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进攻陕北的敌军有34个旅,25万人,我军却只有6个野战旅,2万余人;敌军有飞机大炮,装备优良,我军却只有小米加步枪,装备低劣。在如此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势下,我军何以能够步步走向胜利,而敌军步步走向失败呢?是什么力量推动战争形势向着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的方向发展呢?是什么原因使得我军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我认为,其原因和力量就在于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在于彭总的正确指挥,在于西北我军全体指战员的英勇奋战,在于陕北人民和全国人民坚决支持,在于各解放区军民的战略配合。
第一,从敌人向陕北的重点进攻开始,党中央、毛主席与敌消灭或驱逐我党中央、解放军总部的图谋针锋相对,决定以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三人组成我党我军的最高统帅部,留在陕北战场,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
战争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十分英明的决策。采取这样一个决策,不仅使西北战场以很少的兵力吸引和歼灭了大量敌军,支援了其它战场的解放战争,而且以其巨大的力量,鼓舞了陕北乃至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信心。当时毛主席坚持不去黄河以东,要留在陕北,不要野战部队护卫,只带领几百人的机关和警卫人员,化名昆仑纵队,独自与敌周旋,这是何等的胆略和气魄!是毛主席的这种胆略和气魄,给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巨大精神力量。记得自周副主席在祝捷大会上公开宣布“毛主席还留在陕北”的消息后,“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这句话就成了激励我军粉碎敌人进攻的战斗动员令。
第二,主动放弃延安,是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战局上投下的一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妙棋。它使我军迅速由被动转化为主动,轻装上阵,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想怎么走就怎么走。而蒋介石、胡宗南从占领延安之日起,就背上了包袱,先骄其兵,后疲其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地步。
毛主席的用兵之道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从敌人的进攻一开始,他就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棋高一着,占居主动。对这一点,反动而又愚蠢的敌人是根本不可能明白的。我们自己的一些同志,当初对党中央放弃延安的意图也不十分明确。随着战局的发展,这着棋的作用日益明显的表露出来,大家才认识到:没有当时延安的放弃,就没有后面的胜利。
第三,陕北我军在作战中,认真贯彻毛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思想,关于以打运动战为主的思想,关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区为主要目标的思想,关于陕北作战采取“磨菇”战术的思想。可以说,我军的作战是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一次伟大实践,是毛主席战略战术原则的生动体现。我军一方面始终牵着敌军鼻子,在陕北战场上转圈子,大游行,忽东忽西,忽南忽北,使之战线拉长,兵力分散,后方空虚,补给困难,疲于奔命,处处扑空,挨打饿饭,士气低落。另一方面,
在运动中抓住孤立之敌或敌军中薄弱的部分,集中优势兵力予以歼灭。从内线防御到内线反攻期间我军每一个战役的胜利,都无一不是贯彻毛主席的作战思想、作战方针、作战原则的结果。
毛主席在给野司彭德怀、习仲勋的电报中,把西北野战军的作战方针形象地定名为“磨菇”战术:“我之方针是继续过去办法,同敌人在现地区内周旋一个时期,目的在使敌达到十分疲劳和十分缺粮之程度,然后寻机歼灭之”,“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的必经之路”。我们就是按照毛主席指出的这条必经之路走向胜利的。
第四,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人心向背。撤离延安前后,有许多同志为了安全起见都主张毛主席转移到黄河以东的晋绥解放区去。毛主席则坚持留在陕北。他说:“这个地方群众好,地形好,十分安全。”我党我军紧紧依靠人民,人民始终心向我军。相互间真正形成了同甘苦、共患难、心连心的关系。如果没有陕北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全力支撑,没有晋绥军民的大力支援,没有全国人民的坚决支持,我们要想取得转战陕北的胜利、粉碎敌人的进攻是根本不可能的。
我西北野战军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指挥下,在彭总的亲自率领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扭转了陕北的战局,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创造的经验也是丰富的。陕北战场就是一个我军学习和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大课堂,我有幸得到了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的机会。
毛主席运筹帷幄,用兵如神,高招迭出,妙着横生。彭总临危受命,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决策,以其卓越的指挥才能率领部队英勇奋战。陕北人民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这些,都给我以巨大的教益,给我留下永恒的记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