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经济情况越来越不好,十五岁的他开始顶起了成年人的劳动。天天拾粪、砍柴、编箩头、背炭。春天播种、挖野菜;
秋天抢收高粱、玉米过后,又整天在地里刨高粱茬。两只手磨起血泡,瘦小的身子骨,更加瘦弱。他非常羡慕私塾的学生,更向往哥哥的沱阳学校“洋学堂”。他每次到东冶镇,经过沱阳学校门口,心窝里那把无形的刀子都在绞动。他恨这世道,为什么别人家有钱读书,他却被拒之校外。他恼父母偏爱哥哥,为什么只认定哥哥“有出息”,不想他会“出息”!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争口气。
路又在哪里呢?他想快快长大,奔太原去,当兵、进大工厂做工。听人说,滹沱河对岸河边村阎锡山,如今成了山西的都督,回家来跟着许多护兵、马弁,他是从日本“洋学”回来的;又听本村那个在军官学校学习的人说:要想考取军官学校,得是“洋学堂”毕业的。失学的徐象谦,想到这些心凉了。在他的面前是黑茫茫一片,没有路,看不到希望。
年迈的父亲和母亲,也都为儿子的前程忧心。老秀才原先最理想的,儿子读书上进,写笔好字,出手文章好,即使如今废除了科举制度,中不了“秀才”、“举人”之类的功名,有了学问也可以教书去。母亲的愿望,儿子读书不成,去学个木匠。她看见做木匠的,“一把斧头吃四乡”。只是担心这孩子身体不壮实,瘦刮刮的,学木匠要抡斧头、拉大锯,妈妈舍不得孩子吃大苦,又怕他不愿意。
一天晚上,母亲烧好香,打完坐,试探地向儿子说:
“送你学门手艺好不好?”
象谦问:“学什么?”
母亲说:“东冶镇上有个木匠,跟他学徒倒不错。”
象谦从没想过这条路,他只想读书,向母亲说:“我想去东冶镇上学。”
母亲轻轻叹口气。她虽然不识几个字,却知道读书是人生成才之路。可是,如今家境不济,老的老,小的小,女的多,男的少,没人种地,没人经商,供一个学生读书都难了,哪能供得起两个学生!她说不出安慰儿子的话,只是默默不语。老秀才徐懋淮走进屋来,他听见象谦又提出上学的要求,说道:“进不进学堂,都能念书,你在家多用功写写作文、背背唐诗,不是和进学校一样吗?”
象谦不同意父亲的话,知道这番话是自我解脱,也不和老人争辩,说了一句:“我还是想去东冶镇上学!”
父亲说:“等来年再说吧。”
一年365天,这一天天熬着,对老人说来是很快的,可是对还是孩子的象谦来说,真是难熬啊!他每天早起去拾粪,吃罢早饭干什么就不知道了。父亲留下的那些旧书,翻来翻去,书皮都碎了。他不愿意每天白白度过,从河边割回来一捆小树条,先是把坏了的筐头修补一番,后来索性自己动手,编织新筐头。编织头一个不怎么好看,又重新编织第二个、第三个。父亲对儿子此举不以为然,淡淡一笑,他认为读书人不该干这些;母亲却惊喜得很,拿起象谦编的条条筐,左看右看,笑着说:“和买的一样!”姐姐妹妹看见象谦编成的筐,这个夸他手巧,那个说可以拿到东冶镇上卖呢。哥哥受谦从学校回家,听说弟弟会编筐,看都不看一眼,他认为书香门第的孩子,学做这些粗人才做的活,是没出息。象谦不管哥哥怎么说,他每天还是去河边割小树条,编筐头。谁也记不清,他编了多少个,一个春天,院里大大小小的筐头,都换成了新的。
80年代,笔者在北京访问徐向前元帅的女儿徐志明(又名松枝),她所奶奶讲过父亲小时候失学在家编筐的故事。她说:“奶奶很看中那些筐筐,父亲离家以后,奶奶想他,经常一手摸着一个筐流泪。”
编筐、拾粪、挖野菜,不能为家庭增添多大财富,徐家越来越穷困。象谦的大姐、二姐先后出嫁,家中原有的一点积蓄,都作了陪嫁费,父母年老,奶奶多病,哥哥读书,妹妹年幼,十五岁的象谦,顶起了全家最繁重的劳务事,挑水、割草、到地里刨高粱茬谷茬,去窑上背炭。从春到冬,从早到晚,他没有得闲的时候。特别是去窖上背炭,来往20多里路,一路汗流浃背,脚底板磨出了血泡,他咬紧牙关,一次次去背炭。他在《历史的回顾》中写着:
“背炭要到窑上去,离家很远。背少了不上算,每次尽量多背,虽然很累,但我都挺住了。”
少年承受着超能力的劳动,是痛苦的;看不到人生的美好希望,精神上的折磨,往往比肉体的痛苦更难忍。徐象谦进不了学校,要读书没书读,像一个盲人在行路,不知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知这人生的路有多远,何年何月是尽头!他夜晚躺在炕上,常常是思虑难眠。也许是他成熟过早,或者是看的书多,人不满15岁,想问题却像成年人。他不甘心就这样下去,想着应该出去闯大事,远走高飞,不怕路远,不怕孤单。他在沱阳学校读书时,听人说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个大上海,他想去大上海;又听人说,很远很远的地方,有大海、有长江、有黄河,他想下海、游江河;又听人说,五台山上的和尚,披着袈裟,能游遍全中国,走到哪里吃到哪里……
夜晚想得很多、很远、很美好,天亮起来,一切都如梦一场。他照例要背上筐去拾粪,放下筐去挑水。大门不远便是滹沱河,河水汹涌,长流不息,可是河里漂着杂草,还经常漂着死狗死猫,村里人不吃河水。徐象谦从12岁就开始挑水,那口井离家二里多路,他每天要挑三担水。
一天,他在挑水的路上,碰见了本村一个在军官学校学习的人。那人穿身崭新的军服,打着发亮的皮绑腿,十分神气。村里的人都向他打招呼,他俨然像个军官,说话连五台人的音都改了。徐象谦看到那人,又起了当兵的念头。他虽然不懂兵怎么生活,兵又是做什么的,又常听老人说:“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但他想先当个兵再说。可是,到哪儿去当兵呀!不过是一场梦。
父母为儿女操心,不光是他的前途,还有婚姻。在徐象谦读书无门,走投无路的当儿,一天有个媒婆走进家,给他说亲来了。象谦从懂事后就讨厌媒婆。她们嘴巴流油油,把穷家说成富户,把丑女说成美人。象谦曾听媒婆给大姐说亲,当时把大姐夫家讲得不知多好,谁知大姐嫁过去,每次回来都向母亲哭哭啼啼。准是受了媒婆的骗。如今媒婆又来给徐象谦说媳妇,他也不知说的那家什么人,媒婆一走,他就冲着母亲说:
“我不要媒人说的媳妇,她的话不能信!”
“你不小了,”母亲说,“我看她提的人家不错,姓朱……”
“不听,不要!”象谦捂着耳朵。
母亲说:“这由不得你,成家立业,人人都一样,除非五台山的和尚没家……”
“不要!”象谦和母亲吵吵着。“我过两年去当兵!”
一句气话,把妈妈吓了一惊。她一生信佛,吃斋好善,最怕当兵。听人家说,兵是拿枪打仗的,打死人不偿命。她可不能让儿子去当兵。俗话说:饥不择食,穷不择妻,不管怎么样,先给儿子找个媳妇。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