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 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有的人的经历,能反映整整一个时代的风云。
一九二六年,党参与组织北伐战争,已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但对于是否独立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还在摸索争论之中。而当时华蓥山区的共产党员们在四川党组织的领导下,已开始意识到掌握枪杆子的重要性,于是就有了本书中所描写的由我党策动并参与的武装起义——以“军团冲突”的形式出现的川北民军起义。这次起义,成为我党直接组织武装斗争的最早尝试之一。
在这次起义的基础上,三十年代初,华蓥山区为迎接红四方面军入川,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第二次起义。它联合了各派进步力量,在华蓥山区建立了地下苏维埃,大量牵制了军阀杨森进攻红军的兵力,为川陕苏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抗战后期,为对付步步进逼四川的日寇,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王若飞同志曾布置了在华蓥山地区着手加强农民运动和统一战线工作,准备日寇一旦入侵四川,就地开展游击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整个华蓥山区又燃起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熊熊烈火,数千人参加的华蓥山游击纵队以英勇的战斗和重大的牺牲,沉重地打击了蒋家王朝最后的巢穴,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在主战场上的大进攻,迎来了最后的解放。
七十年过去了,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生龙活虎的人物,却逐渐被历史的烟云所掩隐,只有在当地民间的传说中,抹上了越来越浓的神秘色彩。幸好,我们有陈联诗同志留下的这部回忆录。在这里面,她以一个女性的细腻,详尽地叙述了这二十多年里华蓥山地区发生的三次武装起义的过程,叙述了她的亲人、她的战友、还有那些关心她帮助她支持她的人们的许多故事。今天的朋友们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到那个时代里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对革命的真实态度,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陈联诗带着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离开了她那温柔书香之家,走上了一条今天的一些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了这部书,人们会知道陈联诗的光彩之处,不光是那手好枪法,也不光是传说中的那种“女侠”的风貌。她既有中国传统的美德,又有一个特殊时代优秀女性的特征。在二十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她目睹了那么多的人在她的身边默默倒了下去,可是她还是走完了她的征程,也完成了她人生的追求。
陈联诗这个人物,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如今那个时代不可能再现,可是陈联诗和她的战友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贵品德,却通过这部书永远留给了我们。
列宁一九二〇年十月在关于青年团的任务的讲演里谈到,对青年们,以他们父母受剥削阶级压迫的痛苦经历和反抗剥削阶级的斗争历史来进行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基础。相信作者写了三十多年、今天终于和读者们见面的这部书,对于读者、特别是青年一代懂得过去,懂得先辈们艰苦斗争的历史,懂得社会主义新中国来之不易,是会有帮助的,是大有裨益的。
一九九五年五月二日
【韦君宜 序】
六十年代初,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朱叔和同志到四川出差,两次回来都对我说起四川省作协正在组织力量整理一部书稿。这部书稿是一位叫陈联诗的女同志留下来的自述回忆录,她从一个大家闺秀走上革命道路,亲身经历了四川华蓥山区我党领导的三次武装斗争,人称双枪老太婆;她的丈夫叫廖玉璧,是革命烈士,夫妇俩的经历都非常丰富,传奇性也很强。朱叔和同志再三提出要抓这部稿子。一九六二年夏秋,我到了成都,见到了书稿的整理者——陈联诗的女儿廖宁君和女婿林向北。我觉得书稿很有特色,决定由我社来抓,小说组组长王仰晨同志作责任编辑,书稿就由林向北执笔来写。我回到北京之后,见到了沙汀同志,和他也谈起过陈联诗同志的事迹,他是非常赞成的。以后王仰晨同志也多次到过成都,和廖宁君、林向北同志磋商书稿的有关事宜。
可是不久,“四清”运动开始了,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们接到好几封告状信,其中一封自称还是廖玉璧的同学,说廖玉璧上山是当的“土匪”,烈士是假的;还说华蓥山游击队根本不存在,后来江青也持这个观点。一时关于这部书稿和陈联诗同志的是是非非,闹得纷纷扬扬,事情就这么搁了下来。后来听说廖宁君同志因此忧愤成疾,不幸去世;沙汀同志在“文革”中也受到牵连。“文革”后期,沙汀同志来了北京,又和我谈起这件事情,茅盾先生也曾专门找我问过这部书稿,可是当时由于事情本身没弄清楚,不可能出版,只有等待机会。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文革”之后,四川的地方党组织推倒了一切不实之词,对陈联诗夫妇的革命斗争历史作了公正的评价,追认廖玉璧同志为烈士。最近又听说他们的外孙辈已将书稿整理成了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传记文学作品,并将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作为重点图书推出,我的心里非常高兴。陈联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她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条件,和工农大众一起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武装斗争,丈夫牺牲之后仍然孤儿寡母闹革命,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从不妥协低头,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希望广大的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读过之后,能够从中受到深深的人生启迪。
【功垂青史光照后人】
——《“双枪老太婆”-陈联诗自述》
黄友凡
我是一名长期在四川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的老同志,早在三十年代末就认识了陈联诗同志,并和她的孩子们一样尊称她为“诗伯”。多年来,我和她及她的全家一直保持着亲密的战斗友谊,也和许多熟悉她的老同志一样,一直关注着她留下来的五十多万字的口述回忆录。现在,这些极其珍贵的资料,终于由她的后代写成传记文学出版了,我手捧书稿,反复阅读,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下来。
一九二六年,我党正是幼年时期,对于武装斗争还处于摸索阶段,接受了马列主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廖玉壁毅然接受了党组织的派遣;带着妻子陈联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川北华蓥山下的岳池县。他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一揽当地的民团武装大权,和同志们一起抓住群众和中小地主痛恨反动军阀的心理,发动了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旗帜的“川北民军”起义,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我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极其险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了二十多年游击战争,这在四川和全国都是罕见的。他巧妙地利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制定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牵制了反动军阀“围剿”红军的大量兵力,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尖锐复杂的斗争将廖玉壁从一个出身于地主阶级的青年知识分子,锻炼成我党杰出的模范先锋人物和当地群众爱戴的领袖,同时也培养出一大批坚强的革命骨干,他们紧紧依靠与群众血肉联系的这个法宝,在敌人的血腥屠杀中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使华蓥山区这个毗邻重庆的战略要地,一直成为插在敌人心腹之地的一柄利剑。
我相信看完这本书的人们,也一定被陈联诗这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所征服。她在丈夫的引导下走上革命道路,总是抢着去完成那些既重要又危险的任务。她没有经历过战争,却一次又一次将生死置之度外,冒着枪林弹雨胜利归来。她没做过生意,但为了游击队的生存,她开服装店,当船老板,办运输行,每次也是大有所获。敌人几次将她逮捕入狱,她都没有屈服,还在狱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她深深地爱着她的丈夫和孩子,可为了革命却长期骨肉分离……尤为可贵的是当廖玉壁牺牲,游击队主力被打散、又与上级组织失去了联系的情况下,她忍着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重上华蓥山清理整顿队伍,发誓要将丈夫未完成的事业进行到底。“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陈联诗的经历,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伟大女性成长的足迹,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会使年轻一代了解我们党在特殊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的斗争形式,了解当时四川的社会环境和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了解一批伟大的、崇高的人,并为我们的党培养出这样的人而自豪。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