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战例汇集起来送给刘伯承审阅的时候,他非常高兴地对训练部的干部说:“我们要从原有基础上学习现代军事科学,学习诸兵种协同作战,就必须珍惜我们过去流血的经验与创造,发挥战例的积极作用,把它用到训练中去。”他指示训练部赶快汇编成册,铅印出版,发给全院学习。并挥笔写下了“战例汇集——刘伯承题”八个字,作为封面。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例汇集》,一共分4集陆续出版,它的意义是很大的。对于教员来说,给他们提供了许多生动的实战经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对于学员来说,使他们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在总结自己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去学习现代军学科学和指挥艺术;而对于刘伯承来说,这只是他理论联系实际领导教学的开始。下一步,他又在考虑如何学习与总结正在战斗着的志愿军的作战经验,并把它运用到军事学院的教学之中去。
§第三节 来自朝鲜前线的汇报
从志愿军一入朝,刘伯承就密切注视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每一步发展。他指示宣传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抗美援朝的伟大意义,指示训练部门认真收集整理、学习研究志愿军的战役和战斗经验,贯穿到学院的教学中去。1951年,军事学院举行了3次抗美援朝作战经验报告会,以后又请志愿军第九兵团第二十军军长张翼翔、赴朝慰问团负责人陈沂,以及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的成员,报告五次战役等的作战情况。他赞扬这些报告给全院“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上了一堂实际的军事课。”
刘伯承还通过被调刘朝鲜前线指挥作战的高、上级速成科学员,直接了解朝鲜战场上的发展变化和最新经验。
军事学院成立后两个月,由于朝鲜前线需要,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从高、上级速成科直接调走了44名学员。这些人好学上进、勤奋刻苦,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正当年富力强之际,是很有培养前途的中、高级指挥员。
刘伯承十分喜爱这些学员,把他们的提前调离比喻为“鸡雏尚未孵出,鸡蛋即已取走”,为他们未能完成学业而深感惋惜。
这一年5月,彭德怀提出,再调50名学员和一些院、系的领导干部,充实志愿军各级指挥机构。
刘伯承十分支持朝鲜前线的急需,按要求选调了一批正在学习的学员和在职干部。当这些学员离开学院时,刘伯承叮嘱他们要多写信回来,介绍朝鲜战场的现实情况,并希望他们在战争结束后,再回到学院深造,完成未竟的学业。
不久,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十五军军长秦基伟从朝鲜前线来信,谈到了他率领部队参加第五次战役的情况。还谈到了作战指挥、通讯联络、后勤保障,以及战斗的整体性、机动性和争取时间等有关战术思想的一些问题。
以后,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也从朝鲜前线给刘伯承来信,谈到了五次战役后,在西线指挥两个军担任防御作战的情况。信中说:“我军在攻防战术上亦有进步,首先从干部思想上扭转了不愿指挥特种兵的问题。
现在都嫌炮兵配属太少了。在步炮胁同与炮火运用上,组织严密,发挥了炮火的威力。现在我军在技术上基本克服了零敲碎打的现象,并以坦克炮及山炮抵近打点,对摧毁敌工事也起很大作用。”
信中又说:“在防御战斗中,近来出现了不少典型战例。如果连一个排,在冶洞阻击战中,由于阵地选择适当,工事伪装良好,使山头、山腰、山脚的配备密切结合起来,构成绵密火网,曾打退敌两个步兵连在18辆坦克掩护下的集团冲锋,以伤3亡1的代价,毙伤敌100余名,而且阵地寸土未失。”
刘伯承看了杨得志的这封来信,非常高兴,立即指示学术研究室加以整理,刊登在学院《军学生活》报上,作为研究朝鲜战争的一个重要资料,供全院学习。《军学生活》报在刊登时,他还指示要加按语。按语指出:“所有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学院目前的训练工作是有极大参考价值的。如果过去有人认为所学与朝鲜战场不符合的话,现在应该得到解决。全体学员教员应该接受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来努力加以研究,争取学习的胜利。”
7月1日,在学院举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大会上,刘伯承作了关于抗美援朝战争与军事学院训练工作的长篇报告。他着重强调了军事科学与战争实际的特殊联系,指出:“军事科学的理论必须是与实战相结合的理论,它是直接地、明显地受着战争胜负、流血多少的检验的。《孙子兵法》第一句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道,存亡之地,不可不察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军事理论与实际结合的重要。”
然后他从理论的高度概括了志愿军在朝鲜对美军作战迫切需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一)军事上要大大提高一步。
侵朝美军不但有制空权与制海权,而且其陆军的装备也占优势。目前中朝军队的装备与这一敌人比较起来,则是劣势。然而在五个战役中,敌人都被打败了。这是因为中朝方面是正义的战争,因而它能够军民一致奋斗,军人能以自我牺牲的勇气作战,而其统帅则能在现实的条件之下发挥其主观的能动性以取得胜利。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已成为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则困难必少,代价必小,而胜利的日期也必圼。因而志愿军体会到必须适应新的情况,在军事上大大提高一步。
(二)兵器物资要送得上去。
朝鲜是一个半岛,地形狭长,岛上河川很多,在敌人掌握着制空权与制海权的情况之下,铁路、公路不能畅通,物资等的前送、后送常受限制。因而部队战斗必需品与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就发生了困难,他们站在全世界反对侵略、保卫和平的最前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之下,在残酷斗争之中取得了不断的胜利。但由于供应困难,却使他们受到了不可想象的艰苦。我们军事学院做的事,就是研究他们的斗争情况,以改进和充实自己的学习。这里就要求我们大力学习后勤工作。
(三)兵器物资要用得上去。
在兵器物资拿上去之时,志愿军同志便考虑如何用得上去的问题,这就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知识,如何组织与指挥诸兵种协同动作等问题。我们学员的战斗经验是很丰富的,但是对于现代化的某些新的技术兵种,则缺乏应有的知识。毛主席给军事学院的题词是“努力学习,保卫国防”,并且为我们聘来了许多军事科学专家,就是让我们学习以上问题的。我就是带头学习的人。我们必须专心学习,而且一定要学好。
(四)前方与后方要密切协同。
现在来看一看我们抗美援朝的前方与后方是不是密切协同呢?我们说是协同的,但是未达到密切的程度。……今后在学术研究工作上更要进一步研究朝鲜战争中各方面的经验教训,写成材料。各教授会则应将有关的经验加以仔细研究和科学分析,融化于上课、作业之中,有些情况还应做出模型陈列于专修室内,以求学习得合于实际。
为了更好地把教学同朝鲜战争结合起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效果,刘伯承连续派出了赴朝见学团,到朝鲜前线实地考察、参观见学,吸取这场现代化战争的丰富养料。
第一次是在1952年3月,由陈伯钧任团长,带领12名领导干部到朝鲜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参观见学。刘伯承反复强调,出去的目的是为军事学院“搭个桥”、“接上气”、”填好空子”,把抗美援朝战争的经验学到手,并运用到学院的训练工作中。
见学团到了朝鲜,先在志愿军司令部听了彭德怀关于朝鲜战场形势的报告,然后分头到各个部队见学。当他们来到杨得志所在的第十九兵团兵团部时,杨得志花了4个钟头时间,将敌我双方战术特点及其演变情况,作了一次详细报告,使见学团收获很大。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