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梁漱溟传

  §三、开明,宽松的早期教育

  梁家几代都是举人、进士出身,祖母、母亲也都读过不少书,能诗文,因此也算是“书香门弟”“世宦之家”。但颇为奇怪的是,梁自幼接受的却是新式教育,这与其父梁济的为人和开明的思想密切相关。

  梁济并没有过人的才思,但天性忠厚,用心细密,十分精明能干,他最过人之处,就在于他意趣超俗,有一腔热肠,一身侠骨。

  梁济对梁漱溟十分疼爱,教育方式也开明而宽松,从不轻易打骂孩子,尤其不用体罚。这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反映出来。在梁漱溟9岁时,他积蓄的一小串钱忽然不见了,便到处寻问,并怀疑别人,吵闹不休。

  第二天,梁济在前庭的树枝上发现了这串钱,知道是梁漱溟自己遗忘的。但他并没有声张,只写了一张纸条,写道:一小儿于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桂于树枝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知其糊涂云云。并将纸条交给梁漱溟,梁漱溟看后马上省悟,自知不对,反而更加惭愧。

  1898年,6岁的梁漱溟开始发蒙读书。梁济请了一位孟先生到家里教授,学的是地球韵言和世界大势,内容主要是欧巴罗、亚细亚、太平洋,大西洋之类,对于四书五经却从来没有诵读过。第二年,北京有了第一个洋学堂——京西小学堂,梁济就送梁漱溟入学。学校既学英文又学中文,很合梁漱溟的心性,可惜两年后发生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而义和团又专杀信洋教、读洋书之人,学校被迫关门。梁漱溟只好将《英文初阶》、《英文进阶》等课本一齐烧掉,休学回家。

  1901年,9岁的梁漱溟休学两年后转入南横街公立小学堂读书。第二年又转入蒙养学堂读到11岁。12、13岁时梁漱溟回到家中,由梁济联合几家亲戚的儿童,请一位刘讷先生任教。13岁下半年到14岁上半年,梁漱溟又转入江苏小学堂念书。

  1906年,梁漱溟考入了顺天中学。尽管只有14岁,但他的性格行径却已十分古怪。他有一种夸大狂的心态,总想做伟人,由他一个人来承担国家大事。梁漱溟在班上年龄最小,但学习并不落后。他很少看中国旧书,国文讲义照例不看,国文课照例不听,但作文成绩却时常被取为第一名。他尤其喜欢作翻案文章,不落俗套,有时能得到先生“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称赞。但有时却不为先生所喜,获得“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的评语。由此可以看出少年梁漱溟的反叛性格。

  在顺天中学,他还遇到了一位人生导师——郭晓峰。郭晓峰仅比梁漱溟大两岁,性情也十分古怪。容貌姣好如同女子,见了他的人都惊叹于他的美丽。郭天份极高,思想超脱,学问渊博,在交往中对梁思想启发很大。梁对他十分崇拜,尊称他为郭师,一有空就去请教,并专门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记录郭的谈话,名为《郭师语录》。一些同学都讥笑他们,称他们为“郭圣人,梁贤人”。

  1911年冬,梁漱溟完成了五年半的中学学业,步入社会。

  梁漱溟的早期教育前后经过了两个私塾、四个小学和一个中学,但是都断断续续无法循序渐进。他主要是靠自学成的才。

  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报纸杂志,如《启蒙画报》、《京话日报》都是他小学时代很好的课外读物。尤其是前者,使他受益很大,差不多天天读、期期看,从中不但得到了许多知识,而且启发了思想。到中学时期,他则经常阅读《国风报》、《民主报》、《北京日报》、《帝国日报》等大量报刊杂志,收集了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整三年6大本和《新小说》全年1本,反复阅读,受益良多。因此,少年梁漱溟谈起时局来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不像一名中学生。

  梁漱溟善于学习又长于思考,有两个问题时常困挠着他,一个是人生问题,另一个是社会问题。对于前一个问题的探索使他出入于西洋哲学、印度宗教和东方儒学之间,成为一名著名学者;而对后一个问题的探索,使他中学时就参加了中国革命,投身于社会运动之中。据梁漱溟自己回忆,他在14岁左右,就有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并且日趋完善成熟。

  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独特的早期教育。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