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

武汉失守后的形势

  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会战结束,共15个半月的时间,这是日本战略进攻、中国战略防御和战略退却的阶段。总观这一阶段的作战,从战役上来说,日军屡屡取胜,表现出较强的战斗力和组织指挥力,大多数战斗都能攻克预定目标,达成战役企图。中国军队不仅在火力、机动能力、训练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而且在指挥和协同上也有许多缺陷,因而屡屡失利和退却。但是,从战略上来说,日军虽然占领了中国诸多中心城市、沿海港口和交通要道,其中包括南京、上海、武汉这样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但未能达到速战速决的目的,反使自己陷入战争泥潭,暴露出战争潜力严重不足的弱点,不得不面对战争持久化的严酷现实,战争前景也变得模糊起来;而中国虽然撤守了大片领土,丢失了东半部最重要的点线,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打破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掩护沿海大批工厂内迁,掩护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总之,日军在战役上攻城掠地,在战略上却力不从心;中国在战役上屡屡失利,在战略上却初见胜算,因而证明持久消耗敌人、最后战而胜之的战略方针是正确的、可行的,增强了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力量。但战场上的力量对比,日方仍占上风。日方虽无力继续战略进攻,仅能实施战役性的有限攻势,而中国也还不足以进行战略反攻,仅能在抗击日军有限攻势时实施局部反击。在此情况下,双方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各自根据国际、国内形势调整政略、战略。

  中国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前期,即1938年至1940年,是世界形势酝酿着更大动荡的时期,纳粹德国由对邻国的武装扩张发展到终于发动欧洲战争;日本在对中国继续作战和诱降的同时,逐步把目光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以寻求新的出路;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破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无可挽回地向全球规模发展;苏联从其自身安全考虑而力图避免直接卷入战争。所有这些,都对中国抗日战争产生着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一、 国际形势的发展

  日本法西斯进攻武汉期间,欧洲的德国法西斯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纵容下,加紧了对外侵略的扩张步伐,在吞并了奥地利之后,针对英、法的弱点,进一步提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问题。苏台德是捷克境内的德意志人聚居区,希特勒早已在此成立纳粹组织,制造骚乱,企图将该地区从捷克分离出去,并入德国。德国国防军也于1938年9月开到德、捷边境,随时准备入侵捷克。在德国的威胁下,英、法都不愿承担原先对捷克安全所承担的义务,认为满足希特勒某些要求即可维持欧洲和平局面。英国首相张伯伦自愿充当德、捷之间的调解人。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政府首脑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会议,在捷克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的情况下,达成一项在国际关系史上臭名昭著的政治交易,于30日午夜签署《慕尼黑协定》,完全满足希特勒的要求,将捷克肢解。10月1日,德军进占苏台德区,到1939年3月,德军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日本看到希特勒的强硬政策频频得手,特别是看到英、法等国在德国咄咄逼人的威胁下无力东顾,且美国的战争准备还远未完成,一时还不愿卷入战争,所以它的侵略胃口也越来越大,也要抓住有利时机,以某种方式向英、美施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之后,日本政府于1938年11月3日发表声明,提出除征服中国外,还要达到最后目标——“建设东亚新秩序”。声明说:“今凭陛下之盛威,帝国陆海军已攻略广东、武汉三镇,平定中国重要地区。国民政府仅为一地方政权而已。然而,如该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帝国所期求者在于建设和确保东亚永久安定的新秩序。这次征战之最终目的,亦在于此。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立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结合。这就是有助于东亚之安定和促进世界进步的方法……帝国深信不疑,各国也将正确认识帝国的意图,适应东亚的新形势……这一声明,为帝国不动之方针与决心。”〔1〕

  这个声明是说给中国听的,也是说给英、美听的,而且主要是说给英、美听的。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政府公开声明的方式向世界宣布它的这一国策——建立起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排除以英、美为中心的东亚旧秩序,以实现其由来已久的大亚细亚主义。这是日本侵华战争开始时对欧美外交持慎重态度和传统的亲英政策的一大发展变化,也是日本已将目光转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即将实行南进的信号。

  日本咄咄逼人的气势,使英、美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它们认识到,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不仅是要征服中国,而且是要把美、英势力最终赶出中国和东南亚,把亚太地区变成日本独占的势力范围。它们当然不能等闲视之。于是,美、英两国政府于1938年12月30日和1939年1月19日相继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指出东亚新秩序违背九国公约,不符合门户开放原则,不承认日本以武力在中国造成的局势。〔2〕同时,美、英两国也重新估计了中国的抵抗能力以及中国抗战对阻止日本控制亚太地区的重大作用,认为中国在一年半的抵抗中,已成功地遏制住了日本的攻势,中国的战争潜力比原先预料的要大得多,这种潜力正在发挥。美国亚洲舰队司令亚内尔说:“只是由于中国的抗战挡住了日本军团,它们才没有向加利福尼亚进军。”〔3〕美国公众和军界、外交界许多人士都主张加强对中国的援助,以增强中国的抵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于1938年12月15日宣布给中国2500万美元的贷款。4天后,即12月19日,英国宣布给中国50万英镑贷款用于购买卡车;1939年3月15日又宣布给中国500万英镑贷款用作平准基金,以稳定中国法币。同年7月26日,美国又宣布废除《美日商约》,为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铺平道路。美、英的援助虽然对中国的抗战还是杯水车薪,但毕竟转向积极,其在政治上、心理上所起的作用,对国民政府坚持抗战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使中国抗战逐步进入更有利的国际环境。

  此时,中国政府的主要外援仍然是来自苏联。据统计,1938年至1939年,苏联向中国提供3次易货贷款,总金额为2.5亿美元。武汉会战前后中国军队在战场上损耗的重武器等,基本上是由苏联援助的飞机、大炮、坦克、汽车和轻重机枪等补充的,并有2000多名航空志愿队员直接参加了中国的抗战。在武汉会战及其前后,有200余人为中国的抗日事业献出了生命。

  除直接军事物资和军事人员的援助外,苏联远东军的存在,也是对日军的有力牵制。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7月,日本关东军曾在张鼓峰和诺门坎两次向苏军挑衅,结果都被苏军打败。日本慑于苏联在远东的威力,所以1938年后其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一直保持10个师团左右的兵力却不能用于关内作战,这也减轻了中国关内各战场承受的压力,对中国的抗战起到积极的牵制日军的作用。当然,中国的抗日战争对苏联避免两面作战也起到极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