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百团大战

关于百团大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根据陈云的提议,审查和纠正了对彭德怀的错误结论,重新肯定了他为中国人民立下的光辉业绩,决定为彭德怀平反。当月24日,彭德怀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词,恢复了彭德怀名誉。

  彭德怀平反后,在党史军史研究中,关于如何评价百团大战的问题也重新展开讨论。随着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恢复,对百团大战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和深入。

  在1979年至1983年期间,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大体上分为两种看法。

  一种是在肯定这次战役胜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持基本肯定的态度。1980年第2期《军事学术》发表了袁旭的文章《光荣的一页——百团大战》,便是这种看法的代表,文中指出:百团大战“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重创敌寇,以其赫赫战功激励民心,挽救时局,震惊中外,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然而,后来它竟随着其主要指挥员彭德怀同志的命运几遭贬责,被戴上了‘冒险主义’、‘投降主义’、‘背着中央,擅自发动’等许多帽子。时至今日,这些‘帽子’尚未完全摘掉,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切”。

  文章指出:为了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团结、抗战到底的方针,“以实际的抗战行动和显著的战绩来振奋人心,遏止投降逆流,争取时局好转,为了打破敌人的‘囚笼政策’,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报据地,我华北八路军迫切需要发动一次战役行动。震撼敌寇的‘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由此可见,‘百团大战’的发起,决不是‘不合时宜’,而是适应了客观形势的需要。它同党中央的方针和毛泽东同志的号召是完全一致的。

  从政治上看,‘百团大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军事上是不是‘冒险主义’呢?这同样需要回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当时的情况是:第一,日寇在华北占领区的腹地的兵力相对减弱了。”“第二,由于我坚持分散游击,日寇在反复‘扫荡’中碰不到我主力,以为把我‘镇住了’,更没有想到我军能集中那么多兵力大规模地破击其交通线,这就使我能‘出其不惫,攻其不备’。第三,自然条件有利于我军集结接敌。八月的华北原野升起了青纱帐。”“华北夏秋间雨水较多,这虽然增加了我行军作战的困难,但对敌寇更为不利,便他们的机械化部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大雨和山洪还可助我破路毁矿。第四,国民党顽固派在华北的反共磨擦有所收敛,国共两党关系比较和缓,使我有可能集中力量打击日寇。第五,我抗日军民力量空前壮大,华北地区我八路军已发展到40万人,晋察冀、晋绥、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锯地已经形成。根据地军民在党的教育下,激发了极大的抗战热忱。这是我克敌制胜的最基本的条件。”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说:“上述情况说明,我军具备了出击取胜的客观条件。我八路军领导人审时度势,抓住良机,断然出击,是正确的决策。“当然,后来随着战役的发展,参战部队过多,规模过大,以致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敌后战略防御的限度,在战役过程中打过一些冒失仗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加以总结。”“但是,某些错误和缺点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发起战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更不能据以否定整个‘百团大战’。”

  其他类似的文章较多,都基本持肯定态度,并高度评价了百团大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另一种观点则是在肯定百团大战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无论从政治策略,还是从战略指导的角度来看,百团大战是有很多错误的,甚至违背了基本上是游击战的军事战略方针等。

  上述关于百团大战的不同评价,在1984年《聂荣臻回忆录》出版后趋向一致。

  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写道:“这次战役,给了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最重要的战果,则是打破了敌人的‘囚笼政策’,钳制了敌人大量的兵力,拖住了它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遏止了当时妥协投降的暗流。”“这样一个在我国抗战史上空前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使全国军民莫不感到欢欣鼓舞,大后方许多报纸都发表了庆祝这一胜利的社论,各地群众纷纷来信来电,表示钦敬和慰问。”“这次战役,使我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声誉大增。”从而对百团大战给予了充分肯定。与此同时,他也指出了百团大战的问题。他认为:“这个大规模的战役,事后看也是有教训的。这些年来,对这个战役的评价,曾出现过不同的意见。我的看法是,战果是巨大的,总的来说是应该肯定的。但是,胜利之中也有比较大的欠缺和问题。首先是在宣传上出了毛病,这次战役本来是对正太路和其他主要交通线的破袭战,后来头脑热了,调动的部队越来越多,作战规模越来越大,作战时间也过于集中。对外宣传就成了‘百团大战’。毛泽东同志对‘百团大战’的宣传很不满意。我们到延安参加整风的时候,毛泽东同志批评了这件事,“说成是百团大战’,这就是战略问题了。毛泽东同志批评说,这样宣传,暴露了我们的力量,引起了日本侵略军对我们力量的重新估计,使敌人集中力量来搞我们。同时,使得蒋介石增加了对我们的警惕,你宣传一百个团参战,蒋介石很惊慌。他一直有这样一个心理——害怕我们在敌后扩大力量,在他看来,我们的发展,就是对他的威胁,所以这样宣传‘百团大战’,就引起了比较严重的后果。

  还有,在战役的第二阶段,讲扩大战果,有时就忘记了在敌后作战的方针,只顾去死啃敌人的坚固据点,我们因此不得不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死啃敌人坚固据点的作法,是违背游击战争作战方针的。

  由于宣传‘百团大战’,使日本侵略军把主要的进攻矛头指向了共产党和八路军。这次战役之后,敌人迅速抽调大量兵力回师华北。连续对我根据地进行‘扫荡’。一方面,是‘百团大战’的宣传,引起了敌人的警觉,另一方面,敌人发动太平洋战争,要肃清后方的抗日力量,于是,敌人大量增兵华北,实行更为残酷和恶毒的‘治安强化运动’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分析了利敝得失后,聂荣臻对百团大战总结道,“震惊中外的这场大规模战役,距今已过去四十多年了。今天,从它在抗日战争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来估量,我认为,这次大战是不应该否定的。当然,在肯定的前提下,也有教训。辉煌的胜利和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都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

  1985年8月25日,当年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长的王政柱在《解放军报》上发表了《中日人民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回忆百团大战》一文。他在文章中指出,百团大战的胜利,在国内外,在敌、我、友三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气焰;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的精神;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志;提高了人民军队的作战能力。

  1987年,原八路军第129师参谋长李达和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唐延杰联名撰写了《百团大战》一文,文中阐述了这次战役的伟大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我军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独立发动的规模最大、参战兵力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战果最为辉煌的一次进攻性战役。它对于坚持华北敌后根据地,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当时、现在和将来都不可抹杀的。

  第一,坚持了华北敌后根据池,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减轻了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的压力,遏止了当时国民党当局妥协投降的暗流,打击了东方慕尼黑阴谋,对国际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贡献。

  第二,以无可争辩的事实,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编造的‘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揭露了他们的反共阴谋,使全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是抗日救国的中流砥柱。

  第三,充分显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的强大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全国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提高了我党我军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赢得了世界舆论的同情和支持。”

  同时,该文也指出了百团大战应吸取的教训:“当时对华北战场敌强我弱的形势和敌我斗争的长期性认识不足。战役规模过大,参战兵力过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我华北部队和根据地的作战、补给能力所允许的限度。当年敌我作战技术力量对比悬殊,作战时本应避敌锐气,击其弱处。但我们在第二阶段的某些作战中,轻视敌军先进装备技术力量,不顾飞机大炮,死啃敌人据点,攻击时间过长,造成我军—些不应有的伤亡。”

  在军史界具有代表性的、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的第三章第五节“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中写到:“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我华北几十万军民齐心齐力、前赴后续,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1993年5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在纪念彭德怀诞辰九十五周年座谈会上,满怀深情地说:“抗日战争中的‘百团大战’,更显示了他的无畏胆略和出色的指挥艺术。”对百团大战又一次进行肯定。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