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曾宪梓传

  不到一会儿,于了一整天活、累得精疲力绝的母亲放工回来,正好碰上大男孩的家人怒气冲冲地投诉,自然是关于细狗如何不讲理。如何打伤她儿子云云。

  母亲一听,不听话的的儿子又打架,而且人家大人已经拦路投诉上来了,马上心头火起,她顺手抄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劈头盖脑地对准儿子打过来。

  曾宪梓的母亲蓝优妹,在管教自己的儿子方面,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非常特别的地方: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她从不袒护自己的儿子。只要是儿子与人家发生了争执,不管自己的儿子对不对,她首先会教训自己的儿子。

  虽然她心里也明白,这样做对儿子不公平。天底下哪有不爱惜自己儿子的母亲,更何况与儿子相依为命的蓝优妹,但是她实在是找不到一种比这样处理更好的办法。

  今天的曾宪梓每每说到这段时光,总是不无感慨他说:“这是我妈妈特别聪明的地方,她既不会袒护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怪责人家替自己的孩子辩护。这样我们家孤儿寡母的日子才比较容易过,妈妈也因此在村人中的威信很高,人们都认为她很会做人。”

  但当时在母亲竹棍敲打下的小宪梓,可不是这样想的。他一边闪避着妈妈的竹棍,一边愤怒地告诉妈妈:“妈妈,不是我不对,是他先打我的!”

  但母亲仍旧用力地敲打儿子,并生气他说:“就是你不对。”

  在那样的情况下,小宪梓当然不明白个中原因,更不服气。他见母亲打得越来越厉害,便来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他猛地转身拔腿就跑,虽然在当时小宪梓不过七、八岁的年龄,但他人不大,心眼儿倒不少。

  他一边跑一边考虑,往哪里跑呢?天色越来越暗了,晚上怎么办?这时候客家的山区,十分原始,不仅山林长得茂盛,甚至山里面也有很多野兽出没。小宪梓急中生智,他跑着跑着,偷偷转了一个弯,抄另外一条路回家了。

  小宪梓偷偷溜回家,在堂屋的神堂后面,找了一个大箩筐,汉流泱背地跳进去,确定万无一失之后,再用一个盖子将自己盖起来。

  母亲不知道聪明的儿子,已经偷偷溜回家了。她见打跑儿子,心里既害怕又着急,便和村里的好心人一起到处寻找。从傍晚七点钟一直找到深夜十二点,仍不见儿子的踪影。

  母亲越想越害怕,越找越着急,她不知道在这黑乎乎、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儿子会躲到哪里去,她流着眼泪伤心地想,果找不到儿子她也活不下去了……躲在箩筐里的小宪梓,听见母亲带着哭音的呼唤。但他不敢就这样跑出来,如果太容易让母亲找到,不仅前功尽弃,而且很难再逃脱一顿恶打。于是他狠狠心决定让母亲多着急一会儿,以求改变这种挨打的现状。

  到了夜深的时候,妈妈他们一行人开始往家里走,躲在箩筐里的小宪梓听见有人在责备妈妈:“你不要打他嘛。你不分对错拿那么大的竹棍打他,那是要命的。你也不怕把孩子吓坏了。现在这么晚了,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小宪梓听见妈妈回家的脚步声和哭泣的声音越来越近,就慢慢走出来愉偷溜回到房间里去。母亲见小宪梓回来了,放下心头大石。她流着眼泪说:孩子,你要知道妈妈和大家都在为你担忧,我都给你吓死了。”

  小宪梓连忙抱着妈妈说道“妈妈我以后不会这样做了。我不会再跟人家打架,不会再惹妈妈伤心了。”

  “希望妈妈也不要再打我了。”

  从此之后,母亲真的没有再打小宪梓。她很害怕,她再一打小宪梓,小宪梓真的会跑掉。

  而那一夜,小宪梓自己也辛苦。当他一身泥一身汗地把自己闷在箩筐里长达五个小时之久的时候,吓得大气都不敢出,蹲缩在箩筐里又黑又怕,那种滋味儿他也不敢再去尝试了。

  客家人原是中原仕宦之家、书香门第的后裔,崇文尚武便是客家人传统精神之一。在客家有句俗谚:“书爱读,打爱练,老婆不讨随方便”。其中的“书爱读,打爱练”就是指的崇文尚武。

  千百年来的谋生经验,使客家人深深懂得了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南宋以后,客家人逐渐定居于“百粤之地,蛮荒之域”的梅州,人口的稠密、土地的贫瘠,迫使客家人出外谋生。而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激烈的竞争,要与他人争一长短、要谋求真正的出头之日,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所以在客家有“卖田卖屋也要供子弟读书”之说。

  在客家儿歌中,有“赡蛛罗,咯咯咯,晤读书,无老婆,”以及“赌博钱,取眼前;生意钱,没几年;读书钱,万万年,,等等,都是教育客家子弟要知书识礼,懂得拥有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

  就像所有视读书为头等大事、望子成龙的客家人一样,蓝优妹看见日渐长大又充满野性的儿子,既高兴又忧心忡忡,没有钱怎么供儿子读书呢,不读书儿子怎么能有出息呢?而没有知识、没有出息的儿子是会遭人指责、被人看轻的。

  她想起丈夫临终嘱咐,再穷再苦也要让儿子读书儿子是曾家的希望,是自己生存奋斗的唯一目的,决不能让儿子一辈子像自己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给人家当佃农、打长工。

  善良的母亲咬紧牙关,开始加重自己的劳动量,她没日没夜地干挑活,一点一滴地节省口粮,直至有一天,她挑着一担装有米和菜的担子,拉扯着两个虎头虎脑的儿子,硬着头皮走进珊全——全村唯一的珊全小学,为她的儿子求得一个上学读书的机会。

  蓝优妹拉着儿子给学校的先生磕了几个响头,满怀希望他说:“先生,收下我的儿子吧。我没有文化,我的孩子不能没有文化呀。

  他们什么都会做,可以给您烧火做饭,我每隔几天就给您送米送菜,求您收下他们吧。”

  珊全村的珊全小学,是由三几间破旧的土屋改造而成。仅仅只有三个教室,分为一、二年级一间;三、四年级一间;五、六年级一间,也算小学,也算私塾。

  教书先生是一位戴着老花眼镜、留着很长胡子的老人家,名字叫做梁简如。这位梁先生实际上不是珊全村的人,据说是逃难时流落到梅县的客家人。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