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人传记 > 艺海无涯——袁世海回忆录
当年,我曾听肖先生介绍过,老本“借风”,诸葛亮在“小拉子”(曲牌名)中上场,只唱四句,东风就巳“借”来。后来我在上海与周信芳先生演此戏(周先生饰前鲁肃,后关羽,由刘韵芳饰诸葛亮),他的演法是一句不唱,直接拜斗,“一祭天灵,二祭地灵,三祭百灵,东风速降!”于是东风自起。这两种演法都过于简单。肖先生教马先生演这出戏时,见马先生嗓音甜润柔和,便重新编写了大段唱词借用《雍凉关》的唱腔,丰富了“祭风”时的唱工技巧。通过诸葛亮的演唱将剧情中人物之间的关系、“风”的重要,一一向观众剖析清楚。而且,唱腔新颖俏丽,一唱即“中”。受到观众欢迎。此后,马先生自己不断加工、改进,使唱段日臻完美,成为他的代表唱段,传流至今。
在青岛,第二次上演《借东风》前,我坐在楼上化装室准备勾脸,马先生的鼓师乔玉泉——乔三爷进门来对我说:“世海,‘回书’的下场是怎么回事呀?上次,我没‘傍’严哪!”
这位乔三爷鼓技娴熟,有着几十年丰富的经验,自马先生挑班以来,一直由他担任鼓师。他在扶风社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马先生也对他很为尊重。我不过是一位出科不久的青年演员,尽管是饰演《借东风》的曹操,也没有资格在演出前去找他对戏的,所以,第一次演出《借东风》,“回书”一场,曹操下场动作和他打的鼓点配合得不很协调,“撞”了,使得这段表演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第二次演出,我原准备再“撞”一下。象他这样有经验的鼓师,或许会“逮”住我。若是他还未改动,过几天找个适当的机会,请与我同场的蒋干扮演者富禄师兄跟他说一下。没想到乔三先生却主动地来问我,我赶紧站起来说:“让您费心了,‘回书’的下场,我在‘大大大大衣大大仓’的锣声后面甩袖,再左手抓袖,右手绕袖,随着转身背手、摇头、叹气走下场去。”我没好意思直接说让他给加“扎、扎、仓”,只是将我的动作说明了。
“成啦:那就再给你加个‘扎、扎、仓’吧!”乔三爷一说就“中”。
“你再来一遍试试!”他念鼓点,我做动作,很合适。
“就这么着吧!爷们,跟你说句卖老资格的话,从当年郝爷演这个曹操,就是我打鼓,他可从来没这‘下’。我瞧你在台上处处学郝爷,这个下场怎么给改啦?”
“对,郝老师甩袖后,便径直下场了。我们在科班里学的是,甩袖后转身双背手,轻摇两下肩膀,跺脚走下。我想,用后背表示曹操的心情很合适,但摇肩似有得意之感,我就改为摇头,将这两种表演揉在一起了。您看,行吗?”
“行,不错!”
“三大爷,刚才您说戏,我看了,觉得‘扎扎仓’后边有些‘干’!”站在门口看了我们一会儿的马先生的琴师李慕良走进门来,对我们说。
慕慕原是湖南人。马先生到他家乡演出,见他爱好京剧,就将他收为徒弟,带回北京学艺。慕良戏学了一些,可惜嗓子倒了仓,始终没缓过来。他很喜欢拉胡琴,不断地听马先生与琴师杨宝忠说腔,他便将杨拉胡琴的手法学了很多。有时宝忠大哥不在,他就学着给马先生调嗓子。慕良本就攻学“马派”,对马派唱腔很有研究,久而久之,琴技也有所提高,待杨宝忠与马先生分手,慕良便肩负起琴师的重任。他和乔三先生熟人熟事,说起话来是很随便的。
“干脆,我也跟着凑凑吧。”他用眼睛征得乔三先生的同意,又接着说:“我想,倒不如我在三哥(指我)摇头、叹气的时候加个小垫头’免得他这个动作‘淹’在‘长镜’里,您说行不行?”
“好!试试!”乔三先生听了很高兴地点头答应了。
慕良在“扎、扎、仓”的后面加了个621——
“好极了,索性等你的‘垫头’完了,我再起‘长镇’吧!”乔三先生说着示意让我再来一遍。
这一遍,我的自我感觉良好,乔三爷、慕良也很满意。
乔三先生主动找我说戏,这在当时旧班社是件极不容易的事情。“回书”下场,前次配合不严,马马虎虎也过得去。他傍马先生。并没挣我的钱,他从十几年前马、郝合作演《借东风》起,就是这么打的鼓点,现在完全有理由概不负责地原样打。不合适,只能我去改。但他没有这样做,说明老先生对于艺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我受感动了。脱口将心中的另一个想法向乔三先生说了。
“乔先生,曹操原来‘回书’一场穿开氅、相巾,‘长锤’打上用单键子‘大、大、大、大……’挺合适,后来,郝老师改成穿蟒,戴相貂,再用单锭子打上,显得文雅有余,气势不够,您看能不能改成‘丝鞭’上场?”
“行!行行!爷们,是个有心胸的!没错,准保傍得严!”
果然,这场“回书”与前次大不相同。我在“丝鞭”中上场,曹操统领八十三万人马,乘胜前进,不可一世的威风神态更得以衬托出来。站定后,微微两晃肩头,示其洋洋自得,再迈开挺健的步伐走到台口,观众大加赞赏。下场时的效果更强烈。蒋干盗回书信,曹操观之盛怒,斩了水军头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曹操善疑、多诈,立时醒悟自己已中周郎“借刀杀人”之计,对蒋干盗回书信极为不满,斥他是“书呆子”、“一盆面浆”、“做事荒唐”、“你就是他二人要命的阎王”(解放后,改词为“这件事坏在你,要仔细思量”)。曹操很清楚,信,是蒋干盗来的;人,是自己杀的。心里有着难言的懊悔之情,这就要依靠唱后的动作来表达了。
我随着“大大大大衣大大仓”的鼓点,向蒋干一甩袖后,第一声鼓板“扎”,左手抓袖;第二声鼓板“扎”,右手绕袖。赶至大锣一击“仓”时,转身双手背好,胡琴起——气氛低沉的伴奏,我轻轻摇头叹气。起“长锤”的鼓点了,我再迈步走下场去。这样表演,鼓,打得严。胡琴,垫得好,我的表演,在鼓和胡琴严密恰当的衬托下,动作节奏比较鲜明,准确,符合曹操的心理状态和剧情的需要,因此,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此动作,几十年来沿用至今,始终保持良好效果。如果说,这是我的一段比较成功的表演,那么,这其中凝聚了多少人的智慧呀!京剧,这种综合性的艺术,靠个人单枪匹马,是绝然不行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