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睡狮怒醒

  从云缝射来的阳光,把庐山烤成了火炉子。往日那清凉似泉的浓荫躲在哪朵云层?这个夏天,庐山真熬人。蒋介石感受到的是火的热力,光的残酷。这完全是心态变化后,产生的畸形感觉。蒋介石这些天来所有的烦躁和失态一概源于卢沟桥的枪真的,直到现在他还希望这次枪声只不过是个冲突而已。坐下来谈一谈,双方都做些让步,握手言和。尽管通报前线紧张战局的报告一份接一份地送到他的手中,而且他每份都必须认真过目,但是这种求和的幻想始终没有破灭。他确实希望这恼人的冲突会变成泡影。枪声过后,一切都平平静静犹如他希望的那样。

  蒋只是一厢情愿而已。日军不容他心想事成。卢沟桥前线的军民也不会答应他屈辱求和..这时候,蒋介石自然而然地想起了一个人:周恩来。那是西安事变发生以后的事。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方努力下被释放了,碍于面子,放不下总裁的架子,他当然不会把感谢之情写在脸上,但他不能不记着共产党人的这次“救命”之恩。在双十二协定签订以后,也许是出于真心,也许是为了转移话题,他就中国形势的发展动向征求周恩来的意见。周恩来只给他回答了六个字:“战争迫在眉睫”。实话说,对于周恩来的这个推断他有点不以为然。战争的威胁存在,这一点他什么时候都承认,可要用“迫在眉睫”来形容,他真不敢恭维。不过,周恩来的才华和见识使蒋又不得不把他的意见放在绝对不可忽视的位置上。要不,后来他就不会把他的智囊人物集中起来,就中日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以及中国的对策问题进行商讨,周恩来关于“战争迫在眉睫”的警告使他揣上了一个心事,现在他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商讨会在庐山的别墅区举行,时间在卢沟桥响起枪声的前几天。被蒋请上山的入有汪精卫、张群、孔祥熙,全是决定政策的头面人物。开门见山,蒋让大家先讲话,他说:“我们面前的这个日本帝国已经使我们好久无法安静下来做我们自己的事了,到底该怎么办,请诸位发表高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你们的意见我都会好好考虑的。”

  委员长很诚恳,大家也就谈得了必拘束了。第一个发言的是汪精卫,他说:“日本是只老虎。这不是我的发明,国人和洋人都这样形容过它的凶残,这确实是个事实,连英美各国都对日本惧怕三分。如果我们冒险用兵则孤立无援,那是明摆着的去打死仗。”

  他不再往下说了,点烟,大口地吸起来。蒋介石的眼睛一直盯着汪,看不出是鼓励他继续讲下去还是腻歪他说出这种灭国人威风的话。有一点汪很清楚,蒋最反感别人讲半句话就打住,所以,他还是鼓足了勇气,把自己的意见全部抖搂出来:

  “以兄弟之见,在当前形势下,力主镇静,警告国人,不可逞一时意气,置国家千万劫不复之地。”

  蒋双目合闭了一下,没吭声。

  张群站起来,给与会者点点头,又坐下。他开始发言:

  “我始终有一个不改变的看法,我们今天国策的基本精神,在于消弥战祸。舍此,我们只能把自己推入火坑。日本如果进194 攻,中国必败。因此,仗是万万打不得的。我以为今天的问题不在于日本,而在延安。”

  说到这里,他斜目扫视各位,扫至蒋时他的目光特别多停留了一会儿。他看出来了,总裁对他的发言有兴趣,便暗暗生喜,又慷慨激昂他讲了下去:

  “下面这个现实我们也不能不承认:人心向背,目前举国一致要求抗日,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战争是困难的。我想,既然延安方面胆大妄为,日本的军事行动也势在必行,那么我们何不来个顺水推舟,就让日本同延安打吧。无论谁打败,对我们毫无损伤,这是上上之策。”

  蒋介石咳嗽了一声。这是他对某件事满意的习惯表示。

  该孔祥熙发言了。蒋介石就请来了三个人,已经有两人表了态,这样,孔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第三个发言人。

  孔不同意汪精卫和张群关于美国惧怕日本的说法。他顺手从文件夹里取出一摞材料,从中列举了许多数字和事例,一在说明美国之强大,二在说明美国对中国的友好。他认为,一旦中日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会伸出援助之手的。

  张群对此不以为然,他插语:“那你就耐心等着好朋友的援助吧,等中国被日本灭亡了,也许它会发表一个空头宣言,谴责几句,声援几句,不痛不痒,如此而已。”

  孔祥熙不理会张群的干扰,接着说:“倒是日本会惧怕美国的存在,它才不敢轻举妄动呢..”

  这时,张群打断了孔的话,还想说什么,被蒋介石制止了:

  “我不是说了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在对一些问题上出现分歧这是难免的。我不强求一致,你们也没有必要争个水落石出。不急,咱们今天是不是就谈到这里,下次接着再议。”

  第二次商讨会在两天后举行。不知何故,蒋介石的神情有些急不可侍,他对与会者说:

  “上一回大家都谈得很好,我很感激。今天咱们再凑在一起谈谈,已经发表过的意见我看就不重复了,我想多一些新的主意。”

  他明明是下不是逐客令的逐客令。与会者都很知趣,发言便变得简短、明了。

  孔祥熙上次似乎没有把话说完,或者说对自己的主张表达得不十分清楚。这次他直截了当地抛出了一个主张:“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

  大概没有人不认为这是谬论。

  孔祥熙却显得很自信,平静,他对自己的主张作了如下的解释:“我们要引诱日本与苏联和美国打,中国袖手旁观,这样,了不起是参加战争。”

  依旧无人理睬孔的发言。蒋一直双目紧闭着,似在沉思。

  张群别出心裁提出了一个十四字方针:和必乱,战必败,败而言和,和而后安。

  蒋没有听得太懂,问道:“岳军,你好像说的是和尚庙里求签。请你讲得详细些好吗?”

  明白了,蒋介石一是没有太听懂,二是对这个十四字方针感兴趣。这,从他的表情和日气里可以看出。张群来了情绪,兴致勃勃地说了下去:

  “什么叫‘和必乱’呢?就是说,假如我们自己不抗战,还反对延安打日本,也不允许老百姓收复失地。这样,我们的处境必然很不利,即使东京不再大举进攻,而我们内部也会发生哗变。这个变化,对我们无论如何是不利的。大家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局势僵着,中日之间没有战争,但延安方面必定扬言抗战,到那时候老百姓拥护延安无疑,中国还不大乱吗?”

  蒋问:“那什么是‘战必败’呢?”

  张答:“这句话不是兄弟我的意思,是总裁您的高瞻远瞩。”

  “我想再听听你是如何理解和发挥的。”

  “如果我们同日本打仗,我们输定了,必败无疑。三口亡国论,七日亡国论,这是不容置疑的名言。”

  “是的,我曾经讲过类似‘战必败’这样的话,但是现在对于‘必败’两字我有了新的认识,应该说败的可能性很大,然而未必就是非败不可。这是我要纠正的,纠正我的话,也是纠正你的话。”

  张群对蒋介石的话未置可否,他接着住下讲:

  “兄弟讲的第三句话叫‘败而言和’。这四个字如何讲呢,简言之,就是先打后和,或者叫败中求和。我的意思是说,目前我们不能同日本和谈,若要和谈不但会引起国际间的诧异,而且会遭到延安和全国民众的反对。延安的共匪会推波助澜地向全国民众嚷嚷:大家来看啊,蒋介石还没打就被日本人吓破了胆,讲和了。如果我们第一步不去讲和,而是同日本打过一仗之后,吃了亏,遭到惨败,这时再同日本讲和,那谁也就无话可说了,认输了,认错了。全国民众到那时候就会明白过来,而且会连连说:“还是蒋先生有远见,没有下决心同日本较量,否则亡国灭种不堪设想。”

  汪精卫听得入神,他这时风助火威似的插话说:“我同意张兄的意思。我还是那句话,英美都对日本惧怕三分,我们算什么?和日本较量是非吃大亏不可的。”

  张群有了“同盟军”,讲得更加眉飞色舞了:

  “我的最后一句话叫‘和而后安’。这是十四字真言中至关重要的话。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同日本打过几仗了,我们败了,和谈也成功了。

  到那时候,日本就再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朋友了。好!主张收复失地、全面抗战的共产党,就可以被我们收拾了。共产党一解决,国家不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吗?”

  蒋介石得到这个“十四字真言”后,心里异常高兴,真得感谢这个张群,好主意!好主意!

  眼下,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日军完全是一副不获全胜誓不收兵的势头,根本不容你“败而言和”。“十四字真言”明明不灵了。蒋介石看出来了,张群也罢,汪精卫也罢,都无法解救他眼前的困境。倒使他难忘的是半年前周恩来留下的那句刻骨铭心印象的话:“战争迫在眉睫。”如果早听了这警告似的提醒,他蒋某人就不会像现在这么面对日军的突然进攻而无所适从有人形容,卢沟桥响起枪声后,蒋介石像走钢丝,不走不行,走也不行,快了不行,放慢也不行..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