破釜沉舟,直接向日军发起攻击,直到全部战死。

  1937年冬季的南京,一寸山河一寸血,中国军人为了捍卫首都的尊严舍生忘死,感天动地。 在郊区汤山附近,中国军队一个连的步兵抗击了日军11辆坦克和数倍的敌人,最后全连阵亡; 为堵住被炮火轰开的光华门城墙缺口,中国宪兵部队的官兵冒着枪林弹雨抢修作业,有的中弹后连人带沙包一道填进了断垣残壁,用血肉筑起抗敌长城; 坚守紫金山的教导总队,在日军施放燃烧弹时岿然不动,一位军官在熊熊烈火中迸发出最后的怒吼:

  “紫金山就是紫金山,绝不是富士山!”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12月11日下令南京守军撤退,但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一天以后,雨花台失守,紫金山主峰危在旦夕,日军正在形成对南京的四面合围。 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12月12日下午5时,唐生智召开师以上将领紧急会议,宣布放弃南京,实行突围。

  由于唐生智在撤退命令上的重大失误,使得参加南京保卫战的部队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支得以全身而退,广东部队的四个师在蒙受巨大牺牲后从日军正面杀出一条血路得以突围。但其他部队大多涌向挹江门和下关一带,从而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地。 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报》记者斯提尔,目睹了中国守军撤退的状况,他在报道中描述:

  下午4点半左右崩溃开始了。起初还是较有秩序的撤退,但在日落时分就变成了溃逃。溃逃的军队想到日军在后面追击,把多余的装备全扔掉。不一会,马路上到处是被中国军队扔掉的背包、弹药袋、手榴弹和军服。

  那些侥幸找到工具渡江的人,也是九死一生。日本海军已经封锁江面;日军飞机就在上空盘旋;第16师团的先头部队很快就赶到了江边,这个师团第33联队的平山仁三郎说:“我们从陆上‘啪啪’射击,军舰上也发炮,……鲜血染红了扬子江”。

  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宪兵部队在后来总结教训时写道: “用仅仅一个挹江门作为撤退10万军队的通道,是不可想象的,” “渡河准备不充分,致十余万大军云集江边,均无船可渡……” 南京保卫战最高指挥官唐生智,在下达撤退命令的当晚从下关乘船渡过长江脱险。在撤离南京的江轮上,他沉默无语,痛苦不堪。 后来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来没有打过这样糟的仗。”“我对不起国人,也对不起自己。”

  1937年12月13日凌晨的南京,城垣四周的枪炮声渐渐沉寂下去。 在黑暗的火光中,日本军队蜂拥入城。 在中山门城门的铁扉上,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第二十联队用白漆写着“昭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午前三时十分 大野部队占领。” 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南京无可挽回地陷落。 这是这个帝王之都有史以来第一次被真正意义上的外国人攻陷了。

  南京军民面对的,将是什么样的命运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