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睡狮怒醒

  蒋介石把办公室搬上了庐山,把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公务带进了别墅。

  国难当头的日子里,蒋总裁无暇疗养。

  夫人宋美龄坐在丈夫对面感叹道:

  “这是休息吗?不是!政府任何一件本来该你知道并要你最后定夺的事情,现在并不因为你上了庐山就越过你。想想看,这些日子里,接二连三追上庐山要你决策的事,你推卸过一回吗?”

  夫人不是发牢骚,而是心疼大夫。他确实太劳累了。

  对于夫人的这番感言,蒋介石听见了,但没有理会。稍停,他只是说:

  “该我拿主意的事,我原本就不该推卸,也不敢推卸呀!这,不难,我能做到。困难的是,我在拍板决定这些事情的时候,变得胆小了,多疑了,前怕狼后怕虎,好像脚下的每块地上都埋有地雷。连我自己也不明白,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夫人用疑惑不解的目光打量着丈夫。但是,很快她就笑了,说:

  “倭寇入侵,国难当头,你肩上的担子很重,这国人都知道,我看得更清楚。大家不会亏待你这份珍贵的责任感,起码会把你对中华民族的这份良心牢记不忘的。”

  蒋介石忙摇了摇头,并伸出手摆摆,说:“个人的名利荣辱我不图,只要我们的国家能安然无恙地走过这个危难岁月,我比什么都知足。好啦,咱们不谈这些了,我还要批阅会文,你也该休息一会儿了。”

  侍从扶宋走下。

  蒋介石坐在桌前批阅一份他已经看过的文件。那如椽的大笔在他手里迟迟不敢落下,写不出他早就考虑成熟了的批示。无奈,最后他只好划了一个不很圆的圆圈。

  这个夏天他在庐山,心也沉重,脑也沉重,手也沉重..

  时间就是这样沉重的过着。

  这时陈布雷送来了日本政府提出的那个限期交涉、最后通牒式电文,蒋介石接过立即读了起来..

  这似乎是一份读不完,咬不碎的电文,他的眉头紧紧地皱起来。但是,他没叹息。日本人提出的这些苛刻的条款实在是欺人太盛。他的手颤抖得厉害,看了一条,就气恼得不想再读下面的一条,可是他又不得不耐着性子看下去..

  一分电文,他读了起码有一个小时,读出的味儿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他的脑子里满了需要思考的问题,都是一些烫手的、必需立即决策的火烧眉毛的事。他深感脑汁之不够用,局势太乱,他无法在静态中去处理事情。他需要帮手,不是要人家为他分担忧愁,而是请他们听听他的一些想法。这个世界太嘈杂,但他又不能独处,只有身边真正坐着一位知己者时,他的心似乎才可以宁静下来。

  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陈布雷。

  陈布雷从1927 年在南昌见蒋介石开始到1948 年自杀“殉主”,跟随蒋介石22 年,他抱着蒋、蒋搂着他经历了中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期间,蒋介石的重要讲话、文章大多出于他之手。可以说在蒋介石的所有秘书中,陈布雷包揽了蒋介石政治舞台上的全部重头戏。不可否认,“士为知己者死”的封建观念贯串他的一生,但他也有激进、革命、爱国救国的一腔热血。

  陈布雷为蒋介石所撰写的“名篇”,大多诞生于抗战之后。其中以《八·一三告沦陷区民众》以及眼下即将出台的《庐山谈话》和这之后发表的《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最为著名。尤其是《抗战周年纪念告全国军民书》,曾与张子缨的《抗战周年纪念告友邦人士书》和郭沫若的《抗战周年纪念告日本国民书》,一起被时人称为抗战前途光明象征的“三联璧”。

  眼下,蒋介石和陈布雷都不可能明晰地知道这次“庐山谈话”会产生多么强烈的轰动效应,更无法预测一年后的“告全国军民书”会被国人高度称谋。但是,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都必须肯定,此刻两人策谋、对话,那是为即将诞生的“名篇”铺砌着垫脚石,是在给一道算式的分子加大着含量。

  蒋示意陈在他的对面坐下。之后,他摇晃着手中的电文,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人家处处积虑地谋算我们,难道我们就甘心做瓮中鳖?”

  陈布雷立即预感到总统今日会有重大决策出台,心头便不由得产生几分兴奋,说:

  “就在我们力求和平之时,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已,连世界舆论也震惊异常。日寇天天都在逼着我们抗战。”

  蒋介石:“近日以来,我常常有一种事态恶化的不祥证兆,恶梦夜夜不断,不仅仅是个卢沟桥,这座桥以及桥头的宛平一旦失守,北平为何不可能变为沈阳?南京又为何不可能变为北平?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卢内桥事件的推演,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命运。”

  陈布雷:“日军一面搞谈判,一面调遣大批军队开入我国河北省内,他们要干什么,这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们的准备不能不搞,不能不早搞,不能不大搞!”

  蒋介石:“布雷,你刚才那句话说得极好,现在是日本人逼着我们抗战,我们不能再犹豫了,要真刀真枪地拼民族的性命,才可求得最后的胜利。”

  陈布雷作着记录。

  蒋介石将手中那份电文递给陈布雷,说:“我要找一些人就抗日问题谈一次话,你先拟个稿子,我们刚才谈话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写进去。当然是越快越好。应该说这个谈话很重要,它是卢沟桥事变以来,我在公开场合第一次动员军民奋起抗日的谈话,要看出政府和我个人的决心。好,就这样,现在你就去写,晚上我要看初稿,咱们再一起合议一次。”

  陈布雷愉快地答应了。他将倾注全部身心去写这篇讲话。任何一个良心未混的中国人都会在这时候为抗日出力的。

  整个庐山静极了,仿佛只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地犹如蚕吃桑叶似地在响动着,那是陈布雷在奋笔疾书..

  7 月17 日,庐山正在召开100 多人的谈话会。与会者是由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汪精卫和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联名邀请的全国各大学校长,教授和各阶层代表、各社团领袖、新闻界知名人士等。他们就当时对日外交关系问题及国内政治经济教育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称之为共同谈话会。16 日举行了第一期谈话会。蒋介石那篇著名的《庐山谈话》,便是在17 日的第二期谈话会上发表的,后来被国人称之为《蒋委员长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

  我们从1976 年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出版的《革命文献》第69 辑中,引来了全文:

  中国正在外求和平,内求统一的时候,突然发生了卢沟桥事变,不但我举国民众悲愤不置,世界舆论也都异常震惊。此事发展结果,不仅是中国存亡的问题,而将是世界人类祸福之所系。诸位关心国难,对此事件,当然是特别关切,兹将关于此事件之几点要义,为诸君坦白说明之。

  第一,中国民族本是酷爱和平,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政策,向来主张对内求自存,对外求共存。本年二月三中全会宣言,于此更有明确的宣示。近两年来的对日外交,一秉此旨,向前努力,希望把过去各种轨外的乱态,统统纳入外交的正轨,去谋正当解决,这种苦心与事实,国内大部可共见。我常觉得,我们要应付国难,首先要认识自己国家的地位。我们是弱国,对自己国家力量要有忠实估计,国家为进行建设,绝对的需要和平,过去数年中,不惜委曲忍痛,对外保持和平,即是此理。前年五全大会,本人外交报告所谓:“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来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跟着今年二月三中全会对于“最后关头”的解释,充分表示我们对于和平的爱护,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拚全民族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须知中途妥协的条件,便是整个投降,敲个灭亡的条件。全国国民最要认清,所谓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有“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的胜利。若是彷徨不安,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

  第二,这次卢沟桥事件发生以后,或有人以为是偶然突发的,但一月来对方舆论、或外交上直接间接的表示,都使我们觉到事变发生的征兆。而且在事变发生的前后,还传播着种种的新闻,说是什么要扩大塘沽协定的范围,要扩大冀东伪组织,要驱逐第二十九军,要逼迫宋哲元离开,诸如此类的传闻,不胜枚举。可想见这一次事件,并不是偶然。从这次事变的经过,知道人家处心积虑的谋我之亟,和平己非轻易可以求得,眼前如果要求平安无事,只有让人家军队,无限制的出入于我们的国土,而我们本国军队反要忍受限制,不能在本国土地内自由驻在,或是人家向中国军队开枪,而我们不能还枪。换言之,就是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我们已快要临到这极人世悲惨之境地。这在世界上稍有人格的民族,都无法忍受的。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了六年之久,继之以塘沽协定,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果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那末我们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与军事重镇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变成昔日的沈阳,今日的冀察,亦将成为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可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变成北平!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此事能否结束,就是最后关头的境界。

  第三,万一真到了无可避免的最后关头,我们当然只有牺牲,只有抗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我们全国国民必能信任政府已在整个的准备中,因为我们是弱国,又因为拥护和平是我们的国策,所以不可求战。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所以到了必不得已时,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则因为我们是弱国,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便只有拚民族的生命,求我们最后的胜利。

  第四,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战争,全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但是我们的立场有极明显的四点:(一)任何解决,不得分割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二)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三)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四)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的约束。这四点立场是弱国外交最低限度,如果对方犹能设身处地为东方民族作一个远的打算,不想促成两国关系达于最后关头,不愿造成中日两国世代永远的仇恨,对于我们这最低限度之立场,应该不致于漠视。

  总之,政府对于卢沟桥事件,已确定始终一贯的方针和立场,且必以全力固守这个立场。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只有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所以政府必特别谨慎,以临此大事;全国国民亦必须严肃沉着,准备自卫。在此安危绝续之交,唯赖举国一致,服从纪律,严守秩序。希望各位回到各地,将此意转达于社会,俾咸能明察局势,效忠国家,这是兄弟所恳切期望的。

  蒋介石的这个谈话,是国民党政府自“9·18”以来的第一个口气强硬、态度明朗的政策性谈话,表明了保卫国家主权和抵抗侵略的严正立场。

  毛泽东主席在这4 天后所著的《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充分肯定了蒋介石的这次谈话,指出:“7 月17 日,蒋介石先生在庐山发表了谈话。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的宣言,因此,受到了我们和全国同胞的欢迎。”

  毛泽东还把蒋介石的谈话和中国共产党于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向全国发表的抗战宣言并列起来,称:“以上是国共两党对卢沟桥事变的两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宣言。这两个宣言的共同点是:主张坚决抗日,反对妥协退让。

  这是毛泽东对蒋介石这次谈话的评价。

  还有一个外国人——美国记者白修德后来谈到了他当时对蒋先生的印象:

  “他是一真正的中国人,尽管表面上的尊严被瘟疫,灾荒,侵略和残忍行为荡涤殆尽;尽管古老的文化被崭新的革命理论所窒息,但在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里面,一直隐藏着一种过分的民族优越感。这种优越感遗传所致,什么东西也不能把它剔除掉。蒋介石具体体现了这种梗着脖颈的中国人的傲气。

  要说蒋介石没有徘徊和委曲求全的痛苦,那是不现实的。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他最终能抗战,而不投降,于民族大义上,尚是凛凛一躯。

  人们高兴地看到,蒋介石发表了“庐山谈话”的同一天,还亲率张冲、邵力子与应邀前来庐山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秦邦宪、林伯渠就国共两党合作抗日问题举行谈判。双方的谈话都很诚恳,富有成效。

  也是这一天,国民党炮兵第7 团开到保定,商震部一个师奉命星夜进驻石家庄。

  只有敌人才可以让我们变得坚强。这时候每一个中国士兵握着打开了刺刀的枪都会这么想。

  19 日下午,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就日本提出的有限期交涉问题,照会日本驻华使馆。这一天是限期的最后一天。照会如下:

  自卢沟桥事件发生后,我国始终不欲扩大事态,始终无挑战之意,且屡次表示愿以和平方法谋求解决。乃日本政府虽亦曾宣示不扩大事态之方针,而同时调遣大批军队开入我国河北省内,迄今未止,显欲施用武力。我国政府于此情形之下,固不能不做自卫之适当准备,然仍努力于和平解决本事件之维持。现在我国政府重申不扩大事态与和平解决本事件之意,再向日本政府提议:两方约定一确定之日期,在此日期,双方同时停止军事调动,并将己派武装部队撤回原地。..至本事件解决之道,我国政府愿经由外交途径与日本政府立即协商,俾得适当之解决。

  像蒋介石的声明一样,国民党政府的照会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扩大事态的阴谋,重申了中国所采取的不得已的、也是必须付诸行动的自卫立场。

  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中日双方的刺刀尖上下时地冒出信号。

  枪膛里的弹丸静悄悄地窥视着对方的死亡旅程。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在发表了“谈话”的当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

  “政府对和战表示决心,此其时矣!人以为危,我以为安。立意已写,无论安危成败,在所不计。对倭最后之方剂,唯此一着耳!书告既发,只有一意应战,不再作回旋之想矣!”

  他把生与死都放在了世纪的天平上,不仅仅是为了秤出自己的价值,而是要显示一种尊严。

  他夜不能寝,当窗站立,谛听夏声,体验人生。

  远方,三叠泉的流水声徐徐传来..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