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夜幕下的哈尔滨

作品相关

  陈玙和《夜幕下的哈尔滨》

  张存

  20年前,一部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的电视连续剧在全国热播,这部当时最长的国产电视连续剧不仅创下了收视率纪录,而且成为许多人关于国产电视连续剧的最初记忆。

  这部电视剧就是根据鞍山著名作家陈玙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

  在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陈玙创作了大量的话剧和小说,这其中,《夜幕下的哈尔滨》无疑是作者精心打造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934年日本侵略者把伪“满洲国”改为“满洲帝国”时的哈尔滨为背景,反映了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各阶层人民对日伪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殊死斗争。作品塑造了以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教师、地下党的领导者王一民、李汉超,共青团员罗世诚,爱国知识分子柳絮影、塞上萧等爱国人士以及爱国的工人、商贩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一幅富有乡土色彩的风俗画。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斗争的故事。

  陈玙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哈尔滨度过的。那时的哈尔滨正在日本帝国主义者的蹂躏下挣扎着,哈尔滨的人民是蘸着血和泪书写这段历史的。这血和泪也流进了陈玙那幼稚的心窝,给他的青少年时代蒙上了一层阴影,形成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他总想用戏剧或小说的形式写那一段血泪交加的历史。

  1950年,陈玙开始搜集这方面材料。他到过哈尔滨东北抗日烈士博物馆,读了一些抗日英雄的生平传略;也去过杨靖宇壮烈牺牲的蒙江密林,访问过当年跟随杨靖宇战斗过的抗联战士。但因受工作任务的制约,他只写了一部歌颂中朝抗日英雄的话剧《血肉相关》,就去忙别的事情了。

  又过了十年,到了1960年,陈玙得到一个机会,为已故的原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李维民整理回忆录。李维民从1930年入党那一天起,就在东北坚持地下斗争,转战于吉林、哈尔滨、沈阳以及汤原等地,有极其丰富的地下斗争经历。陈玙与李维民合作了三年时间,完成了他的长篇回忆录《地下烽火》。这三年,不但使他完全沉浸在庄严的革命斗争气氛中,而且不断地产生创作冲动,总想把那些生动感人的事迹和他从前搜集到的创作素材结合起来,写一部小说,实现他早年的愿望。

  但是还没等陈玙动笔,十年动乱开始了,他辛辛苦苦积累了多年的创作素材都被毁掉了。其中最令他痛心的就是李维民讲述地下斗争时的原始记录———厚厚的三大本,连同那些早年搜集的抗日英雄史实资料,都无影无踪了。但是,那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却在陈玙的脑子里生了根,如果不让他们开花、结果,他感到坐卧不宁,寝食不安,将引为终身憾事。

  陈玙的愿望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逐步实现了。十年浩劫过去,像在火灾过后遇到春风的野草一样,陈玙的这个心愿又开始生长起来,而且长势很旺,创作思想好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活跃,在突击写完讽刺喜剧《白卷先生》以后,他立即向领导说出了多年的愿望———创作以东北人民抗日斗争(主要是地下斗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他的创作计划立刻得到了有关领导的批准。

  1978年,陈玙在哈尔滨度过了整个的炎热夏天。他每天四处奔跑,查资料,找人谈话,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一直到金黄色的秋天来到的时候,他才满载着丰收的果实返回家中,开始进行艺术构思。

  夙愿即将实现,陈玙激动得夜不能寐,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人物和情节不断地涌现出来,真像足月的孕妇,不生不行了。但是就在这时,陈玙的一位知己给他吹来了一股凉风:“你写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题材。有些读者一听是写抗日斗争和地下工作的作品,就会皱眉头,他们已经看絮烦了;有人拿起来看一个头就放下了,因为情节都大同小异,似曾相识。你如果能在这老题材中写出新意来,你就写,否则莫如趁早放下。”

  陈玙怎能放下?他已经被自己要写的东西迷住了,必须写下去!但是这位知己提出的确实是个十分尖锐而重要的问题,陈玙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文贵新鲜,似曾相识的作品谁爱看?

  要使人爱看就必须新鲜。陈玙在写作《夜幕下的哈尔滨》整个过程中牢牢记住了这一条,除了尽力避开和剔除那些似曾相识的东西之外,还在下述三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要写出时代特征和旧时哈尔滨的社会风貌

  伪满时陈玙在哈尔滨念过四年书,以后又在那里工作和学习过,直至参加革命。他对哈尔滨不但熟悉而且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了唤起青年时代的记忆,为了补充生活,他在哈尔滨住了一个夏天,走遍了要写的大街小巷,找了许多老哈尔滨人谈旧时哈尔滨的风貌、人情,也查阅了许多资料。

  他更加感到,特殊的历史沿革形成了哈尔滨的独特风格,这是个与众不同的城市,只有把握住旧时哈尔滨的独特性,才能增加小说的新鲜感。

  二、努力塑造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无保留地歌颂知识分子中的英雄人物

  在“左”的思潮占主导地位的那些年代,文艺作品中出现的知识分子总是带有各种各样的弱点,通常都被列为被改造的对象,有的甚至被画成鼻梁上抹着白粉的小丑。这是不公正的,是违背历史真实的。只有按照历史的真实还知识分子以本来面目,才能逼真地再现生活。陈玙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了在日寇入侵后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表现。这里面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不难写,难就难在写老一代人上。在老一代人中他又选择了背着沉重包袱的老名士、老官员卢运启。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读遍了五经四书,在宦海中浮沉一生,生活上也异常考究。但是他在修身处世上,却继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堂堂君子的浩然正气。他在厅堂上写下了“立身惟清”四个大字为自己的座右铭;他把名垂青史的宋丞相文天祥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所以当日寇入侵,大敌当前的时候,他才能坚定地站在爱国主义大旗下,不受利诱,不惧威逼,牺牲身家性命,保住浩然正气。陈玙认为这样的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身上,更具有中华民族永世长存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在中年知识分子中,除了写王一民、李汉超那样的英雄人物之外,也写了作家塞上箫的动摇和软弱,党员柳絮影的苦闷和彷徨,名门闺秀卢淑娟的幻想和追求。而对日本青年学者玉旨一郎的描写,则是在研究了冒死为东北抗日联军运送军火的伊田助男等日本反战志士的材料,被深深感动之后,才奋笔写下的。

  在青年知识分子中,除写了烈士罗世诚、共青团员肖光义等,也写了卢运启的独生儿子卢秋影那样的特殊人物。这是一个被坏书、坏电影污染了灵魂的纨绔子弟,他的原型是陈玙在哈尔滨道里水道街(即兆麟街)第一中学(伪满时为第二国民高等学校)读书时的一个同学。这是旧时代青年的一种类型。那时的精神污染到处都是,不写出不足以表现旧社会恶浊的一面。

  陈玙觉得,塑造好这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当会有助于这部书新鲜感的增强。

  三、用人物命运的描写和性格的刻画,来统帅故事情节的发展

  写地下斗争的作品,往往惊险曲折的情节,湮没了人物,使人物失去个性,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甚至要服从情节的需要,把人物扭曲变形。这也正是使作品(指失败的)所以大同小异的症结所在。如果能够努力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紧紧抓住人物的命运,形成一股迫人的力量,掀动读者感情上的波涛,给人以艺术上的感染,思想上的启迪,读者就不会丢下书不看了。

  陈玙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一直牢牢记住“文学就是人学”这句名言,把写人物性格和命运放在第一位,使情节真正成为人物命运和性格形成的历史。写正面人物时如此,写反面人物时更应如此。所以在后一句上加一“更”字,是因为反面人物更容易被简单化,而简单化又常常是使人物服从情节变化需要的不良结果。

  1982年,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笔耕不辍,陈玙终于完成了他的心愿,这部小说长达71万字,陈玙几经思考,把这部小说命名为《夜幕下的哈尔滨》。同年5月,《夜幕下的哈尔滨》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小说问世后,一时间洛阳纸贵,读者蜂拥,两年内共3次印刷,计297600册。陈玙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蜚声国内。

  1983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获辽宁省政府文学创作一等奖。

  1984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被改编成电视剧,同年获得电视飞天一等奖。

  2002年,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再版。

  今年,中央电视台将重拍30集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中央电视台影视剧制作中心此次投拍《夜幕下的哈尔滨》,动议之初就做了把其拍成经典的打算。新《夜幕下的哈尔滨》不仅比原剧增加了一倍多的长度,而且从制片到演员,整个制作班底都可谓是目前电视界的最强阵容。

  《夜幕下的哈尔滨》热播

  王薇

  24年前,根据鞍山著名作家陈玙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全国热播,这部当时最长的国产电视连续剧曾创下了收视纪录。眼下,由赵宝刚执导,陆毅、李小冉、周杰等众多明星主演的新版“夜幕”正在央视热播,掀起又一轮收视高潮,而陈玙老人却在3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小说“夜幕”在钢都构思创作完成

  正在热播的新版“夜幕”改编自上世纪80年代非常走红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其同名广播剧也曾风靡一时,而被誉为红色经典的13集旧版“夜幕”更是创下了当时的收视纪录。小说的作者陈玙是哈尔滨人,但却与鞍山有着不解之缘——1954年,陈玙举家迁到钢都鞍山,直到2005年4月25日因病在鞍山逝世,陈玙在鞍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陈玙和他创作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对鞍山的文学艺术领域具有非常大的贡献。

  陈玙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哈尔滨度过的。年少的他亲眼目睹了哈尔滨人民进行抗日斗争的那段血泪斑斑的历史。陈玙在鞍前期一直进行话剧剧本创作工作。陈玙1978年起开始创作《夜幕下的哈尔滨》,4年时间里多次往来于鞍山、哈尔滨两座城市之间,他准确把握住旧时哈尔滨的特点,老街景、吃的食品、穿的衣服,道外区北市场……几乎就是历史的真实记录。1982年,长达71万字的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问世。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小说两年内共3次印刷,发行30多万册,并被改编成评书、广播剧,光连环画就有5个版本,陈玙的名字一时间家喻户晓。

  主人公“王一民”原型曾在鞍工作

  红色经典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是以真实的人物、故事改编创作的,哈一中老师、地下党员王一民的原型就是有着丰富地下斗争工作经历、曾任鞍山市市长李维民。1960年,陈玙得到了一个机会——为在哈尔滨做过多年地下工作的鞍山市市长李维民同志整理回忆录《地下烽火》,《夜幕下的哈尔滨》故事素材基本脱胎于革命回忆录《地下烽火》,“王一民”是李维民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的化名。

   为了搜集素材,陈玙到过哈尔滨东北抗日烈士博物馆,读一些抗日英雄的生平传略;也去过杨靖宇壮烈牺牲的蒙江密林……在研究了冒死为抗联运送军火的日本反战志士伊田助男的史料后,陈玙创造了日本青年学者玉旨一郎的独特文学形象。他写的卢运启的独生子卢秋影,一个被当时的社会环境污染了灵魂的纨绔子弟,他的原型是陈玙在一中读书时的一个同学,这是旧时代颓废青年的一种类型。共青团员罗世诚,爱国知识分子柳絮影、塞上萧和爱国的工人、商贩以及汉奸特务等人物均有参照的真实生活原型。

  13集旧版“夜幕”大腕儿云集

  1983年,初次涉足电视剧的青岛电视台导演任豪和铁道兵文工团团长焦乃积联手根据陈玙的同名小说改编出剧本,任豪与后来以饰演李宗仁和陈独秀而闻名的邵宏来联合执导了旧版13集电视剧“夜幕”。

  当时为南京话剧团演员的林达信扮演王一民、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演员沈晓谦饰演萧光义、《西游记》中的“唐僧”迟重瑞由“夜幕”初涉荧屏,扮演塞上肖。玉旨一郎的扮演者陈剑飞当时是黑龙江电视台的播音员。片头主题歌的演唱者是张振富和耿莲凤,片尾曲演唱者是杨洪基,这样的演职员阵容在当年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大腕儿云集。

  说起旧版“夜幕”,观众还是会对“说书人”王刚津津乐道。原著最初由评书艺术家刘兰芳接手,她觉得不太适合自己的表演风格。后来辽宁电台将“夜幕”介绍给王刚,王刚讲得朗朗上口,有滋有味,深得听众青睐,1982年广播的原版有108家电台播出,据不完全统计,听众超过3亿。王刚也通过电视剧“夜幕”火了。

  1984年底,当时央视制作中心主任阮若琳看完旧版“夜幕”前4集的样片说:“今年不搞新年晚会了,就播《夜幕下的哈尔滨》!”1985年的第一天,13集旧版“夜幕”同广大观众见面。中央台在预告该剧时,播音员的原话是:“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电视剧。”作为红色经典电视连续剧的旧版“夜幕”,不经创造了当时收视率纪录,而且成为许多人关于国产电视连续剧的最初记忆。

  病中陈玙还惦记何时重拍新“夜幕”

  眼下,由赵宝刚执导,陆毅、李小冉、周杰等众多明星主演的新版30集电视剧“夜幕”正在央视黄金时段热播。作为经典翻拍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故事题材就很吸引观众,再加上有陆毅、李小冉、隋俊波、许还幻、周杰的加盟,该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就一路高升。

  和旧版相比,“小说里有的它都有,但是现在表现出来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小说……没有老版的任何痕迹,什么都不一样,表现形式、风格、叙事角度等。”导演赵宝刚表示,“我们这版把原来的13集扩充成了30集,在剧中添加了很多现代元素,比如服装造型,重新设计了西服洋装,给大家很新鲜的感觉。观众在剧中不仅能看到今天哈尔滨中央大街的风貌,还可以看到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比比皆是的欧陆建筑。新版无论从故事情节还是制作取景都要好于旧版。”

  对此,陈玙的好友、创作了《沸腾的群山》的鞍山著名作家李云德回忆,陈玙是一个爱说爱笑、幽默直爽的人,平时2人之间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关于旧版13集“夜幕”,因为当时拍摄条件、电视剧长度等众多因素所限,情节相对简单,无法完全表现出陈玙创作“夜幕”的思想,陈玙生前对此一直很遗憾。2005年,病中的陈玙还念念不忘,对李云德说:“现在咱国家的电视剧拍摄水平提高了,什么时候才能重拍‘夜幕’,真希望能看到啊。”

  新版“夜幕”迟到3年成遗憾

  自从新版“夜幕”开播以来,尽管身体不是很好,80岁的李云德还是坚持每天都要看该剧。期间,看到电视剧片头小说的作者是陈玙,很多鞍山的观众、读者给李云德打来电话,向他打听陈玙当年创作“夜幕”的幕后故事。李云德对新版的电视剧比较满意,他表示,新版电视剧还是比较成功的,自己是怀有很大的期待看这部电视剧的,情节很吸引人,没让自己失望。他说:“尽管新版电视剧中的人物情节有很大变动,加入了爱情矛盾冲突,但小说的框架并没有改变,能够反映出陈玙创作小说的精髓。很遗憾这部电视剧‘迟到’3年,陈玙没能亲眼看到它。”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