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一一八

  三、毛泽东说:“粟裕同志巧酉电意见极为正确”。

  华东战局第二个转折的标志——沙土集战役。

  中共中央在小河会议作出“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后,立即调兵遣将,组织实施。

  7月23日,中共中央小河会议结束当天,中共中央军委电示刘邓、陈栗谭和华东局,指令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要求他们“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然后“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指令“陈粟谭率鲁中主力并在刘邓到大别山后,指挥陈唐担负整个内线作战任务”;“陈谢集团至豫西后受刘邓指挥作战”。(《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47—148页。)

  8月1日,陈士榘、唐亮率领的华野3个纵队与叶飞、陶勇率领的两个纵队在济宁附近会师,随即渡运河西进鲁西南,与刘邓大军靠拢。

  8月4日,中央军委连发3电,指令粟裕带炮兵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陈唐叶陶5个纵队,积极策应刘邓作战,并决定组成华野西兵团,“提议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中央军委指出:“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65页。)

  粟裕接到中央军委电报,联系全国战局领会军委战略意图,他认为,就战略全局来看,我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战略重心已由内线转到外线,主战场也由山东转移到中原,华东野战军今后的主要作战方向和指挥重心也将相应地转到外线,转到外线的几个纵队是华野的主力。为了更好地完成中央军委赋予的任务,并考虑到“人事关系与指挥便利”,粟裕向陈毅提出3点建议:(一)请陈毅一同西去,以加强领导;(二)为了进一步集中兵力,造成战役上的优势,增凋第六纵队到西线;(三)留在山东的第二、第七、第九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执行内线作战任务。陈毅同意粟裕的意见,8月5日将上述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

  中央军委于8月6日复电,“同意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去鲁西南,谭(震林)黎(玉)许(世友)组成东兵团”,“惟陈粟应速西去,愈快愈好”。同日另电又指出:“此次华东各部虽有几仗未打好,但完成了集中兵力、分散敌人之巨大任务。待陈粟率野直及六纵到郓(城)巨(野),我军实力更厚,领导更强,对于争取新胜利极为有利”。(《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175—177页。)

  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陈毅和粟裕立即组织华野指挥机关和部队展开外线出击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天,正在后方疗养的乔信明突然接到电报,要他立即到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谈工作。乔信明大吃一惊:“我不能打仗,还有什么工作可做呢?电报不会发错吧?”他把电报再仔细看一遍,的确是发给他的。

  乔信明是1930年入伍的老红军,曾经在国民党的牢狱里受过长达3年的折磨,抗日战争时期曾任苏中军区第二分区副司令员。3年牢狱的摧残和艰苦的战斗生活损伤了他原本健壮的身体,刚到中年就身患重病,下肢失去知觉,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到后方疗养。

  他接到电报,立即坐担架出发。走了一天一夜,到达华东野战军司令部驻地,已经是凌晨3点了。司令部的各个房间里人影绰绰,烛光闪闪,嘀嘀嗒嗒的发报声和嘀铃铃的电话声交织在一起,一派大战在即景象。

  乔信明的担架刚刚进到院子里,一个熟悉的声音就传了过来:“把担架抬到这里来!”接着,一只手伸过来和乔信明的手握在一起。

  “啊,是粟司令!”乔信明说。

  粟裕亲切地问:“路上辛苦了吧?”

  “粟司令,你还没休息?”

  “蒋介石不批准嘛!”粟裕诙谐地一笑。

  乔信明深受感动,说:“你要注意休息啊!我这个教训还不够吗?”

  “更重要的教训是贻误战机。”粟裕郑重地说。

  “这倒是的。”乔信明想,几年不打仗,说话也跟不上形势了。

  粟裕等乔信明在炕上坐定,说:“你大概也很想快点谈工作吧?我们抓紧时间,你不感到疲劳吗?”

  “不疲劳,又没走一步路,倒是你太累了。”

  “我嘛,抢着时间就是胜利。”粟裕回头对乔信明的警卫员说:“谈完工作,你们首长要立即回去,你们快去准备担架。”

  粟裕对乔信明说,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执行外线出击任务,要准备打大仗、恶仗。留下后方机关大约5万人,要成立一个总留守处,把分散在各地的后方机关迅速集中起来,整顿组织,整顿思想,减少前方指战员的后顾之忧。过一段时间还要办妇女大学,组织留在后方的女同志学习,为她们进入大城市工作作准备。这个任务交给乔信明负责。

  乔信明说:“粟司令,我一不能走路,二没有文化,又病了这么多年,这样大的摊子,这样高的要求,恐怕我干不了。”

  粟裕充满信心地说:“你干得了的。你主持这项工作,前方各纵队的千部放心,他们都是你的老战友嘛!有他们的支持,是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你说的困难也是事实。你有自知之明是很好的。依靠广大干部群众,虚心向他们求教,一定能把工作搞好。”

  乔信明毅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华野后方总留守处的工作在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前方作战的同志万万没有想到,在紧张的战争环境里,他们的妻子儿女还能上学读书,进幼儿园,无不深深感到党组织的温暖和首长的关怀,把对组织的感激化作对敌作战的力量,斗志昂扬地投人新的战斗。

  后来,粟裕转移到中原地区以后,又给乔信明送来一辆马车。这辆马车,是后勤部门专为粟裕制作的。粟裕肩负战役指挥重任,经常为工作彻夜不眠,行军途中才能抓紧时间休息一下。这辆车是给他在行军途中使用的。粟裕坐上马车,想到下肢瘫痪的乔信明,立即派人把马车送到位于山东德州附近的华野总留守处。

  乔信明收到这辆马车,激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让警卫员把他抱上车去,抚摸铺着棉花的坐垫,又让他的夫人于玲找来地图,用火柴梗测量从河南到德州的距离,不禁热泪盈眶,自言自语地说:“粟司令在前线那么紧张,还想着我这个残疾人。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粟司令是千里送马车,礼重情更重啊!”

  8月初,蒋介石调集8个整编师(军)18个旅约14万人的兵力,企图分进合击正在鲁西南休整的刘邓大军主力,同时阴谋策划乘连日大雨破坏黄河大堤,水淹刘邓大军。刘伯承、邓小平得知这一情况,当即决定提前结束休整,于8月7日突然隐蔽南进,执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

  8月8日,陈毅、粟裕率领华野指挥机关和第六纵队、特种兵纵队向鲁西南进军。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从胶济路北的桓台、广饶地区出发,北渡黄河至山东惠民地区,再从禹城附近越过津浦线,到达阳谷、寿张地区,由此南渡黄河至鲁西南前线。这一路都是老解放区,是我军的后方,没有敌人阻拦,既可以大大减少行军中的兵力消耗,又可以隐蔽我军行动意图。

  8月16日,粟裕于行军途中收到中央军委来电,询问陈、粟对西线兵团今后行动的打算。这时陈毅已离开华野前指前往渤海军区处理后方工作。

  粟裕分析敌我态势,思考最佳行动方案。他知道,对于华野西兵团的行动,中央军委有过明确指示,要求华野各纵队从刘邓大军的相反方向钳制敌人,“陈唐不可轻出陇海以南”,“陈粟六纵全部必须从内线,即从你们(指刘邓大军)的反对方向钳制敌人,才是最有力的钳制”。但是,当前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以后,受到大批敌军前堵后追,处境紧迫。他认为,为了更有力地策应刘邓大军作战,华野西兵团作战区域必须扩展到陇海路以南。这样,不仅可以适应当前拖住敌人、策应刘邓的作战需要,而且可以为将来三军配合经略中原创造条件。8月18日,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报告中央军委和华东局。他在电报中说明,由于陈毅去渤海军区未回,此电是他个人的意见。

  粟裕在电报中说:“依近日情况判断,敌有大部随刘邓南去可能。果如是,则刘邓很吃力,我们应尽一切努力多拖住一些敌人。因此,西兵团目前应位鲁西南及陇海线上行动,必要时以一部挺人路南,破袭津浦,威胁徐州,才能有效拖住敌人,并寻机歼灭薄弱之敌。此计划如能有效实施,不仅可拖住一部敌人不能南去,且可迫使鲁中、胶济线抽一部分敌西来。如是,则又会减轻我鲁中及胶济线负担,并使敌人进犯胶东腹地及烟台之可能性更减少。”(《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318—319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