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潜心成佛
§一、归心佛法
现实的黑暗使得梁漱溟对社会问题厌倦了,转而热心于人生问题。并且他在自杀得救之后顿悟,觉得多年的思索终于豁然开朗。从此,他在人生观上发生了重大转折,由一位热心的革命青年转变成虔诚的佛教徒。
梁漱溟在少年时期受父亲梁济的影响,倾向于以实用作为是非标准。但有一天,他看到家里的女佣整天洗衣做饭,十分辛苦,便问她觉得生活怎么样,女佣却回答习惯了。而他反顾自己虽然深受家人宠爱,学业又较顺利,内心却十分苦闷。从此,他开始转入了苦与乐的研究。经过反复思索,他认为人生的苦乐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在于人的主观世界,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山望作那山高,从而人生唯是苦。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14岁时,就开始阅读佛经,并且暗生出家之念。17岁时,他母亲久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而梁漱溟的长兄虽然结婚10年却仍没有孩子,因此希望梁漱溟能早日完婚生子,为梁家续一脉香火。但当时梁漱溟已潜心佛法不愿结婚。
梁济虽然和妻子想法一样,但尊重儿子的选择,不愿强迫他。于是在梁济的默认下,梁漱溟拒绝了父母为他订婚。并从20岁开始,研究佛经,遵从佛家戒条,开始吃素,已经显露有出世为僧的想法。
离开《民国报》后,梁漱溟经常去疏璃厂文明书局、有正书局翻阅购买南京金陵刻经处出版的佛经以及上海狄葆贤主编的《佛学从刊》。久而久之,对于晦涩难懂的佛经有了较深的理解。
除了学佛之外,梁漱溟又潜心医道。他不喜欢靠募化为生的僧侣生活,希望靠医术而换取衣食,同时又能拯救芸芸众生。于是他购买了大量中医古籍和西医书籍,刻苦钻研,都有相当的造诣。他还希望能沟通、融合中西医学,大有大彻大悟、济世救人的释家风范。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