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袁隆平传

六一

  海是水族的世界,可是,袁隆平却凭着自己高超的潜泳技巧,总想追赶游鱼,追不上,只好悻然浮出水面,自嘲地抹一把脸上的海水,换成自由泳。他的弟子们紧随其后,只见无数的“浪里白条”在劈波击水,游到离海滩几十米的海面。袁隆平游泳速度之快,时间之长,令许多年轻人惊叹,年轻人争相与他比赛,总是纷纷败下阵来。

  傍晚,到大海里自由自在地畅游是很惬意的,这是大自然对劳动者的恩赐。

  他很瘦,但身体很健康,精神状态尤其好。

  在海滩休息时,他对弟子们说:

  “我发现一个大秘密,这世界存在太多免费的东西,例如阳光,空气中的氧,海面上的波浪,海滩的清风。”

  他每天早晨都到海滩跑跑步,为的是多吸收一些免费的氧气,享受一下免费的阳光。他觉得这世界上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到处皆是。那一片片小草争着向他奉献绿意,小鸟们为他歌唱,草虫为他奏乐……这世界存在如此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的好东西,是多么惬意啊!

  《湘声报》记者李也陶、谢代炳在《走近袁隆平》一文中,记录了2001年袁隆平在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的“平常的一天”——

  这一天早上,育种中心约40名专家、科研人员、博

  士、学员同在一个食堂里吃早餐,每人一碗很普通的面条。

  早餐后,袁院士与几位老专家、助手罗孝和、周坤炉等

  围坐在一个水泥桌前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情况。

  约8:20,袁院士上楼换了一双长统套鞋和一件短衫,下

  楼推了一辆单车,准备骑单车下田。

  记者说:“骑单车要注意安全啊。”

  “没问题。”

  “不买一台摩托下田?”

  袁院士对骑摩托下田很感兴趣,笑着说:

  “呵,是的,买一台摩托下田好些呵。”

  “路不平,袁老师骑车要注意,今年——”

  “今年71岁了,我是1930年出生的,你看我老了吗?”

  “袁老师心态不老。”

  袁院士停下来,很认真地说:“听雷洁琼讲,‘百岁笑嘻嘻,九十也不稀,八十多来兮,七十小弟弟,’我是小弟弟。”

  “‘多来兮’是什么意思?”

  袁院士说:“‘很多’的意思吧,活到80岁的人很多呢!”

  说着,袁院士推着单车紧跑几步,跨上单车上了公路。

  这是一条简易的公路,大约3米来宽,偶有摩托车驶过,便会扬起一团灰尘。行约500米,袁院士将单车停在路边,下田。

  这一片稻田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育种基地,约60 亩,稻田被齐腰高的围墙围住。田埂和水沟边也稀稀落落地摆着一溜单车,研究人员都是一律骑单车下田。

  袁院士越过一条水沟,走到他的助手朱运昌的试验田前细数着谷穗上的粒数,脸上露出了笑容。数谷穗的时候,袁院士不戴眼镜,坐在田埂上,左手小心地护着谷穗,右手一粒一粒地拔着。数完后同朱老师交谈,用一个二指宽的小计算机反复计算。然后开怀大笑说,理论上这个品种的杂交早稻达到了999公斤,按80%,折算,接近800公斤,栽培技术如果跟上去,前景会很好。朱老师又报了几个数字,袁院士不语,搜索着记忆说:“不对,你拿记录来看。”朱老师已经63岁,戴着眼镜,微胖。他跑到田的另一头,拿来记录,一看,

  “哦,还是袁老师记忆准确。”袁院士又蹲在田间笑眯眯地望着这片将要成熟的稻子,说:

  “要告诉家里立即准备在湖南试种。”朱老师回答说已经布置了。朱老师告诉记者:这里所有的问题,袁先生都在田头解决,不再开任何会议,这已是几十年的惯例。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里的资深研究人员都称袁隆平院士为“袁先生”,青年人称袁院士为“袁老师”。

  袁院士走进另一丘田,这里的杂交稻课题组负责人是一位博士,姓曹。曹博士很年轻,晒得很黑,戴一顶草帽,背一个书包,包内是一摞笔记本和书。袁院士点燃烟,很认真地回答曹博士的提问。

  试验区的高处有一丘田,稻子还未扬花,这是研究栽培技术的。袁院士翻译了美国的一份技术资料,又写了自己的意见,交给一位“老把式”执行。这位“老把式”60年代曾是袁院士的学生,在县农业局退休后,又重在袁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新的栽培技术的试验。此处种植技术与传统方法不同,田很干了才浇水,袁院士蹲下来抓起一把土捏紧,仔细地观察土壤的水分。

  跨过一条水沟,袁院士高兴地指着一个在田间工作的青年,对记者说:

  “他曾是一个最小的书记——村团支部书记。小书记也是书记啊,实验田干得好啊。”指导了这位青年后,袁院士和记者一前一后地走在尺来宽的田埂上,他说:

  “现在的青年生活好多了,1000多元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三部单车。过去我要三年才能买一部单车。我1974年才买了一辆五羊牌单车,凤凰牌单车要180元,太贵。一年后才攒钱买了一块手表,再过了一年才又买了一台缝纫机。”

  这时,一位负责人飞快地跑过来递过一个手机,高喊:“袁先生,国外有人要找你。”大约是日本的一个组织要给袁院士授奖,袁院士站在田埂上接过手机,说4月份你们再来吧,现在水稻正抽穗,我没有时间呀!

  远处有记者正在摄影,隔很远拍摄,一点也没有干扰袁院士的工作。下田时,袁院士曾说: “我是搞研究的,不能当演员啊。”

  每到一块田,袁院士都要看水稻的长势,与负责人谈这块田的水稻父本、母本的栽培情况等等。

  11:40左右,袁隆平院士走上田埂,一边抽烟,一边检查抽水的情况。之后踩着单车回到住地。此时,试验田内的同志陆续回来,都是一律地穿长统套鞋,戴草帽,骑单车往回赶。这时候三亚的太阳已经把公路晒成一片白色,阳光晒得皮肤发热。

  12:10,厨房内的一位大嫂将一条收拾好的小鱼、一碗豆腐、一碟花生米和一碗米饭送到袁院士房内,袁院士自己把这些半成品下锅做好后,开始吃中饭。他不吃肥肉,很喜吹吃花生米。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