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梁实秋传

第七章 望断故园(4)

  由这两匹骆驼的特殊遭遇和命运,梁实秋更推而广之,联想到所有骆驼的共同遭遇和命运:骆驼不仅在炎蒸之地的南方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其命运也在日趋于衰微。因为“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现在沙漠里听说也有了现代的交通工具”。

  由此,梁实秋只能发出更深的感叹:

  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蠢的当中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的忍耐。给它背上驮五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并不是因为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是因为它在体内由于脂肪氧化而制造出水。它的驼峰据说是美味,我虽未尝过,可是想想熊掌的味道,大概也不过尔尔。象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最欢喜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象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地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骆驼勤劳、驯良、耐苦、克己,但却因此而被讥为“兽类中最蠢的当中的一个”。梁实秋为此愤懑不平、扼腕而长太息。

  但对我们来说,更应注意的是,梁实秋初到台湾,百事丛集,为何单单对动物园中那两头憔悴而死的骆驼感触独深呢?当他那样想、那样说的时候,他是否也想到了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比如说他自身几十年的坎坷经历了呢?

  三、既投入、也超脱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梁实秋初到台湾后,心情的沮丧与痛苦,无论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的。他大概怎么也不会预料到,在已过中年之后,却被硬给逐出了自己生息劳作了半生的故土,这对于一个全身流满了传统文化血液、无比热恋自己故国家乡的赤子说来,该是一种何等残忍的精神打击。在一个时期,他象古代那位伟大诗人“三闾大夫”一样,纵目远眺,但见海天茫茫,故园如在遥远的另一世界,心头不由充满了辛酸和苦涩。

  在过春节的时候,他的这种感觉会分外浓重。中国旧俗中这团圆欢喜的盛大节日,成了海外游子泪眼相对的销魂时刻。每当看到一班随波逐流者辈一窝蜂似的拜年、疯闹、浪吃,梁实秋便难免百感交集,禁不住产生一腔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感。他厌恶台湾社会那种不知今夕何夕的过年,说是个个“如痴如狂,满大街小巷的行尸走肉”;无比怀恋小时候在家乡北京欢度新年的情景。当他的表现太有悖于流俗,受到别人的责备时,他就会采取特殊方式和盘托出心底的所有苦闷与矛盾:

  有人向我说:“你别自以为众醉独醒,大家的见识是差不多的,谁愿意把西腿弄得清酸,整天价在街上狠奔豕窜?

  还不是闷得发慌?到了新正,荒斋之内举目皆非,想想家乡不堪闻问,瞻望将来侧有的说有望,有的说无望,有的心里无望而嘴巴里却说有望,望,望,望,我们望了十多年了,以后不知还要再望多么久。人是血肉做的,一生有几个十多年?过年放假,家中闭坐,闷得发慌,会要得病的,所以这才追随大家之后,街上跑跑,串串门子,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年?谁还真个要给谁拜年?拜年?想得好!兴奋之后便是麻痹,难得大家兴奋一下。”

  由此,每年再过春节拜年,梁实秋都将之称为“苦闷的象征”。

  给梁实秋带来更大的精神痛苦,使他铭心刻骨般难以有时或忘的,是他留在大陆的一双儿女的命运。自从分别后,他们一家便天各一方,不通音问。儿女们的具体生活情形他不了解,但凭借不太丰富的政治常识,有一点他是再清楚不过的:那就是单是由于他在大陆上的坏名声,也足以毁掉儿女的一切。

  的确,他在大陆上的名声确实很“臭”。许多年中,一提起他的名字,人们会立即条件反射般的想到“乏走狗”的名称。虽则这名称前面冠有一大串冗长拗口的说明,但却没有人会因此而记忆失误。一一那是一个天才的创造!有一次他和胡适谈到有匿名者发表《胡适与国运》的小册子作人身攻击一事,胡运夷然说:“大陆上印出了三百多万字清算胡适思想。”梁实秋的名声远不及胡适,但他明白在大陆上他们同属于“一丘之貉”,在政治定性上不会有什么区别。事实上,直到八十年代,有一本极其权威的著作介绍梁实秋时还这么说:“梁实秋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新月杜主要成员,国家社会党党员。他经常宣传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理论。”而“新月社”项下的解释则是:“以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文学和政治团体……他们先是依附北洋军阀,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转而投靠国民党,同时鼓吹‘英国式的民主’,重提‘好政府主义’的主张,在文学上竭力攻击革命文学运动。”

  背上被插着如此可怕的政治标帜,将会给一双年轻的儿女带来怎样的后果,梁实秋心里自然十分清楚。他简直连想都不敢想下去,中夜梦回,他无由排遣心头的忧虑与思念,只能徒自发出一串串无可奈何的长叹。

  正如人类历史上(尤其知识分子阶层)屡屡发生的一种现象:沉痛至极最终方能欢畅至极,经历过极度的昏迷方能最后获得真正的彻悟。梁实秋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离家去国的巨大悲痛后,心灵的律动也在悄然调整方向:既然遭遇到的都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一切皆已发生,那就得无可选择地接受过来。同样是接受,与其窝窝囊囊地接受,何如痛痛快快、象模象样地接受呢?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