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长城抗战

关于长城

     蜿蜒如卧龙的长城

  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绵延万余里。长城西半部是土结构,东段都是砖石结构,以巨大石条为地基,上面用城砖砌成。去过八达岭的人都见到过,城墙建筑在高山峻岭最险要之处,宽处有10余米,高有七八米,要紧之处有箭楼、烽火台等。就是在现代战争中也不愧为良好的防御阵地。

  长城东段的关口,从东面算起,有山海关、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罗文峪古北口、独石口等。每个关口都是要塞,在长城抗战中都经历了残酷的血肉厮杀。每个关口死伤壮士都以数千人计。

  从秦始皇到明英宗修这长城的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落后的游牧民族。齐国修长城最初是为了和鲁国明确分野。亮兵台就是当初齐鲁会盟,展现军队英姿的地方。据专家考察,该台长八百米,分为两段。一段长500米,一段长300米。中间的低凹处为“将台”,也就是会盟时首领的所在地。以前社科院的郑振铎先生在考证研究齐长城时,所用的资料照片就是博山区内的凤凰山遗址,那时“亮兵台”遗址还没有发现。

  后来鲁为楚灭,齐更是大修其城,绵延千里,“宣王乘山岭筑长城,西起齐州,东至海,以备楚”(《齐纪》)。当齐桓公九合诸侯,成就五霸之首的伟业时,他怎么就没有考虑过“备楚”的事呢?最大的可能就是他想的是拓疆而不是守业。

  以后齐、楚,包括那尽出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赵,都被秦国铁骑冲走了,长城静静地留在了那里,像一道永不弥合的伤口。

  再以后,那位统寰宇,扫六合,书写了中华民族新的历史的始皇帝竟然也想到了筑长城(当然,在这之前,燕赵等国都筑了长城,目的也是为了拒胡)。引的太史公惶惶然的写到:“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宁藩篱,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当时就想,凭着秦国猛将如云,兵翼垂天,正是盛威赫赫,藐视天下的时代,蒙恬曾将十万之众,把胡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就算没有长城,胡人岂敢南下牧马么?这种单纯的防御性工事除了能明确一条疆域外,还有多大作用呢,真正威慑敌人的并不在于此。也许始皇帝那雄性的热血凉了,一往无前的心态变了。

  对于汉来说,我们记住的往往是一串击匈奴破胡虏的将军、节士的名字,李广、卫青、霍去病、班超以及那通西域的张骞和出使19年的苏武。这是一个角智角力的时代。大汉雄风和边塞奇景给了后来的热血文人无比巨大的想象空间,留下了许多彪炳千古的不朽佳作。究其实,这是我们的感情使然。汉对剽悍的胡人向来是阴阳手,一打一拉的政治伎俩玩了几百年,期间就出了一个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美人王昭君。这时的长城又恢复了它政区分野的作用。看看孝文帝的遗匈奴书吧:“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

  每次,只要单于反脸就入塞侵扰,杀人掠货,施行强盗的勾当,从来不把长城屏障和汉人皇帝的脸面当回事。每一个将军的去世或离任都是一段灾难的开始。长城,它没有挡住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也没有挡住纵横奔突的八旗雄师。如果真要是说作用的话,倒是帮了戚继光将军不少忙,使他带领“戚家军”抗击了那三分倭人七分奸民组成的倭寇许久。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0世纪30年代,长城防御的不再是落后民族,而是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帝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窥伺了关内很长的时间后,向内阁发了一份请求入侵关内的报告。在列举了许多的理由之后,特别著明一点,说中国自从宋朝以后,就丧失了“侠”的精神,没有了武士的魂魄。言下之意,中国人就是弱民。这真是莫大的侮辱,利益驱使下的强盗逻辑。它忘记了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侠的遗传基因,忘记了“弃身锋刃端,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千年前就“扬声沙漠垂”了。只不过是普受道德礼仪教化的国人还没有认为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3年初,日本攻占山海关、热河之后,又进一步向长城沿各军事要口发起进攻。又一次,长城眼睁睁看着侵略者的铁蹄漫过了自己古老的身躯。中国军队进行了抵抗。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是燕山山脉的长城各关口及附近的制高点,因此这次作战被称为“长城抗战”。因南京政府态度消极,守军难抵日军凶猛攻势,他们唯一可依赖的是千百年前古人留给他们的城墙,此役尽管以失败告终,但爱国官兵们长城抗战壮举是一个军队为民族、为个人争生存的信念的体现,是古老的长城精神再一次显现,也为此后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奠定了基础。

  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历史和他们的英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