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南湖有个小岛,岛上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相传古代有个书生很喜欢这幽静的环境,便在这里居住下来攻读诗书,准备考取功名。他的妻子每天提了一只小瓦罐到小岛上给书生送饭,从家中到岛上要走一段路,还要走过一座长长的桥。春夏季节,送来的饭菜还温热适口;可是,每到冬季,天寒风凉,饭送到岛上便凉了。书生的妻子想了许多办法,效果都不好。有一天,这位贤良的妻子炖了一只肥母鸡,将母鸡汤盛到瓦罐以后,她突然感到头晕,便糊里糊涂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发现鸡汤还是热腾腾的。她看到鸡汤上漂着的鸡油花,顿时明白了:原来这鸡油能保温呀!后来,她便试着将生鱼片、生肉片和米线放在滚烫的鸡汤中,不一会儿便烫熟了,而且鲜嫩可口。从此,这位聪颖的妻子就带了飘着油花的热汤和米线,走过长桥,送到小岛上。“过桥米线”便因此而得名。
袁隆平听着少数民族兄弟讲述的“过桥米线”的故事,连声赞叹:“这真是一段充满人间情爱的传说啊!”
说话间,傣家老农端来一大碗鸡汤,汤面上浮着一层油花,接着送来生肉片、火腿片、鱼片、豌豆尖、菠菜、玉兰片,最后是一小碗米线。在傣家兄弟指导下,将各种肉片依次放入汤中,用筷子轻轻一搅动,那些肉片顿时改变了颜色,它们被烫熟了。然后再放入各种佐料和米线,一碗香喷喷的过桥米线就这样做好了。
这一天是元旦,师生三人吃过傣族同胞招待的过桥米线以后,自动放假一个晚上。袁隆平与尹华奇端坐棋盘前,捉对厮杀。在两军对弈中,袁隆平最善于用“卒”,因为他总把自己比做一个小卒。小卒与车、马、炮不同,它步步为营,又步步艰险。在所有的棋子中,惟有小卒从不退却,在车、马、炮的围追堵截下,它总是冒着生命的危险,或横步,或直行,设法冲破重重包围和隐蔽的陷阱,在虎视眈眈下,一往无前。
在对弈中,他善于用“卒”,他认为小卒是个群体,它们力小但并不孤单。因为在所有棋子中,它拥有最多的伙伴,五卒为伍,前仆后继,携手共进,众志成城。
袁隆平就这样在对弈中,领悟兵法的奥秘,感悟超越逆境的艰辛,品尝战斗的快乐,享受胜利的喜悦。
他们师生在对弈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当时针指向午夜12时以后,他们收拾好棋盘,各自脱下外衣,回到那摇摇晃晃的竹床上安歇了。
滇南的夜晚原本是静悄悄的,在朦朦胧胧之中,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接着,便是房倒屋塌的声响……四周一片惊叫,一片声嘶力竭的呼喊!
滇南大地震发生了!
袁隆平呼喊着两位弟子,一同冲出房间。
尹华奇冲出房间以后,呼叫着说:
“种子还在里面!”转身就要向室内冲。
李必湖也惊叫着:“我们赶快抢种子!”
袁隆平一个箭步冲向尹华奇,将他按倒在地,又挨近李必湖,吼叫一声:
“你们都给我站住,种子压不坏,保住性命要紧!”
袁隆平的话音刚落,又是一阵轰隆的巨响。余震发生了,袁隆平他们居住的平房彻底坍塌了。
一栋又一栋房屋,接连着轰隆隆倒下。大地在颤抖,漫漫烟尘在升腾,遍地是碎石,遍地是瓦砾,遍地是废墟。一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又降临了。
1970年1月2日的凌晨,距元江县150公里的峨山县,发生了7.2级的强烈地震,受到波及的元江县,震级也在5级以上。
大地依旧在抖动,余震频繁发生。冬季里少见的狂风暴雨也不期而至,浇得师生三人像一只只落汤鸡。他们只穿一件短裤,抱在一起,索索发抖,颤成一团。这时,远远瞧见一束手电筒的光芒,原来是农技站的党支部书记老周同志冒雨探望他们来了。老周见到他们,第一句话便说:
“我们这里是危险区,你们应该早些撤离!”
袁隆平摇摇头说:“稻谷刚刚发芽,我们怎么能够撤离!”
天亮以后,老周派人从废墟里帮他们扒出了衣服、被褥和正在催芽的浸种小布袋,并帮助他们在水泥球场上用塑料布搭起了一个避雨的窝棚。
震后,他们满可以打道回府,或转移育种基地,但袁隆平却带着他的弟子们住进防震窝棚里,继续他们云南站的杂交稻加代繁育试验。
在防震棚里,他们临时筹办了必需的生活用品。筷子是用新鲜的竹子削成的,两只锅是现购置的,床是门板拼的,上面放着军用被褥。简陋、狭小的空间,被两个弟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温馨如春。
滇南的春天来得很早,立春过后,空气中有一种凉丝丝、湿润润的香甜和芬芳。小鸟吱吱地叫着,它们全然没有对大地震的恐惧,因为林子中有许多虫儿供他们享用。
山坡上绽开着大片大片的紫云英,庄稼地里黄色的油菜花也开,了,紫色和黄色是滇南春天的大色块。三角形的防震棚如同淹没在花海中的风帆,尽管他们缺衣少食,但在袁隆平看来,只要能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再苦再累也算不了什么。用他的话来说:“苦中自有乐么!”
大地震后的滇南,傣族、苗族、哈尼族,家家户户在政府的资助下“贺新房”。
“贺新房”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帮助盖新房。一个“贺”字,给震区增添了诸多喜庆色彩。人们抬着大梁和立柱,喊着劳动的号子,或是立柱,或是上梁。梁枕上贴着用大红纸写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招财进宝”一些吉祥字句。震后的滇南,到处是生气勃勃的景象。
在滇南大地,春日到来谁先知?是春江暖水里的鸭,还是呢喃的燕子?都不是。
是我们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他打着赤脚,躬身在实验田里,正在插秧。
在袁隆平的生命里,有育种的春天,有繁忙的夏天,有收获的秋天,几乎没有冬天。因为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袁隆平的冬天都是在滇南和海南度过的。他总是力求把春天延伸得长了再长,把冬天缩得短了又短。
在滇南,当时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抗震救灾”的口号。一阵又一阵的阶级斗争的狂风吹来,使得他的心情总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是,他的两位弟子与他一起共同抵御“狂风”的袭击。
“狂风”过后,他依旧平静地观察着他的杂交水稻。他对水稻杂交组合材料有一分敬畏之心,当他出现在杂交水稻面前时,总会感悟到呈现在面前的无限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高贵与壮美。
他自由自在地穿梭在绿色的原野里,随时可以闻到稻谷的芳香,耳听天籁那永存的乐曲,灵感便会油然而生。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