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抗日战争书籍

蜀龙出川

五十二.

  1.

  为了让那些援助的伪军认为他们眼前的敌人并没有得手,赵铁生命令他的人朝天依旧按照一支小规模游击队打包围战的枪声密度来放枪。

  很快,一支大约三百多人的皇协军散乱地以中速行军的姿态跑过来了。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们在距离军火库五百步左右的一个山坳拐角处停下了。看样子,他们是在打算先立稳足然后再攻击。真是一股狡猾的敌人。

  赵铁生最近学习颇用功,再野战和游击战方面取得了不少经验。而再围点打援方面,他更是积累的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将打援的法子概括成为了几点,让他的得力干将记住并再战争中检验和发扬。他尤其是将自己的江南新四军那里学来的几个著名的战例讲解给的人马听。比如:

  在鄂豫皖苏区和红军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又着手筹划第三次"围剿"。至1931年11月,已在鄂豫皖苏区周围集结了15个师。但是,由于"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国民党营垒内部再度出现分裂局面,因而"围剿"行动迟迟未能开始。红军决定采取攻势作战川打破敌之"围剿"计划。

  至1932年2月上旬,鄂豫皖区红军在黄安、商潢战役胜利后,敌军仍继续处于守势。这时皖西之敌4个师2个旅共12个团,从六安城至霍山城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一线防御,企图阻止红军向东发展。具体部署是:霍丘,韩摆渡,马家庵,青山店各驻有1个团。另3个师(只1个旅)分驻合肥、潜山、蚌埠。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依据敌军上述布阵,认为敌军防区辽阔,兵力分散,淠河一线后方空隙很大,决定东出皖西,求歼苏家埠地区之敌。

  3月21日,方面军3个师由两河口渡过淠河。22日,红73师和霍山独立进围青山店之敌;红10师击溃由苏家埠出援青山店之敌2个团后,进围苏家埠;红11师向韩摆渡、马家庵进逼,守军惧歼逃入六安城,红军直逼城郊。23日,红11和红10师重创六安出援之敌2个团,残敌分别逃入苏家埠和韩摆渡。至此,红军将敌6个团分别包围苏家埠、韩摆渡和青山店,夺得了战役有利地位。

  苏家埠位于淠河东岸,是国民党军的一个重要据点,构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其北、东、西三面环绕一道三米多高的寨墙,墙外有一条深2米、底宽3米的寨壕。敌军在韩摆渡、青山店也构有坚固工事。方面军总指挥部鉴于苏家埠等地寨高壕深,工事坚固,而红军又缺乏攻坚器材,强攻不易奏效,决定采取持久围困,消灭守敌;吸引六、霍之敌出援,在运动中加以歼灭。据此部署以第10师主力围困苏家埠之敌;第73师和霍山独立团围困青山店和打击霍山出援之敌;第11师1个团和六安独立团围困韩摆渡之敌;第11师主力配置在六安西南之平头岗、樊通桥一线,占领有利地形,准备打击六安援兵;第10师1个团为总预备队。同时令六、霍两县赤卫军、游击队广泛游击,迷惑敌人。

  红军担负围困任务的部队,在当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援下,仅用一周时间,即完成了环绕敌人据点的交通壕、盖沟、掩体等工事的构筑任务,困守之敌已成瓮中之鳖,而红军战士则在工事内练兵上课,养精蓄锐。在苏家埠、韩摆渡和青山店前线,每日上万支前民工,歌声阵阵,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图景。

  3月31日,六、霍两地的国民党军同时出援,企图南北夹击,解救被围部队。六安驻军4个团倾巢出援。当第1梯队2个团进至苏家埠以北桂家老坟地区时,遭到红10师1个团和红11师主力东西夹击,当即被歼1个团,另1个团逃入韩摆渡;其第2梯队仓皇退回六安。由霍山出援之知2个团进至十里铺时,被红73师击溃,逃回霍山。青山店乘机突围的1个团,大部被歼于途中,一部窜入苏家埠。

  这时,方面军总部鉴于被围据点只剩下苏家埠和韩摆渡,决定以一部兵力紧缩包围,并大力展开政治攻势,瓦解敌军;以地方武装监视六、霍两城。同时判断六、霍两敌,遭此痛击,已无力再援;敌如再援,最大可能来自合肥方向。据此决定以主力在戚家桥、樊通桥以东陡拨档两岸地区准备战场,待机歼敌。

  苏家埠、韩摆渡守军被围困月余,粮食极缺。红军乘机大力展开政治攻势,并欢迎白军士兵来讨取食物。对来者热情招待,愿回者让其返回。守军一名团副哀叹:"外绝援军,内乏粮秣……共军则白来大肉,隔壕举碗相呼,军心沮丧"。皖西之敌,力竭智穷,频频向蒋介石告急。

  4月下旬,将介石委派皖西"剿共"总指挥厉式鼎拼凑4个师1个旅共15个团约2万人,由合肥大举西援。方面军总指挥认为援敌数量虽多,但建制杂乱,道远师疲,士气低落;红军兵力虽少,但有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大力支援,加之地形有利,预有准备,以逸待劳,士气旺盛,有着击破敌人援兵的可能。遂决定以第73师在樊通桥地区构筑工事,担任正面阻击,第10、第11师主力分置于第73师两翼向机迂回包抄,第73师1个营协同六安独立团进至陡拔河以东,诱敌西进。

  5月1日,红军诱敌分队同敌先头部队接触,边打边撤。2日拂晓,敌先头1个旅尾红军西进,渡过陡拔河,进至红73师阵前,其后续部队尚在河东。红军乘敌半渡之际,猛烈反击。敌先头部队仓皇后撤,其后续部队仍向前赶进,前退后拥,队形大乱,先头旅大部被歼。敌后续部队慌忙抢占老牛口、婆山岭高地,企图稳住阵脚。这时红11师主力已由六安城南之七里井、五里塘、大头岗向敌左侧后迂回;红10师主力也由戚家桥,庙岗头向敌左侧后包抄。红73师渡过陡拔河,向敌纵深猛插,一举摧毁了敌军总指挥部,活捉了厉式鼎。红11、红10师主力也一举攻下婆山岭、老牛口,将敌退路截断。敌军10多个团全被包围于陡拔河两岸,人马自相践踏,乱作一团。红军主力在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和参战群众的配合下,多路向敌冲击,至17时,全歼敌军2万援兵。在红军打援期间,苏家埠,韩摆渡守军数次突围,均未得逞。5月8日,全部缴械投降,战役胜利结束。苏家埠战役历时48天,共歼敌3万余人,其中俘总指挥厉式鼎和5个旅长,12个团长及营以下官兵1.8万余人,缴获  长短枪1.6万余支,机枪250挺,各种炮44门,电台5部,击落飞机1架,占领了河以东广大地区。此战是鄂豫皖区红军的空前大捷。苏家埠大捷连同黄安、商潢、潢光攻势作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计划。这些胜利让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区革命运动发展过到最高峰。

  2.

  当然,就眼前而言,赵铁生要打的这个援敌的规模是远小于上面的那个战例。但是,赵铁生认为原理是相当的。而且,眼前的敌人已经到他的眼皮子地下。他该如何行动恩呢?

  就兵力来说,赵铁生的人马有六百多,而对手只有三百多。但是,赵铁生的六百多人是在敌人数万人的更大的包围之中。于是,只能采取速战速决的法子来使自己摆脱打持久战后陷入困境的命运。他的三个支队突然之间停止了一切的响动。再军火库一带鸦雀无声。而赵铁生的人也在敌人援军能够看得见他面前就近隐蔽起来了。

  六百人网络三面,虚留一面。而来援助的皇协军在进入军火库附近后,枪炮声却戛然而止了。他们满怀狐疑,派出几个尖兵进入军火库打探。尖兵进来后,里面是什么也没有,日本鬼子的衣服军帽武器都是完好的,就是没有人。就连哨兵也没有一个。他们奇怪了。四处吆喝:太君,威名给你们送给养来了,你们出来吧。

  但是,没有任何人回答。就在这个时候,一只鸟直冲蓝天。伪军的营长一下了明白了,自己是被包围了,而那些小日本早就被人吃掉了。刚才的枪声已经是疑兵计了,自己显然是中计了。可以攻克这样实力的日军的武装绝对不是小股的游击队,而是大队的人马,中计的三百多人的命运堪忧啊。营长一声令下,就要跑。他们的训练其实蛮过关的,后队变前队的动作也相当到位。

  但是,晚了。一声枪响,一个身穿便衣的男人从军火库里走出来。他冲前面的那个营长一拱手:兄弟赵铁生,久闻营长大名,现在亲率雄兵五千与营长耍耍,你可有意?

  赵铁生说五千,自然是虚张声势。而他尽可能不打就消灭这三百人是最好的。那个营长早就听说过赵铁生的大名了。他也是西南地区的人,老家是贵州安顺的。贵州人说话和四川人是差不多的。赵铁生的一口川音使得这个营长有醍醐灌顶。

  但是,他不相信这个人真的有五千人。就笑了笑。说到:孟德有一百万吗?

  赵铁生知道遇见兵油子了,是个角色。就说:实在没有,三千也是多你十倍的。要不要试试?说完,赵铁生一招手。他身后的小山梁上,一队队人马此起彼伏,在山岗上掀起了人浪。真是刀枪鲜明,炮口铮亮。一门门大炮都瞄准了那三百多人,还有五十多挺机枪,其中马克沁机枪都有十五门。营长吓呆了。他知道,对方一声令下,自己和自己的三百多人就成马蜂窝了。可能是对方看在自己也是中国人的份上,再给自己留了一个后路的。

  他立刻举手投降了。而跟在这个营长身后有一个小个子,他见势不妙,拔腿就想开溜。和他一道想开溜的有一个建制班的人数。他们跑步的动作相当生硬,显得是很和周遭的环境不符。是东洋倭寇。赵铁生知道,日本人和中国人最大的区别在两条腿上,日本人的上半身长而腿就相对较短。于是,他们跑步的姿态就很难看了。在看了这些人的跑姿后,他断定这些人是日本人。

  眼前的这些有十一人,全部都沿着弯弯曲曲的山梁下的小道,利用不时高耸的石土作掩护,交替着试图逃脱。但是,赵铁生和他的三个弟兄举枪了。他们在子弹穿过飞速的螺旋桨的击发瞬间,将十一个日本人几乎是同时击毙。十一个日本人的尸体沿着一条直线,静静地躺下了。

  那个营长这个时候才高兴起来,说,我么早就不想干这个黄狗子了,实在是没有法子,没有谁来拯救我们啊。我们现在就跟你走,你到哪里,我们就跟你去哪里。

  经过筛选,这个营被保留了一百十三人加入赵铁生的队伍,而别的人就发放路费让他们在这个山中打游击,加入到地方武装中去去了。

  3.

  带着自己的三千多人马,赵铁生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路向河南的南阳而去。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陕西省接壤,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为三面环山、南部开口的马蹄形盆地,素称南阳盆地。

  南阳的河流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 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  从历史上,南阳的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日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而在抗战期间,在南阳涌现出的英雄也是很多的。赵铁生认识和熟悉的新四军的彭雪枫将军就是南阳人。而在国军中,还有一位名将,也是南阳人,他就是池峰城中将。

  1938年初,李宗仁第五战区在台儿庄与日军精锐部队坂垣师团集结准备大战,其目的是阻止日军向华北进军,造成日军矶谷师团孤军深入。台儿庄战役时池峰城任孙连仲第二集团军31师师长,在战役中担任台儿庄的守城和车站防卫工作,经浴血奋战,取得了守城大捷。

   1941年2月,日寇占领南阳城,此时任三十军军长的池峰城部队退驻邓县急滩及城南一带休整,未几,又东调去。1943年,池峰城部队再次驻防邓县,这次驻军时间较长,池峰城等及其下属军官在邓县“治买”田园者极多。所谓“治买”,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由于百姓杂派、官活、赋税、差役等沉重负担,很多农民甘愿奉送土地给军官、团队长等,为其佃户,这样可不出杂派、不做官活、不交赋税,且可抵免壮丁,故在当时出现了许多庄园。池峰城的军事庄园在邓县文渠乡得子桥西,现邓州市农科所所在地。庄园大门上挂匾名“水也村”,水也即“池”字,这里被刁河和得子河环抱,也正好形成“池”字。池峰城在庄园创办了三十军军官子弟学校,并允许附近百姓子女免费上学。庄园内还办有酿酒厂、“三戟烟厂”和“乾丰烟厂”,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

  在1942的7月。赵铁生来着他的人来到了南阳,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和正在南阳坚持游击战的池将军并肩战斗,一起打击万恶的日本鬼子的。这一天,赵铁生带着几个弟兄进入到池将军的防区。他们要面见这个同样传奇的抗日名将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