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青少年时代的赵超构

19、栏目叫《今日论语》

  这年夏天,赵超构还没有决定今后的去向,一度曾因友人介绍,到郑州《阵中日报》去工作过一段时期。原因是北战场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是李宗仁,台儿庄3月下旬的大捷,杀伤日军数千人,使得他声名显赫。不少文化人,包括政治部所属的两个抗敌演剧队和上海等沿海城市流亡来的文化人都到了北战场。但这位“桂系”首领虽然貌似开明,心里还是怕人民群众真正发动起来参加抗战的。《阵中日报》的情形也大致相似,所以有些人又回头向南边跑。赵超构也只逗留了一个月左右,又回到武汉。过了些日子,他终于随西行的人流,搭船前往重庆。

  这年7月,经张慧剑介绍,他去见了《新民报》社长陈铭德。《新民报》是前一年冬天由南京迁到重庆的,次年1月迅速复刊,是内迁报纸首先复刊的一家。报社虽已有了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等一些老报人参加工作,但还缺一个国际新闻版编辑。赵超构在南京《朝报》原是编国际版的,业务娴熟,夜生活也习惯,年纪又轻,一到报社就接上了手。他不但主编一个版面,还主动报效,像在南京《朝报》时那样,每天写几段只有二三百字的时事小言论。开始时偏重国际政治方面的题材,后来扩大取材范围,纵论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天下大势,抨击英法绥靖主义和法国维琪政府的投降主义之余,也挞伐明的暗的汉奸卖国贼和对敌妥协退让、对内制造磨擦的国民党当局。至于市井琐事,社会黑暗,国民党四大家族统治下各级政府腐败无能、残害人民的种种罪恶,都是罄竹难书的。他常常说:“批评的材料有的是,这个社会已是百孔千疮,我只要随手戳一枪就是一个窟窿!”

  他的这个杂文式的时评小专栏,栏目叫《今日论语》,署名一个“沙”字。

  别人好奇,总要盘问以沙字为笔名的用意。国民党方面的人说他是含沙射影之沙,意在攻讦政府;朋友间有人强作解人,说他是用了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变猿鹤,小人为沙虫”的典故,自居于小人沙虫地位。他自己解释:“沙子虽小,也能建设,看你怎么用了。”

  这位不足三十岁的青年评论家,不但目光如电,文笔犀利,而且文风具有一般报纸评论所缺乏的幽默感。《今日论语》出现在报上不久,就引起报社内外读者和同事的好评。陈铭德等人也看出了他意气纵横,笔扫千军的才情。罗承烈、张恨水这时都已四五十岁,他们也经常写评论——罗写社论,代表报社发言;张写一个名为《上下古今谈》的个人署名专栏,是借古讽今的方式发议论,见赵超构的小言论不同凡响,都觉得后生可畏,他那种感觉敏锐,勇于进取的精神,正是一些老大哥们所缺乏的。

  没有多久,赵超构升任主笔,仍兼国际版编辑。赵超构刚进报社时,在重庆曾家岩赁屋居住,这里是市中心区,机关林立,常常遭敌机空袭。1939年“重庆大轰炸”后,报社人员疏散下乡,他迁居山洞附近的 花丘湾。陈铭德让他卸去国际新闻编辑工作,专任主笔。这里离他父亲的住处较近,住的也是军委会机关员工自建的宿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