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在我围攻时,常情其炮兵火力,坚固阵地和飞机轰炸,挣扎待援。如果我们善于利用遮蔽地形与黑暗天候接近敌人,实行近距离的合围战斗;如果我们善于抓住敌人阵势的弱点,选定容易割裂而又能互相策应的诸突破口,实行向心会合的钳形突击;如果我们善于在突破中运用炮兵的抵近射击,工兵的连续爆破、以支援步兵机敏的割裂突击,不使敌人封闭突破口,或后缩组成环阵防御,则围歼敌人可以减少伤亡,缩短时间。预定的突破口一经突破,后续部队即应向纵深挺进,同时在突破口构筑工事扼守起来,并分向左右两翼卷击,扩大突破正面,以便友邻乘此扩张战果。突破正面的宽度,应依据兵力,火力的强度如何来决定。总之,突破正面越宽,则敌人欲封闭突破口也越难;突破越深,则后续部队向纵深挺进与分向突破口的两翼卷击,越能发挥其效能。”
上述刘伯承关于合围钳形攻势的论述,确实是中国军事理论上的创见,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沃土上培育出的奇葩。在6年前,当八路军还在用游击战争对抗日本鬼子的时候,刘伯承就校译了《合同战术》(上部和下部)。那时,有些人认为“合同战术”这一套离我们太远了,派不上用场。曾几何时,“合同战术"已成为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普及项目了。到1948年中原逐鹿时,刘伯承所谈到的“合围钳形攻势”已属于更高层次——邱战役范围内的问题。这充分说明,战争在发展,军事理论也在发展,对干部的军事学术教育也必须随之跟进,甚至要走到战争的前头。
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欧洲战场上的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只有通过军事翻译的载体,才能陆续传到“孙子”的故乡。而这些经验,尤其是苏联红军对德国法西斯军队实施合围的经验,对正在实施中原大战的人民解放军来说是大有用场的。如斯大林格勒会战,在实施战役的第5天就完成了合围,参加合围的苏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德军22个师的部队团团围住,最后予以全歼。又如明斯克战役,苏军以波罗的海沿岸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二、三方面军,只用了11天的时间就对德军20个兵团实施了包围,最后经过7昼夜的激战,全歼德军。这些战例和苏军的作战经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是很及时,很宝贵的。
刘伯承结合我军实际进一步指出:“当战略上需要我们夺取大城市的今天,我们在攻克洛阳、潍县、开封诸战役中,曾见到敌人在这些大城市的现代筑城如何防御,而我们从中开始学会如何攻克它,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必须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就一般战术说来,敌人依托城墙、壕沟、高堡、地堡及其他副防御等组织火网,成为步兵突击的障碍物。为支援步兵起见,我炮兵火力主要是对这些障碍物实施近距离的点射。尤其是九二式步兵炮、战防炮等小火力队随伴步兵前进,常能一弹一堡,炮不虚发。如敌人缩到狭小地域组成环阵防御时,我炮兵应组成交叉火力,支援步兵从四面向心突击,此时各方突击动作必须协同一致,不得参差零乱。工兵应在炮兵,机关枪火力掩护之下,对步兵预定突破口的某一障碍物进行连续爆炸。步兵在突击时,应由爆炸组、作业组和突击组三者结合,编为小型的突击队而梯次配备之,以便轮番突进。这些突击队在炮兵、机关枪火力与爆炸掩护之下,或作连续突击,或作跃进突击。跃进突击即是利用敌火停顿之际从几个堡垒之间隙透过到纵深进行突击。这样可以同时夺取几个堡垒,使敌人防御体系很快地陷于支离破碎”
由此可见,军事翻译的确是连接中国军事和外国军事的“桥梁”,这座“桥梁”可以不受国界等时空条件的限制,一直通达到每个“阵中读都的心灵深处,开阔他们的眼界,触发他们的思维,更新他们的观念,挖掘他们的潜能。
刘伯承编译的《苏军的合围钳形攻势》一书。总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上进行围攻战役的经验:
刘伯承认为,苏军进攻战役中对敌人实施围攻的含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而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两个。第一个基本因素是苏军战争的目的在于争取全部胜利。因此,围攻战役的规模增大,足以歼灭敌人战略的基干军队。第二个基本因素是斯大林战略原则在围攻战役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刘伯承在这里用了“特质”一词,他认为苏军根据斯大林的战略原则运用现代装备的强大兵力进行围攻战役,其表现的“特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预备强大的突击兵力。苏军的集团军与方面军都预备有强大的突击兵力,所以能从几个点上迅速突破敌人防御正面而同时从两侧背施行纵深的包围,使敌无可逃遁。
二是有战役的快速兵团。苏军以坦克、飞机、骑兵等组成战役的快速兵团,使它们在战役进程中发挥其快速力,以造成围攻敌人大军的条件。
三是采用纵深机动的样式。苏军在战术上、战役上和战略上都不是采用线的样式,而是采用纵深机动的样式。
四是围攻的军队在战役上获得有力的保障。对进行围攻的军队在战役上必须给以有力的保障。如以兵力的—部分防备敌人突围逃走,而另一部分则防备敌人预备队从外面来增援,苏军在进行围攻战役时始终如此。
五是围攻军队的战斗队形是坚强的。苏军认为围攻军队的战斗队形必须强化,才能适应战役的进展。
六是割裂被围之敌。苏军特别推崇以钳形的突击将被围的敌军割裂成为几块,以便于各个歼灭。例如在斯大栩格勒,在柯尔松、舍夫钦科,在白俄罗斯,在亚石、栖生涅夫,在布达佩斯,在柏林诸战役中,由于苏军善于运用和发挥各兵种的威力,对被围的德国部队施行摧毁的突击,使德军的几十个师被一一歼灭。
刘伯承从研究苏德战争中的若干战例得出这样的结论。苏军在与德军作战中,将围攻的机动作为战役的基本样式,用以代替从前的机动样式。
在这里,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战役机动样式的含义。所谓战役机动样式,是指在进攻战役中粉碎敌军集团的方式的一个军事术语。一般说来,战役机动样式有翼侧突击,分割突击,在一个或几个方向上的正面突击,对敌军集团的战役迂回和包围,以合围和消灭敌军为目的的向心突击,以把敌人逼向难以通过的障碍地区为目的的突击等。从苏德战争中可以看出,苏联红军按照斯大林的战略原则,将围攻的机动作为战役的基本样式,这是苏军战役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对国际军事界有相当的影响。
为此,刘伯承根据彭捷甫斯基的论点,着重归纳和阐述了苏军围攻机动的含义。指出:围攻机动的样式,就是对某一敌军的后方及它与邻敌之间期联络完全割断,施行合围攻击,以期完全歼灭之。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