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七二

  但粟裕坚持后续部队宜尽快南下,至少叶飞部尽快南下。第一次反顽战役结束,他即建议华中局:“希谭(震林)部及张宜友(新四军第一师第五十二团团长)等能早南来”(《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85页。)。2月26日,他收到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发来的电报:谭震林、叶飞两部暂缓出动。即于28日起草报华中局电:建议叶部“仍如期南来”(《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92页。),以利苏浙地区的巩固和发展。

  3月2日,新四军军部复电,叶、谭两部暂不南下。粟裕又发电“坚主叶仍提早出动”。他在上报军部的电文中提出:“自职等南渡后,敌、伪均多方注意,长江沿线多设碉堡,职部留江北之弹药,数度偷渡未成。谭、叶固可随时出动,但长江阻隔,决非铁路、公路、河道可比。俟敌增加据点,恐长年累月亦难通过。故职等再三建议,请令叶部南来。到此后,可留宣长路北及溧武路以南之广大地区,分别集结整训。”3月4日,新四军军部将粟“坚主叶仍提早出动”的电文转呈中共中央。(《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95页。)

  3月11日,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叶部可即令其南渡,谭部仍留现地待机。粟、叶两部以加强苏、浙、皖交界根据地工作为主要任务。”(《新四军·文献(4)》,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第596页。)

  经周密准备,4月7日,叶飞、金明(第十旅兼淮海军分区政委)等率由一团、特二团和江高独立团组成的教导旅并地方干部200余人渡江南下。谭震林政委不能到职,粟裕提议留在苏中的钟期光南下协助主持政治工作。经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批准,钟期光到达苏浙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因政治部主任萧望东未到职,由钟期光行使主任职权。粟裕在孝丰东南吴家道与大家会合。老战友相见,十分欣喜。教导旅番号改为苏浙军区第四纵队。一团、特二团、江高独立团分别改称第十支队、第十一支队、第十二支队。

  第二次反顽战役结束不久,粟裕对当前形势作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顽方第二次进攻失败,士气更加沮丧,兵力更感不足,他们已经知道苏中新四军第四纵队南下,正在加强防御,构筑碉堡线,第三次进攻时间将会推迟。这对我巩固现地区是有利的。粟裕等苏浙军区领导决定抓住这一机会,结合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有关指示,大力进行新区根据地建设:5月在临安地区成立浙西区党委和行政公署,并先后建立了天(目山)南、天(目山)北地委、专署和杭嘉湖工委及8个县的抗日民主政权;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揭露日伪罪行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欺骗宣传与反共内战阴谋;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初步发动和组织群众;以主力一部为骨干,建立和发展地方武装。在军事方面,立即部署大部主力整训,总结实战经验,进一步提高战斗力。

  与此同时,粟裕加紧了向新区发展的筹划,力争尽早派部队开进新区。叶飞率部到达浙西前,他就建议新四军军部:拟叶飞同志到后,即令廖(政国)旅派一小团渡富春江,进至金(华)萧(山)地区,打开该地区局面,不仅对浙东有利,对分散顽方对天目山之主力亦有极大作用。新四军军部复电“同意”。4月中旬,粟裕决定再派一部进入杭嘉湖地区。新区从来没有到过新四军,进入新区的部队一定要给当地人民良好的影响。粟裕认为八支队是反“清乡”地区的翻身农民组织起来的,会做群众工作,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八支队。部队出发前,他还让第三纵队首长亲自转达他的指示:“部队去杭嘉湖,首先必须政治上打胜仗,部队一切行动都要服从这个大前提。”

  粟裕派八支队进军杭嘉湖地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考虑:杭嘉湖是粮源充足的地区,打开这一地区,至少可解决开进部队的粮食问题。浙西原本缺粮,1944年又灾荒严重,加上顽军封锁了皖南宁国粮道,缺粮问题更是雪上加霜,非常突出。老百姓早就家无存粮,吃南瓜叶和野菜了,有的甚至开始吃青苗。军队吃的粮食主要是从苏南解放区远道运来的,经过100多公里路程的背驮肩挑,一担米除去民工来回口粮,就所剩无几了。此时一般部队只有10天粮食,个别单位已经断炊,以野菜、竹笋充饥。浙西盛产毛竹,部队起初吃猪肉烧竹笋觉得鲜美异常,后来老是竹笋充饥,清肠刮胃,吃下去感到比不吃还要饿。

  面对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粟裕等军区领导绞尽脑汁。他们派三纵队陶勇率领第七、第九支队回苏南打击抢粮的日伪军,同时解决自身的粮食问题。为了节约粮食,部队改吃稀饭,减少餐数,停止操练活动,减少体力消耗。有的连队让战士卧铺休息,听指导员讲故事。粟裕等军区首长以身作则,与指战员同甘苦渡难关。一次,军区机关司务长好不容易在孝丰镇买回一头猪,煮好后叫大家吃猪肉,可是没有饭光吃肉也不行啊!粟裕知道后,叫警卫员把他和叶飞副司令带的10多斤面粉全部拿来,给军区机关的同志烧面糊糊吃。后来干脆叫副官把他的一匹马也杀了,给大家当粮食吃。那匹马是车桥战役的战利品,是陶勇送给他驮东西的。

  为了把有限的粮食合理分配和最有效地使用,军区组织了粮食领导小组,由叶飞副司令亲自主持分配。粟裕号召军区机关和各部队开展开荒生产运动,种粮种菜。他自己租借了贫农李茂才的一畦地,种上瓜菜,与夫人楚青带着儿子小戎在地里耕作,浇水、松地。粟裕的举动,鼓舞了部队和周围群众,一起种菜渡荒。

  粟裕深知,这些生产自救措施有的只能救燃眉之急,有的短时间难起作用。部队分散四出采购、筹集粮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不能轻视。不妥善解决严重缺粮问题,不但部队不能支持,人民也不能生活。经请示新四军军部,粟裕等苏浙军区领导决定把解决粮食困难问题和深入敌后工作结合起来,以战备姿态分兵就粮和开展对敌斗争。为防止顽军乘机进攻,粟裕对分兵深入敌后的地区、方向、距离一一细心考虑,既有利于筹粮,又有利于发展,还要便于及时集中,并本着这一原则调整部署:以一部担任孝丰、天目山正面防务,扼要完成半永久性工事构筑,使之在抗击顽军进攻时能坚持到部队集中;其余各部基本上以支队为单位分赴苏南太湖以西地区、皖南宣芜地区、浙西杭嘉湖地区,一面发动群众开展工作,一面休整训练;另以一部向杭州、余杭、富阳间游击。就在此时,多年一直孤悬在浙东敌后的浙东纵队(即第二纵队)第一次和苏浙军区主力部队打通了联系,开始摆脱长年处于日伪顽夹击下的艰苦局面。

  一天,粟裕在看五万分之一的军用地图时,发现皖浙交界处有大片空白,便将测绘参谋秦叔瑾找来,一起研究如何补测。秦叔瑾按粟裕指示组织6个人,用一个半月时间将空白处补测完毕。为了保证测绘工作进行,粟裕亲自写信要陶勇派部队掩护。地图整理拼接好马上印发部队,正好赶上天目山第

  三次反顽作战使用。在这个地区指挥作战的七支队支队长谭知耕、九支队支队长俞炳辉兴奋地说:“粟司令想得周到,有远见。”

  五、驾驭变化,能动示形,诱敌深入。顾祝同、李觉终于上当了。

  苏浙军区部队分兵不久,情况骤变。国民党军对苏浙军区部队第三次大举进攻迫在眉睫。

  1945年5月5日至21日,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蒋介石5月14日在大会作政治报告说:“党内许多同志夸大中共力量……我们必须消灭之”。在5月18日的大会上蒋介石又强调:“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只有消灭中共,才能完成我们的任务”。就在这次大会闭幕后两天,即5月23日,蒋介石便命令上官云相指挥第三战区10个师的兵力,向苏浙军区进犯。顾祝同还派人会见大汉奸周佛海,表示希望南京与重庆配合共同剿共。顽、伪达成了夹击苏浙军区部队的默契。

  粟裕对形势的变化早有估计,并预有措施。28日,从各个方向都传来了顽军出动的消息。粟裕当机立断,于29日晚集中一、三、四纵队的3个主力支队,决定乘顽立足未稳予以打击,打破顽方之进攻部署,便于我集中分散之兵力。粟裕迅速组成了由叶飞、王必成、陶勇、廖政国等参加的前线指挥部,叶飞任前敌指挥。同时发表《告浙西同胞书》,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勾结日、伪向新四军进攻之阴谋,号召军民紧急动员起来,为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顽军的第三次大举进攻而斗争。

  第三次反顽战役由此揭开序幕。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