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血肉长城战役

引子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密苏里”战列舰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一场由日本帝国主义挑起,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伟大民族战争,由此载入世界和平的史册。

  中国人民伟大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由无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行动汇成的。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大战风暴把亿万中国人民推入苦难深渊的严酷岁月,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场生动、残酷的战役和战斗,因此也永远不会忘记数以百万计在战场上赴汤蹈火、视死如归的勇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正面战场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它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淞沪会战历时3月有余,双方投入总兵力近百万。战役分三个阶段,即:

  1937年8月13日至9月11日,中国军队按照预案攻击日军在沪据点及抗击日军增援部队登陆的战役进攻阶段;1937年9月12日至11月4日,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既设阵地相持并反复争夺的战役防御阶段;1937年11月5日至下旬,中国军队因受日军侧翼夹击,被迫转移的战役退却阶段。此次战役,双方阵亡人数约20万。

  淞沪会战,这场在中国工业、金融和航运中心展开的战争行动,严重损坏了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基地,中华民族数百年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惨遭劫难,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百姓的正常发展希望被打破。侵略者从攫取经济利益的目的出发,大肆掠夺中国的经济资源,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淞沪会战,是在中国军队兵力占绝对优势,武器装备居劣势的条件下展开的。中国将士勇猛无畏,艰苦奋战,前仆后继,舍身取义,终未能赢得胜利。构成战争基本要素的硬件及其对战争进程与结果的直接影响,充分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

  淞沪会战,是中日两国军队战争及战役理论实践形态的表现与较量。战役指导思想、战役企图、战役组织指挥以及兵力、武器装备和战术、技术等作战手段的运用,在中日双方互为对象的军事行动中,展示出了鲜明的特点。

  集历史、现实于一身,融理论、实践为一体,作为一般军事原则与战争固有规律的反映,双方各自的军事理论修养与造诣,直接决定了战役的进程与结局。百万之众,聚于一隅,胜负之机,系于方寸。历史只承认成功,不认可失误。恩格斯指出:“新的军事科学是新的社会关系的必然产物。”这是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军事思想所支配的作战样式既有同一性,更有差异性的根源。把握人类社会的客观进程,不断在新的社会关系中确立新的军事科学思想,是淞沪会战,同时也是此前此后的整个战争活动给予人们的启迪。

  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军队战役指挥艺术在特定历史舞台上的竞赛。在日寇铁蹄下呻吟不已、愤怒不已的中国人民的解放,只能通过自己军队的作战行动来争取;而军队作战行动的结果,则主要取决于统帅、指挥军队的将领们的作为。战争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英明、果敢并掌握高超作战指挥艺术的将帅,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有什么样的将领,就有什么样的军队。

  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不断提高军队指挥员的素养,大量培养高质量的军事指挥人才,努力造就一代又一代驾驭战争、叱咤风云的将帅,既是时代的要求、民族的重托,也是淞沪会战极具现实意义的昭示。

  淞沪会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爆发的一场民族战争的组成部分。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婪和野蛮,使人类文明遭到溅踏,中华民族的尊严备受侮辱。民族存亡之秋,国土沦丧之际,中国军队肩负重任,同仇敌忾,同刁蛮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腥风中,中国将士用忠勇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凯歌;血雨里,炎黄子孙用身躯筑起了一道民族灵魂的长城。会战的史实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不可侮,中华民族不可欺,中国军队不容藐视!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和平要用正义来维护。参加会战的中国军人维护和平的正义之举,昭日月,泣鬼神;参战军人塑造民族灵魂的壮烈行动,撼人心,催人奋;永远和大地结为一体的烈士们,与人民同在,与山河共存!

  淞沪会战,血染的丰碑,彪炳史册,巍然矗立!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