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粟裕传

四四

  ※第七章 黄桥决战

  一、领导部队树立打大歼灭战思想。东进攻取黄桥。

  1940年7月8日,陈毅、粟裕率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渡江抵达苏北。7月12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陈毅任指挥兼政委,粟裕任副指挥兼参谋长。粟裕时年33岁。

  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有2000多万人口,在抗日战争中具有特定的重要战略地位。这里盛产粮、棉、盐等战略物资,既是控制日寇沿长江进出的重要翼侧,又是连接新四军与八路军的纽带。苏北的抗日局面打开以后,向南可以和共产党领导的江南抗日部队相呼应,扼制长江下游,直接威胁南京的日本侵略军总部和汪精卫伪政府;向北、向西发展,可以与山东、淮南、淮北抗日根据地相连接,直通华北、中原。因此,苏北是侵华日军、国民党顽固派、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三种力量的必争之地。

  1939年底和1940年初,中共中央作出了大力发展和巩固华中的战略部署,1940年4月5日中共中央明确指出“整个苏北、皖东、淮北为我必争之地。凡扬子江以北,淮南路以东,淮河以北,开封以东,陇海路以南,大海以西,统须在一年以内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二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43页。)。命令八路军主力两万多人由冀鲁豫分路南下,会同新四军第四、五、六支队以及由江南指挥部领导的已到达苏北的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共同完成发展华中的任务。

  当时的苏北除日本侵略军外,广大敌后地区大都为国民党所统治。蒋介石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素以反共专家著称。他从不抗日,却不断制造磨擦,摧残抗日力量。他指挥的苏北地区国民党军总兵力有16万人,其中韩系8万人,号称10万人,嫡系主力是第八十九军和独立第六旅。其他是驻在泰州及其附近地区的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李长江部,驻在曲塘一带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他们深受韩德勤排挤和歧视,政治态度和韩德勤有差异,属中间势力。

  李明扬是老同盟会员,有一定的民族意识。贵州籍苗族人陈泰运属宋子文系统,有一定的抗日意识,前些时候遭韩德勤软禁,得到了共产党的帮助才脱险。因此,苏北抗战的主要障碍是韩德勤。新四军北渡长江,必然为韩德勤所不容。新四军与韩德勤的斗争,中心是夺取抗日战争领导权问题。新四军要坚持和发展苏北抗日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必须从韩德勤手中把苏北抗战的领导权夺过来。早在1940年5月8日陈毅就向中共中央提出:“解决苏北问题,应先向省韩下手。”(《粟裕战争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第213页。)

  粟裕对苏北的各种派系武装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力量最大的是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长江北岸及运河沿线各县城及大镇、要点;其次是韩德勤部,控制了东台、兴化、阜宁及广大乡村;再其次是李明扬部,控制了泰州和如皋以南地区;先行渡江在苏北活动的新四军挺进纵队力量很小,仅开辟了吴家桥小片地区,只算得上第四位或者第三位。粟裕分析李、陈等地方实力派与韩德勤之间的矛盾,认为他们间的矛盾虽有其自身的利害关系,但也包含有坚持抗战与破坏抗战的成份。在苏北国民党顽固派与新四军之间,李、陈等地方实力派处于重要的地位。如果他们能保持中立,新四军就便于同韩德勤作最后的较量。粟裕完全支持陈毅提出的“联李、击敌、反韩”的斗争策略。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在扬州、泰州间的塘头进行了整编,所属部队整编为三个纵队9个团。一纵叶飞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一、四、五团;二纵王必成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委,下辖二、六、九团;三纵陶勇任司令员,刘先胜任政委,下辖三、七、八团,全部共7删余人。紧接着陈、粟召开会议,讨论新四军以何处为中心建设根据地问题。对这个问题会前有三种议论:一是扼守扬(州)泰(州)地区,二是北进兴化,三是进取黄桥。

  粟裕力主东进黄桥。在会上,粟裕发言充分阐述进取黄桥的理由:第一,黄桥处于靖江、如皋、泰州、泰兴4县之间,以黄桥为中心建立根据地,便于向(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发展。只有控制通、如、海、启才可以与我江南部队相呼应,控制长江通道,威胁日寇和切断韩顽与江南冷欣的联系。第二,已为北渡新四军控制的吴家桥、郭村一带,原为李明扬和李长江的势力范围,地区比较狭小,如果向外发展,势将与二李发生矛盾,影响全力对韩,与我统战方针违背。水城兴化是韩德勤盘踞中心,周围全是水网,对我进出不利,且地域偏西,对日寇威胁不大。第三,占据黄桥一带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一贯勾结日、伪,积极反共,敲诈勒索,久失人心,而且战斗力较弱,易于歼灭。第四,黄桥地区有我党的工作和影响,群众基础好。我军东进抗日,必能获得地方党的配合和广大人民的热烈拥护。

  粟裕的意见得到了与会绝大多数同志赞同。陈毅当即决定:部队休整一个星期,尔后向东挺进。苏北指挥部随即发布了政治动员令,提出“团结、抗战、反顽”口号,要求全体指战员做好打运动战、歼灭战的充分准备,严格执行纪律,宣传党的政策,开展群众工作。

  进军黄桥,必经二李防区。陈毅和粟裕研究决定同“二李”谈判,明确告诉李明扬、李长江,新四军东进以后,把每个月能收税5万元的吴家桥地区让给“二李”。以此为条件,请他们协助新四军东进。

  有的同志对此不很理解,认为让出吴家桥一带是“太大方了”;有的担心“二李”出尔反尔,不让新四军经过其防区。粟裕耐心地向大家解释,做工作。粟裕说:我们这么做有利于集中共力,不用分兵去把守吴家桥。而“二李”得了吴家桥,增加了收入,扩大了地盘,还把我们送到抗日前线去,离他们更远一些,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多次淡判,双方达成口头协定:“二李”掩护新四军东进;新四军东进后,即将江都县(即扬州)境内的仙女庙(现江都市)以东的宜陵、吴家桥地区的15平方公里防地让给“二李”,但“二李”不得摧残新四军党政干部和群众;将来如果韩德勤与新四军作战,“二李”须严守中立;今后抗敌一致行动。

  “二李”的工作做通了,但粟裕深知,前面还有曲塘的税警总团陈泰运部、黄桥一带的保安第四旅何克谦部,韩德勤更是在北面窥视着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一举一动。部队在出发前抓紧休整,粟裕亲临前方做好东进的各项具体准备工作。

  眼前摆着两个对手:税警总团和保安第四旅。粟裕认为税警总团属争取势力,至少在同韩顽大战之前要尽可能地争取,打他主要是为了拉他。对极为反动的何克谦部,则必须狠狠地打击他,消灭他,而后新四军才能进驻黄桥。一旦与这两部交起火来,应区别对待,把握不同的“度”数。粟裕找各个纵队指挥员开会、谈话,让他们都了解和掌握这些原则和策略,同时积极作好对付韩德勤的作战准备。

  为了使部队适应即将到来的作战对象、作战规模的变化,粟裕多次深入部队进行教育动员。新四军挺进苏北,情况变化了,军事上必须来一次转变,即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作战方式的转变;在作战指导上也要树立打歼灭战的思想。粟裕特地在塘头附近彭家庄召开了苏北指挥部参谋工作会议,并亲自在会上作《战时参谋工作》的报告。他指出:“我们要依据环境,依据我们的技术、物质条件和有生力量,区别不同作战对象,确定我们的作战方针。对日寇,因为它装备技术比我们强,还是同它打游击战。其规模大小,因地制宜。”“在苏北,目前敌人的据点少,间隔、空隙大,可以采取游击兵团形式,打大一点的游击战。对于正在准备向我们进攻的顽固派军队,因为他们除了数量多,装备好之外,其他方面都不如我们,完全可以而且必须采取主力战、歼灭战、运动战的自卫作战方针,集中几万人进行会战,在会战中歼灭他。”(《粟裕军事文集》,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第43页。)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