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看书
名人传记

首页 > 名人传记 > 陈赓传

五四

  五、王根英遇难

  陈赓妻子王根英在陕甘宁边区党校时,学习得很好,心情很愉快,对4年多监狱的斗争生活作了回顾和总结。结业后,被调到延安《新中华报》报社工作。

  陈知非在《母亲王根英烈士》一文中写道:

  1938年秋,母亲请求到前线工作,党批准她的请求,分配到太行山一二九师供给部财经干部学校当指导员。查爸爸日记,在分别这一年多时间,母亲给父亲写过一次信,父亲给母亲写过一次信,当时前后方不通邮,只能托同志带。

  父亲1938年7月2日《日记》写道:“……接根英由延安来信,并转家中来信,家中来信无非是诉苦要钱,当即焚毁。”当时实行供给制,战士每月津贴一元,爸爸当旅长每月四元,朱总司令每月五元。爸爸认为家中将八路军和国民党看成一样,当官的可以捞钱。因而有些不耐烦,烧了。其实自大革命失败后,家中因父亲参加革命,屡受迫害,祖父坐牢,房屋被烧,敲诈勒索,完全破产。老人向儿子诉苦也是人之常情。

  据杨力同志回忆,断定母亲是1938年10月从延安到一二九师师部工作的,那时我父已是驰名将领,杨力却不知道母亲的爱人是谁?母亲虽然将父亲送给她的战利品给学生看(当时展览战利品是一种教育方式),却不说爱人是谁。证明她是依靠党,凭自己的忠诚艰苦的工作来取得学生的信任,绝不炫耀自己的爱人以借光自照,抬高身价。父亲1938年12月7日续写《日记》以来,也没讲停写期间与母亲团聚的事。当时师部和三八六旅相距几百里,这期间未团聚也是可能的。曾经有个记者说,母亲到太行山后,先到父亲处住了几天,才去师部报到。我认为没有根据。因父亲那时正在豫北道清铁路线作战,师部住在(河北省的)涉县西二百里处,母亲到太行山,从地理位置上讲,也只能先到师部。她是持介绍信来一二九师报到工作的,绝不会先去旅部,这不是她的性格。

  父亲1939年1月15日《日记》中说:“……在临清与鲁西北特委谈约二小时,至晚七时才赶到馆陶,马匹已感到疲劳不堪。到馆陶突遇根英,出我意外。夜深十二时与哲民、聚奎、墨林谈甚久。”

  父亲与母亲在馆陶相遇,是不期而遇,还是李聚奎叔叔安排母亲来相会的?不清楚。父亲的“出我意料”四个字,说明夫妻久别在战场重逢,却没有时间谈话。他太忙了,不是对母亲薄情。

  父亲1月18日《日记》中写:“根英去师部。”母亲随父亲行军三天,即分别回师部。这就是她和父亲最后的永诀。

  3月8日,师供给部被敌人包围,母亲不顾个人安危,将自己的骡子牵到卫生队给伤员骑。她已冲到村外,出了包围圈,发现装有文件及公款的挎包没带出来,只身回村去取,与敌人遭遇,壮烈牺牲。

  父亲在指挥部队作战,晚上得到母亲牺牲的噩耗,在《日记》上沉痛的写了一句令人感泣的话:“今天是我不可忘记的一天,也是我最惨痛的一天。”

  日本侵略军挂起“专打三八六旅”的牌子,可以说没有能动着三八六旅的一根毫毛,但它们却杀害了三八六旅旅长的妻子。这只能更加燃起三八六旅“专打日本强盗”的怒火。

  据目击者回忆:当时大家听到王根英牺牲的消息后,心中都非常难过。这时正好陈赓旅长来了,大家都沉默不语,不知说什么好。陈赓心中当然更难过,但看到大家沉痛的样子,就高声地说:“同志们!我们唱个歌吧!”他挥起双手指挥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1936年红军东征时,陈赓曾和副师长杨得志谈起,杨已经26岁,应该考虑婚姻问题时,杨说:“你又开玩笑了。”陈赓说:“不是开玩笑,是严肃的。人人都需要有个志同道合的生活伴侣嘛!我的老婆对我帮助就很大,可惜现在还在敌人的监狱里。周恩来同志对我说,党在想办法营救她,但愿她能早点出来,我是真有点想她呵!待她回来,我把这个任务交给她!”

  他要把给杨得志找对象的任务交给王根英,说得很轻松,但在他的心灵深处却有着刻骨铭心的思念和痛苦。他承受着这种严酷的打击,实际上比强忍着肉体上创伤的折磨,困难得多。

  现在,他们终于相聚了,品尝着真诚相爱的甜蜜。但是这个时间又太短暂了。

  作家陈荒煤,在一个月夜里,在麦场上散步遇见了陈赓,陈荒煤突然地想:像他这样一位将军,在这样安静的月下,脑子里会想些什么呢?

  他后来回答了陈荒煤的问题:“我现在,什么也不想!一生把什么都贡献给革命了,自己还有什么?”

  很明显,他的这个“不想”,正是自己把那无法挥去的苦苦思念,强压在流血的心头上的努力。

  ※第十二章 参加百团大战

  一、挺进太岳山

  太岳山,是坐落在太行山西面,吕梁山东面的南北纵向的一块山地,在同蒲铁路和白晋铁路之间的广大区域,驻扎的部队主要是决死第一纵队,与晋西的决死第二纵队、晋东南的决死第三纵队、晋西北的决死第四纵队,都是山西省军阀阎锡山组建的新军,军官全是他派遣的,政工人员名义上是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人员,但基本上都是地下共产党员。驻扎在太岳区的决死第一纵队的政治委员就是薄一波。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日军疯狂地进攻山西省。阎锡山在旧军队连连溃败的情况下,接受了薄一波等建设新军的建议,新军得到了迅速发展。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本军队虽然占领了半个中国,但“速战速决”的战略设想失败,遂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诱降政策,发出共同防共的号召。蒋介石立即在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反共方针,通过了《防制异党活动办法》。阎锡山本来就是亲日派,主动与日军勾搭,准备与蒋介石联手,在山西省掀起反共高潮。他首要的目标就是瞄准了认为已经被共产党把持了的新军决死队。

  1939年冬,蒋介石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阎锡山在山西省率先发难,发动了“十二月事变”,首先派部队进攻正在抗击日军的决死二纵队,二纵队苦战突围,转入晋西北八路军第一二〇师防区;接着又派部队进攻决死三纵队,使决死三纵队遭到重大损失;此后,对驻扎在太岳区北部的决死一纵队也展开进攻,驻在太岳区南部的国民党部队也积极向北推进予以配合。决死一纵队进行了坚决抵抗。鉴于决死一纵队处于“前门打虎,后门拒狼”的困难处境,八路军总部命陈赓率领第三八六旅及总部特务团,于1940年1月中旬进入太岳区,给予向北推进的国民党部队以有力打击,粉碎了蒋介石觊觎岳北区的幻梦。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