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罗荣桓传

五五

  在建设模范党军中,罗荣桓特别重视加强党组织的建设。他在一九四〇年十月十日和十月二十八日先后签发了《关于营连党组织的决定》和《建立模范党军的支部工作》两个文件,对加强营连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了一系列具体规定。

  桃峪会议之后,建设模范党军的活动,在第一一五师入鲁部队中普遍深入地开展起来。不久,在山东纵队中也开展了建设青年模范党军的活动。这对于加强山东八路军建设,提高部队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还根据集总的要求,将第一一五师部队(包括师直和原三四三旅加上苏鲁豫、鲁西、鲁南、冀鲁边等地的部分地方武装)统一编成了六个教导旅,共六万余人。

  ①教导第一旅由苏鲁豫支队编成,旅长彭明治、政委朱涤新,一九四一年初划归新四军建制;教导第二旅由独立支队第一团、鲁南支队和苏鲁支队编成,旅长曾国华、政委吴文玉(未到职,后为符竹庭);教导第三旅由原冀鲁边区的两个团和独立支队第二团等部编成,旅长杨勇,政委苏振华,一九四一年七月划归冀鲁豫军区建制;教导第四旅由在湖西地区的黄河支队编成,旅长邓克明,政委张国华,一九四二年十月划归冀鲁豫军区建制;教导第五旅由在郯城地区的东进支队编成,旅长梁兴初,政委张国华(后为罗华生),一九四〇年十二月调往新四军,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归还第一一五师建制;教导第六旅由冀鲁边区部队编成,旅长邢仁甫、政委周贯五。以后又在鲁西编了一个教导第七旅,旋划归冀鲁豫军区。当时属第一一五师领导的还有鲁南、鲁西、湖西、冀鲁边四个军区。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政委邝任农,鲁西军区由教三旅兼,湖西军区由教四旅兼,冀鲁边军区由教六旅兼

  在此之前,九月中旬,山东纵队已进行了整编,下辖五个旅、四个支队,还有鲁中、清河、胶东军区以及滨海军分区,共五万余人。在此期间,山东纵队有一些部队编入一一五师。一一五师也调拨了一批骨干(其中有红军干部)给山东纵队。中共中央书记处在一九四〇年一月二十八日,曾经给北方局、山东分局和第一一五师等发出指示,要求山东在一九四〇年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山东在一年内至少应将武装力量发展到十五万人枪。这一任务约完成了八十%。

  §北上沂蒙区

  桃峪会议结束后,为了便于实行山东军事上的统一指挥,罗荣桓决定按照山东分局的意见,将第一一五师师部转移到沂蒙区。但是他又考虑,鲁南地区既是通向华中的枢纽,又是沂蒙区的屏障,这个地区不能放弃。于是,他把教二旅一部摆在鲁南地区,坚持斗争,随后便与陈光在十一月八日转移到沂水县青驼寺以西的聂家庄。

  同山东分局靠拢后,罗荣桓对“抗敌自卫军”这个山东特有的有关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九三九年夏天,山东文化教育界的一部分进步人士,受沈鸿烈的排斥,来到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他们中间有老同盟会员、大学教授,也有参加过国民党的进步分子,有的早年就与共产党有过友好关系。他们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九三九年七月,在山东分局的支持下,他们发起成立了“国民抗敌协会”(简称抗协),主要负责人有李澄之、梁竹航、彭畏三、杨希文、路雨亭、耿光波等。作为一个群众组织,在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山东分局有的领导人忽视以发展进步力量去争取团结中间力量,反而认为中间力量在顽我之间应起“砝码作用”,于是,产生了把“抗协”组成一个中间力量的国民党的念头,从而违背“国民抗敌协会”许多成员的初衷,硬性将“国民抗敌协会”改成了“国民党抗敌同志协会”。一九四〇年七月又帮助“抗协”建立了“抗敌自卫军”,并且供给他们武器和经费,还派进许多干部。这样一来,他们既有“党”又有“军”,而且从上到下形成一套组织,实际上成为在根据地内,与共产党八路军平行的组织。虽然其领导人都是热心抗战的进步分子,但是他们多是知识分子,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而且在基层发展的会员中成份复杂,组织混乱。在有的地方出现了与共产党分庭抗礼、争权争位、争人争枪等错误倾向。

  ①参看杨希文:《鲁南国民抗敌协会始末》,《山东党史资料》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罗荣桓对建立和发展抗敌自卫军有不同的意见。一九四〇年十一月十九日,罗荣桓与陈光在给第一一五师各单位的指示中提到,对于“抗协”组织,务使其领导权完全掌握在进步分子与对我同情者手里。对于“抗协”的武装,须帮助掌握,防止“造成与我对立现象”,发现有不可靠或别具野心的分子时,另行处理。在无法改造的情况下,则由八路军接收整理。

  第一一五师师部同山东分局、山东纵队机关靠拢之后,人多粮少,还碰到一个经济困难的问题。

  第一一五师驻地抱犊崮山区和天宝山区,田少石头多,是山东著名的穷地方。部队日常吃的饭同当地老乡一样是煎饼。它是用高粱面或穇子面糊糊,在一种叫鏊子的平底锅上摊成的。高粱煎饼又黑又硬,咬嚼起来十分费劲,额头直冒青筋,得把帽子脱下来。那穇子煎饼中糠很多,吃下去容易便秘。为了便于下咽,在天宝山区烙煎饼时,还在面糊糊里掺一些山梨或柿子。蔬菜十分罕见。战士们时常将柳树叶子腌一腌,卷在煎饼里吃。师部有一些知识分子是南方人,不会卷煎饼,就双手拿着煎饼吃,样子颇象读报。于是,当开饭吃煎饼时,他们便开玩笑地说:“读报了,读报了。”当时罗荣桓有很厉害的痔疮,但也是每天“读报”不已。

  吃的是煎饼,穿的是羊毛棉袄。这乍一听满不错,然而,却是名实不符。

  一九三九年,一一五师从晋西出发时带了六万元,到鲁南时便花光了。于是南下郯城码头,才筹款解决了当年的棉衣问题。桃峪会议以后,又届深秋,因搞不到棉花,棉衣仍无着落。罗荣桓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当地养羊不少,便决定就地取材,搜集老乡未经漂洗的羊毛,指战员每人发几斤,发动大家自己动手,用羊毛做絮,缝制棉衣。

  正在大家忙于洗晒羊毛,制作棉衣时,陈士榘到任了。一天,罗荣桓同陈士榘沿着河边散步,见到许多战士在岸边石头上用柳条抽打羊毛。陈士榘问罗荣桓:

  “这羊毛能不能像弹棉花那样弹呢?”

  罗荣桓摇摇头说:“如果有一台破毛机就解决问题了。”停了一会,他又说:“这只有等到胜利以后,现在只能是望梅止渴。”

  这一年冬天,罗荣桓和大家一样,也是穿的这种羊毛棉衣。穿这种棉衣,羊毛一根一根地往外钻,弄得到处是羊毛,而且一坨一坨地向下坠,下摆一周是羊毛,上面成了夹衣。就是这样的衣服,帮助第一一五师的指战员们度过了鲁南的严冬。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