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新四军女兵

难忘速记班

  女兵们聚在一起,话题总也离不开当年,人也仿佛变得青春年少、英姿飒爽了。李又兰情不自禁地忆起了在皖南军部做民运、做速记工作时的往事。

  1938年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还未开完,项英就从延安回到云岭军部,与他同来的还有一位年青人。这位年青人约20岁左右,但却显得精干老练,眼睛里透着智慧。他就是学过中文速记的任之,项英把他带来,是想让他为新四军培养一批速记人员。

  速记是一项具有较强技术性和保密性的工作,在挑选学员的时候,军部严格规定必须有大中学文化程度,还必须是中共党员。一批优秀的年青人就到了速记班,第一期速记培训班的学员有14人,其中女学员10人:吴博、程瑞蒙、李又兰、谢志诚、方卓芬、沈苏凌、周志申、田淑范、巴烽容、瞿文敏,男学员4人。

  李又兰入伍后被分配在军部服务团从事民运工作,抽调她到速记班之前,她正在章家渡忙着处理一桩婆媳纠纷。

  在封建势力的压制下,旧社会女子的地位是最底层的,尤其在农村,她们自己什么都不能做主,“三从四德”是她们的本分,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丈夫死后,婆婆可以把媳妇随意卖掉。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这种典型。皖南农村也有这种风俗。章家渡是青弋江沿岸的一个重要商镇。解放前泾县的土特产与农副产品,大都由青弋江水路外运至芜湖、南京、苏州、上海等地;大宗民用工业品,也经由青弋江运至本县。新四军驻扎泾县期间,章家渡曾为屯兵、集粮中转站,许多从外地到云岭的青年都是经章家渡兵站接应,然后转途往云岭的。章家渡虽然商贾云集,来往客商带来的信息也多,但封建习俗却没有带走。新四军民运组在章家渡的工作使那里的中青年妇女开始觉醒,婆婆们怕媳妇上夜校、到妇抗会后“走散了脚头”、“不安分”,或者以后会去当兵,有些反对,经常拖后腿。民运组的姑娘们为了宣传抗日,也为了提高老百姓的觉悟,动员她们出来,去拜访她们家,和她们家人拉家常。姑娘们活泼开朗,态度和蔼,那些老婆婆们见到她们也很喜欢,会亲热地拉着她们的手嘘寒问暖,经常问“多大年纪啦?”“家里还有什么人啊?”之类的话。当年的李又兰18岁,妹妹李锦(李采芝)才15岁,还有更小的,老人家听说小小年纪就出来当兵,感到很惊奇,拉着李又兰的手说:“你们家里怎么舍得的?你们不想家吗?真可怜!”有时还会掉下泪来。虽然如此,她们却不愿意让自己的女儿或媳妇出去学习和工作。

  李又兰当时住在章家渡老乡家里,附近一户人家的婆婆因儿子去世,正准备把她的媳妇卖掉,遭到了媳妇的反抗。李又兰去她家与老人家拉家常,推心置腹,将心比心,终于做通了老人的工作,媳妇获得了自由,回到了娘家。为此,这个媳妇的娘家特别感谢李又兰,把她当成了亲闺女。听说李又兰又要走了,乡亲们为她披红挂绿,还往她口袋里塞了许多好吃的炒米团,口袋被塞得满满的。

  李又兰从章家渡回来后就到了速记班。

  初学速记,觉得很难。首先是没有教材,只好由任之老师自己编印;其次是要学很多符号,还要按不同口音分别注上音符线。学会后就要紧跟说话人的声音,用符号迅速地、几乎一字不漏地将声音记录下来,然后再译成汉字。所以,到后来,真正做这项工作的人并不多。

  李又兰天性聪慧,又文静好学,为了熟练地记住和书写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几百个音线符号,她与速记班的战友一样,反复练习,每个人都磨短了一大把铅笔头,划满了一大摞练习纸。

  速记工作比较紧张,只要一开会,就得熬夜。白天开会,首长做报告时,速记班的同志记录,晚上别人休息了,她们还要整理记录,往往一个小时的讲话记录,要花三、四个小时才能整理出来。开几天会,就熬几天夜。

  新四军领导人来自五湖四海,每人都带着自己浓重的方言口音。最难懂的是袁国平的讲话。袁国平是湖南人,李又兰这个南方姑娘,实在听不懂湖南方言。怎么办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她自己创造性地按不同口音分别注音,虽然增加了学习难度,可是解决了对不同方言口音的速记问题,只要熟练了,就不会误记。

  一开始上阵时,还是闹了个手忙脚乱,顾了口音,顾不了内容;顾了速度,又顾不上内容。在记录过程中,精力主要集中在如何跟上讲话人的声音速度,而忽略了应同时注意说的什么内容,结果到晚上整理记录时,连自己也辨认不清那些音符代表的是什么意思了;再加上有些军事术语自己不熟悉,记录稿就出现了空白。好在一开始是大家一起记,整理记录时互相补充,互相印证,从而解决了难题。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和实践,速记的成果已经非常明显了。

  1939年2月,周恩来来到皖南军部。他在欢迎会上发表了简短的即席讲话,速记班的记录稿第二天就在《抗敌报》上刊登了出来。在陈家祠堂,周恩来的长篇报告《形势和任务》大约讲了10个小时,这下可把速记班的年轻人忙坏了。14个姑娘小伙分成两人一组,每组轮流记半小时。报告一结束,立即进行记录稿整理。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的紧张工作,第二天,一份整整齐齐的稿子就送到周恩来的手里。周恩来看了这份记录稿,非常满意,连声称赞说:只短短几个月,你们学成这样,很有成绩么!这篇整理后的稿子后来定名为《目前形势和新四军的任务》,现在在《周恩来选集》中能找到这篇文章。

  3月14日,周恩来要离开皖南了。这一天,阳光和熙,春风拂面,天气格外晴朗。军部门口聚集了很多人,叶挺、项英、陈毅等领导都来送别周恩来。速记班的年轻人也都来了,他们还挤挤挨挨地站在周恩来身后,一起照了一张相,一张很有历史意义的相。

  前几天,周恩来对军部秘书长李一氓说:你们的速记班成绩很大哟!能不能给我带两名速记员走啊?我们那里也需要速记人员。有机会还要让她们再培养一批速记员呢。

  速记班的支部书记吴博和学员方卓芬被挑选上了。兴奋的吴博找到李又兰,动员好友一起去。李又兰说:“我是从后方来的,好不容易到了前线,可现在连鬼子也没见到,让我再回后方,我不干!”

  皖南军部的火热生活让她感到朝气蓬勃,而且,这里离战火似乎更近些。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