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红枫树红枫林

  抗日战争胜利了。奔腾澎湃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像海洋一样,在它的战争海岸线内平静下来。它似乎止息了,但那些推动这场民族救亡之战的神圣力量,却继续起着作用。

  虽然历史海洋表面似乎不在动,但人们内心的海潮却在流浪翻卷。它不像先前那样从此岸向彼岸猛烈地冲击,但却在深处翻滚沸腾。

  1945年7月,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根据人民的意愿,在东北角,修建了“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共十三块,在碑的正反二十六面碑面上,镌刻着四千五百五十三位抗日阵亡将士的名字。1946年11月,烈士碑遭到国民党还乡团破坏,许多抗日捐躯将士的名字被砸得模糊不清了,只留存如下部队、机关烈士的英名。他们是:

  新四军第四师直属队烈士一百二十四名。

  淮北解放区津浦路东军分区、行政区烈士一千四百三十八名。

  淮北解放区津浦路西军分区、行政区烈士七十八名。

  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四团烈士八十四名。

  新四军第四师十二旅三十六团烈士十七名。

  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五团烈士二百六十一名。

  新四军第四师九旅直属队烈士九名。

  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烈士二百五十二名。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三十一团烈士四百三十二名。

  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二团烈士二百三十一名。

  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直属队烈士四十五名。

  新四军第四师十一旅三十三团烈士十五名。

  新四军第四师九旅二十七团烈士三百三十六名。

  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烈士三十一名。

  在十三块烈士英名的碑前,竖立了一座高十一米的纪念塔,塔顶是用淮北抗日根据地人民捐献的铜币制作的一尊高五米的新四军战士铜像。塔的正面镌刻着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撰写的“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

  碑记全文如下:

  “淮北地处苏皖豫边境,自日寇入侵,徐蚌沦陷,国民党当局委城弃地,甚或腆颜事故者,纷然如麻,敌伪横行,民处水火,中国共产党中央念国土必须收复,人民必须拯救,乃进军敌后,组织义民抗敌。

  民国二十七年十月,彭故师长雪枫暨肖望东、张震诸同志奉命率部自河南竹沟挺入豫东,会合吴芝围同志所部,继进皖北,首创豫皖苏根据地。

  二十八年,张师长爱萍率部与八路军南下之彭明治、吴法宪、钟辉,韦国清等同志所部,奉命共同开辟皖东北。从此,苏北,皖东北,豫东人民抗日游击战争蓬勃发展,打击敌伪,荡平匪患,誉满华中,民心大定。三十年春,皖南事变起,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围歼新四军军部,继调大军无理进攻我豫皖苏边区,我军艰苦自卫。三月,嗣为顾全大局,移师路东,与张、韦部队会合,统称四师,我新四军军部派邓子恢同志为政治委员,领导党政军民协力同心,建设淮北苏皖边区。进而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壮大与整训主力军,建设地方军与民兵。政府进一步民主化,实行三三制,兴修水利,发展工农商业,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救济灾黎,抚恤伤亡,淮北解放区予以奠定。三十一年冬,敌大扫荡。终为我淮北军民三十三天浴血苦斗所粉碎。三十二年春,打破敌之蚕食计划。不久,山子头自卫战获取全胜,灵北及运河海郑路沿线之伪匪大部被肃清,解放区益臻巩固。三十三年春,敌大举进掠中原,国民党汤恩伯部不战而溃,我军于春夏对敌攻势,连续胜利之后,为挽救中原危局,拯救人民,彭故师长奉命率四师一部,进入路西豫皖苏边区,摧毁敌伪政权,解放人民二百五十万,旋萧、宿、永、夏、商等地,敌寇报复扫荡,不幸彭故师长于指挥部队作战中英勇殉国,时三十三年九月十一日也。我路西军民继承遗志,击退敌伪,路西分区予以建立。三十四年八月,日寇投降,睢宁、宿迁、泗县、五河、灵璧、永城、萧县、泗阳先后都被光复,遂成为今日之淮北解放区,东抵运河,西迄商毫,北界陇海,南临淮涡,土地十三万九千二百方里,人口六百余万,曾经敌伪纵横之区域,蔚为自由繁荣之国土。

  当我四师及淮北解放区之初创也,国民党政府当局对我无分文、寸布、粒弹之接济,我军日食高粱红芋,衣著无间,寒暑仅赖破军衣蔽体,穷极之卖马,以发菜金,外敌伪环伺夹攻,内则崔苻遍地,顽特捣乱。终使部队壮大,地区扩展,敌伪敛迹,匪氛潜消,流离失所,民生安定,民主发扬,经济繁荣,此固我党我军之正确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赤忱,党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之正确领导与人民之热情爱戴,以及全体党政军民之团结奋斗,各阶层正义人士之共同努力所致,而先烈之艰苦缔造,英勇牺牲,排除万难,实居首功。

  自四师创建选日寇投降,八年中,我淮北抗日军主力作战即达五二八八次,缴获步枪三八五八五支,短枪一五九零支,轻机枪七四二挺,重机枪六十四挺,迫击炮三十二门,高射机枪两挺,平射炮两门,机关炮四门,各种弹药一百零一万七百五十七发,俘获敌伪军三八一七五名,毙敌伪军一九五八二名,伤敌伪军四六九零名。地方军、民兵及政府人员战斗次数缴获尚不在内。总计大小万余战,血染沙场,骨埋黄土者,自彭故师长以下党政军民不下万人,仅四师主力即伤八五七六人,亡四四五一人,斯皆中华民族之精英,人间之正气。为民族大义,持抗战民主大业于不坠,开辟敌后解放战场,攻则直前无敌,守则屹然难犯,战则敌伪披靡,居则埋头建设,其可歌可泣之事迹,诚足光争日月,气壮山河,其为党为人民牺牲奋斗,断(月豆)绝缨,成仁取义精神,则将永为后世法,其未尽之事业,我全体军民将永继其志,克底于成。彼国民党反动派,初则不战而退,继则勾敌、投敌,再则观战于西南一隅,反诬我为奸党、奸军、奸区,图攘我人民八载抗战业绩为一党一人所私有。其行可鄙,其心可诛,其诡谋不足以掩识者,其罪迹则永为天下后世所唾弃。今在日寇投降,抗战胜利,国土光复,国运昭苏,百年来我民族独立之志愿得以初步实现。我淮北国民念身受之幸福,怀先烈之丰功,去冬边区各界联席会议即有建造烈士纪念塔之决议,今年夏初兴工,历四月而塔告成。树碑十三,自师长以迄战士、民兵、地方党政人员牺牲者之英名,均分部刊列,俾至德懿行永垂不朽。其有遗漏,当俟续补,谨述梗概,付诸贞珉爰为铭曰:

  伟哉烈士,民族精英!歼彼寇仇,功在人民。争取独立,国脉以存;争取民主,正气以伸;为民服务,民赖以生。再造淮北,共仰斯人。宏漠彪炳,作育群伦。淮北遗泽,万古常新。

  淮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一月在定远县藕塘镇南池河畔的岱山旁,也耸立一座丰碑,这是新四军第二师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比淮北解放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早建一年,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七月建立的。碑文是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撰写的。

  碑文如下:

  路西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芦沟桥事变以来,国民政府虽则高喊精诚团结,实则包藏祸心,消极抗战,致使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铁蹄所致,玉石俱焚,奸淫掳掠,杀戳同胞,中华民族,洗劫空前。兵焚之后,盗贼烽起,田园荒芜,哀鸿遍野,庐舍为墟。

  我新四军第二师奉命仗节东征,奋发忠勇,百战百胜,累挫敌焰,旌旗所指,倭寇披靡,拯百姓于水火之中,登斯民于衽席之上,师行所至,鸡犬不惊,军民一致,敌汽同仇,皖东大地,赖以光复,广大人民无不以手加额弹冠相庆。我根据地政简刑轻,颁声载道,人民乐业,百废俱兴。国民党对我民主政府之诸多建树,未予丝毫赞许,且以视若仇雠,为其媚日求和,无视民族大义,忘煮豆烧箕之议,行亲痛仇快之实,悍然高括反共之帜,对我根据地兵戎频加。我二师江淮健儿,为保卫路西人民,为尽忠国家民族,为保卫抗战成果,不顾腹背受敌,赴汤蹈火,效命疆场,义无反顾,洒热血,抛头颅,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在与倭寇喋血战斗中,我二师将士,以身殉国者数以千计,其中共产党员染百玖拾余人。为谨表烈士殊勋,地方绅老、耆宿群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并立碑以志,俾使忠魂有托,以慰英灵。值此胜利曙光在望,河山光复,指日可待,谨撰碑文,以表烈士奇勋于万一,使后死者瞻之弥高,其不务抗日专事摩擦者亦当幡然憬悟,于是为记。”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烈士纪念塔,坐落在新四军七师司令部驻地无为县三水洞南边的团山峰尖上。塔高十五米,为圆柱形,底座由七根圆柱支撑,象征新四军七师,上接高天,下垂厚地,巍巍峨峨。纪念塔的四周山岗上,埋葬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皖江行政公署主任吕惠生,团长袁大鹏、罗保林,营长徐万炳,叶宗祥等烈士的遗骨。

  在江淮十四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可以说是一寸山河血,每一片土地都涌流着敌后战争的狂涛巨澜,都跳动着赴汤蹈火的悲壮和惨烈。新四军将士们,民族英烈们,在完成一幕幕壮举之后,大无畏地走上了人生的高峰,将生命化为了辉煌。啊!

  星落长河,碧水永流。

  烈士纪念碑,是巍巍的历史丰碑,它是我们不屈不辱的民族高昂起来的头颅,是英烈们宽厚脊背承起的历史重负,填平了那段凸凹不平曲折坎坷的道路。

  烈士纪念碑,每一个文字,都是一个音符,一支歌,一篇气势恢宏的乐音,大音镗镗,如雷贯耳,永奏着亘古不灭的战争与和平交响曲。

  烈士纪念碑,是中华刚烈男儿用热血,用智慧,用气节,用崇高筑成的通向烂灿未来的航标灯,刻着我们古老国度由衰落走向振兴的里程。

  所有的纪念碑上,都镌刻着八个光芒万丈的大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像永远鲜艳的红枫林,在江淮大地,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永远燃烧,永远燃烧……

上一页 回目录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