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中国驻印军缅北作战纪实

血战大龙河

  胡康河谷是大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的总称,又叫胡康盆地。大洛盆地的面积有一百二十个平方英里,新平洋盆地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个平方英里,都是一片原始森林,中间纵横着大龙、大奈、大苑、大比四大河流,和许多小支流,一到雨季,山洪暴涨,成为一片汪洋,简直是块绝地,旱季河水很浅,可以徒涉而过。大 龙河以北,有人行小路,太柏家以南,道路宽阔,可以通行汽车,只是密林中又夹生着茂草,交通阻塞,从用兵方面来说,无论是搜索、观测、通信、联络、救护、方向判别和诸兵种协同,在这都很困难。在飞机上俯瞰,只见一片林海,极目凝视,也只是能约略辨出几条河流来,其他的就无法侦察,更无法去轰炸了。敌人便利用这些河川之险,和密林茂草的隐蔽,建筑起许多地下的防御工事,和树上的作战碉堡。   

  据守这一带河谷的敌人,是著名的第十八师团,我想有许多读者对它都很熟悉,它的前身是久留米师团,七七事变开始,它就开来中国,首先在杭州湾登陆,在京沪一带无恶不作;一九三八年,它又在大鹏湾登陆,侵占广州,一九三九年十一月,进攻广西,侵占南宁;一九四零年调往越南受特殊的森林战术训练,参加南洋各岛及马来亚和缅甸各地的战斗;一九四二年,打棠吉,破腊戍,攻到惠通桥;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拥有所谓”攻无不胜,战无不克“长胜军的盛名。   

  十月二十九日,新三十八师的一一二团攻占了新平洋和大洛西北的战略要点瓦南关以南后,主要的战斗既进展到大龙河和大奈河的交汇点,和他以北的于邦,临滨,沙劳以及大洛以北的拉家苏。十月三十日,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五日,十日我军先后占领了这些地方,战斗都是短兵相接的恶斗,喊杀声和枪炮声,在这样是一个四面都是高山的盆地里,传不出去,只是在树林里来去的回响着。从十一月一日起,敌人由加迈运来了大批援军携带着山炮,分头向我军阵地反扑。拉家苏方面战事拖延到是二月底,敌军山下大尉以下四百多人,被我军击毙,一一二团第三营营长陈耐寒、连长赵振华等也都在激战中阵亡。临滨方面,敌人用一个大队以上的兵力,向我守军刘益福连作了两次大规模历七昼夜的围攻,叶先贵、余元亨两个重机关枪兵,利用一颗被敌人炮火劈去大半的树干,作为阵地,把已经冲入鹿岩的密集敌军扫射的落花流水,敌大队长田中胜,中队长原良和吉五以下也有四百多人,在这一场弹雨中丧失了性命。我军经过这番恶战后,终于击败敌寇,阵地屹立不动。   

  于邦之战,从十月三十一日起,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我军完全攻占该地为止,差不多历时两个月,这一战,是国军反攻缅甸的第一个攻坚战和彻底的歼灭战。战斗开始时,由于盟方的情报不确,误认为大龙河沿岸据点,每处都只有四五十个缅甸兵和土人把守,由一两个日本军官来指挥率领,而不知道第十八师团的五五和六六两个联队的主力,已经带着许多山炮和重炮进展到大龙河的两岸了。盟军指挥部既然认为敌人的兵力很小,所以便作暂不使华军增加缅北前线兵力的决定,虽然我们每次作战碰到的都是地道的日本人,没有见到一个杂种,孙立人将军也曾三番两次请求准许将新三十八师的一一三,一一四两团和一部山炮兵增加上来,可是,指挥部又拿后方公路未通,飞机少,补给困难做题目,不能准如所请,硬教一一二团用一个步兵团的力量,在缺少迫击炮和骡马运输的劣势下,担任起三百多里长的防线,对付两个联队的主力,因此,时时感觉到兵力薄单和转运困难,敌人又利用他的后方交通便利,经常用优势的火力,压迫我军,更以炮兵编成纵身浓密的火网,控制狭窄的小路,使我军在地形复杂的胡康河谷中举步艰难,后方是高山万仞,公路不通,无法从地面得到补给,前方负伤官兵也无法运输到后方去医治。当时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只是仰赖数量极少的飞机,而空中活动,又容易受到天时的限制,落雨、刮风、起雾的日子,都不容易得到补给,因此,前线作战的部队时常被粮弹缺泛所窘迫。说一句公道话:从列多出发起,到攻下于邦止,这足足九个月的时间,是反攻缅甸战役中,国军所遭遇最艰苦的阶段。   

  于邦是胡康河谷西北的一个重要村镇,在大龙河下流的右岸,是水陆交通的要道,地形开阔平坦,三面森林,一面靠着大龙河,敌人利用林缘,在树顶及地面上,预先构成极其坚强的防御工事,主要的阵地都用纵深的据点群构成,有极坚强的鹿岩和掩盖。最先攻击于邦的是江晓恒连长的那一连人,他们一鼓作气攻到敌人主阵地的前面,消灭了七十几个敌兵,江连长和排长刘治以及三十多位兄弟,也壮烈的牺牲了。十一月四日,第一营李克己营长亲自带了一连人从临滨赶到于邦,把敌人三面包围起来,又在左右两翼的河边,安好重机关枪,封锁渡口,防止南岸敌人的增援,敌人好几次的夜间偷渡,都被重机关枪扫个一干二净。十一月二十二日,南岸敌军增来了大批炮兵,对我两翼封锁渡口的机关枪阵地日夜轰击,机枪第一连连长吴瑾和阵地同亡,敌人遂得从下游偷渡过来,绕到李营的背后一千码处,占领一个地势较高的地点,慢慢的便和原守于邦的敌军联成一气,反把李营紧紧四面包围。这时候,盟军指挥部才知道于邦的敌军不是少数的缅甸兵,而是附有大量炮兵的第五十五联队主力了。这样,第一一三和一一四两个团及山炮兵第二营,便奉到增援的命令,增援部队沿着刚刚有一点路基的中印公路列新段,艰苦的走了二十多天,才到达指定的地点,他们虽然是星夜在赶路,但从被围的李营弟兄看起来,却还嫌得太有点姗姗来迟。李营,实际上只是一个加强连,从十月二十二日被围起,到他们确实知道各路援军到达的时候,已经被五倍的敌军围得将近一个月了,他们每天只靠着飞机投下仅够半饱的粮食来充饥,和只足以维持最低限度消耗的弹药,来抵抗敌人,有一次,一架投粮飞机被敌人机关枪打伤了一个翅膀,接连三天,便没有飞机来投粮,官兵就啃了三天的巴焦根。胡康河谷,虽然特别多雨,但是在不落雨的季节里,你就无法从高地里掘得出一滴水来,因此李营弟兄饮水成了最大的一个问题,急中生智,他们居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从砍出的巴焦根和葛藤里取出水来,勉强维持了壹佰多人的饮料。防御工事,筑得也别出心裁非常巧妙,把阵地周围铸成八个据点,每班守一个,各个据点可用火力互相支援,又作了六道鹿岩,边沿都埋着用线缠绕的手榴弹,另外派出一班人守住阵地北面一颗大树,那棵大树的主干的直径有一丈二,周围还有二十几个大小不等的支干合起来,大约要占七八个平方的地面,李营弟兄利用这一颗大树做成天然的碉堡,了望哨可以看出敌人一切的行动,树上、树下都筑了一个轻机关枪巢,可以打三百六十度,敌人每次冲到这棵大树附近,都是死的死,伤的伤,结果还是退了回去,这棵树的本身,枪弹打不进去,炮弹又不容易命中,敌人始终奈何它不得。这个地方,后来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李家寨。   

  十二月二十一日,孙立人将军亲率一一四团赶到前线。二十三日起,剧猛的血战展开,我们的炮兵开始活跃起来,步兵跟着炮弹冲了过去,被挡了回来,再冲过去,冲破第一道,又冲第二道,于是,双方发生了战壕肉搏战,许柄新连长中了军的前线阵地完全被消灭了,主要阵地跟着发生动摇,湛茂棠连长立功心切,一马当先,冲进了那个最坚固的桥头堡阵地,第一排牺牲了,第二排又伤亡殆尽,最后他带着第三排抢得了阵地,但他自己又不幸饮弹成仁了。步兵的伤亡太大,炮兵的火攻接着而来,炮弹象掘土机似的,把敌人整个阵地都翻过来,阵地里面再也无法躲藏了,残敌纷纷向树林里,河涧里逃命,被李营预先埋伏好的机关枪和追击部队猛烈的火力,统统给歼灭了,没有走脱一个。这一场经过七昼夜的歼灭战,我军在敌人火网之下,步步跃进,前仆后继,伤亡了官兵二百三十多人。敌人的死伤更大,总计比我军多出七倍,而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阵亡,伤而未死的仅有一十三人,都被我军活捉过来,阵亡的重要敌酋,有五十五联队联队长藤井小五郎大佐和大队长管尾少佐。   

  检讨于邦这一仗的收获,不只是歼灭了许多敌人,夺得了一个坚强据点:而是在有利于整个胡康河谷,乃至于缅北全盘战局的发展。   

  第一,这一仗开歼灭战的先锋,它打下了我军在以后各期战斗中,始终掌握着主动权的基础。   

  第二,我军攻击精神旺盛,指挥官对于森林战术运用自如,步兵沉着勇敢,作战时静如处女,动如脱兔,予敌人绝大打击;炮兵则技术娴熟,射击准确,收到预计效果,当时敌我重叠包围,敌军阵地前后,都是我们的部队,双方步兵线的距离只有二十五公尺,炮手如果稍微延伸或缩短射程,都会打伤我们自己的弟兄,可是他们发射出去的山炮弹,竟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个个都落在敌人的阵地以内,而且弹窟排列的像农夫插秧一样的整齐,因此建立了步兵对于炮兵的信心,更增加了他们冲锋陷阵的勇气,步炮协同便有了良好的成就。盟军军官在参观于邦战场时,惊于为森林攻守战的结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对于国军的信赖。史迪威将军特由加尔各答赶制锦旗一面,亲赠孙立人将军,以纪念这次于邦的光荣胜利。   

  第三,高度“三信心”的表现。作战纲要纲领第三条说:“军纪者,军队之命脉也,军队必须有严肃之军纪,然后精神上之团结力得以巩固,战斗力之持久性得以确保,概战时各部队的任务不同,其境遇亦各有差别,而上至将帅,下至士兵,犹能脉络一贯,万众一心,从一定之方针,取一致之行动者,立为军纪是赖……而军纪之要素,则在全军一致之三信心,故上下将士,无论在任何时机,当以信仰上官,信任部下……“这一段作战至胜的要诀,在于邦战役中,充份发扬了出来:李克己营长带了一个加强连,被五倍以上的敌人围攻了三十六天,他心里很明白救兵还在野人山的那边,一时无论如何赶不上来,粮弹是那样的少,水源又无法取得敌人日夜在攻击,前途可以说是一片黑暗,但他同时又明白上司所给他的任务是如何的重大,最高统帅以及全国人民对于驻印军的企望又是如何的殷切,所以他下决心一定要死守下去,并且他相信他的部下一定能信仰他,人人具有同样的信心决不中途气馁;他更相信他的长官一定会在他的苦守期中把他们解围出来。这种信念,就是打胜仗的原动力,新一军在缅甸的战胜攻取,这是主要的因素。   

  第四,打垮了敌军的士气。在于邦战役中,敌军的确表现的很勇敢,宁死不屈,有的身受重伤已经奄奄一息,手里还紧紧的握着冒着白烟的手榴弹,但日军仍然败了,此绝对的打垮了敌人的士气。所以当我军攻下于邦,渡过大龙河以后,沿途发现许多字迹歪斜的纸条,上面写着:“中国弟兄不要追吧!”“这一次我们打败了,孟关再见!“一类讨饶的话,此后他们的懊丧情绪,日益加深,举手乞降,作揖以求免死的丑态鬼脸,便比比皆是,不足为奇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