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明朝历史书籍

《朱元璋》第61章

  即使是圣人,也不愿别人揭他的短处,何况圣人也都是为非圣人所用的。这就是亚圣在洪武皇帝面前的下场,不好用,便弃之,如弃敝屣耳。

  一

  令朱元璋颜面扫地的如悟和尚也搅了文武百官的雅兴,本来大家有好多大事要启奏的,现在却不得不早早散朝。

  出宫的路上,刘基与宋濂落在后面,边走边谈。

  宋濂说:“可怜的和尚,太不识时务了。”

  刘基说:“看起来,即使是圣人,也不愿别人揭自己的疮疤。”

  宋濂说:“从前皇上自己也常说他当和尚、行乞的事呀。”

  刘基看得更透辟,有些大人物,自己可以把自己说得一文不值,但别人只用十分之一的言辞说他,他也会恼羞成怒。自己说,可以视为自谦、自省,是美德,别人说了,却难免有攻击、毁谤之嫌,那是感情上接受不了的。

  宋濂有同感,所以他从不说人之短。

  刘基认为,皇上从前说自己是苦出身,是激励将士,那时他还没称帝,还不需要绝对的尊严。现在毕竟不同了。这话说得宋濂不胜嗟叹。走了一段路,宋濂突然说:“我看李善长有失宠的可能。”

  “因为李彬吗?”刘基问。

  “是呀,”宋濂说,“今天皇上够不留面子的了,而且从李彬开头,把贪官的皮剥下来填上草,摆在公堂上,这够凶残的了。不过,你倒是风光了。”

  “你又来说风凉话。”刘基说,“我这风光是用冒犯别人和树敌换来的,我不过是对了皇上要惩贪官的口味,有一天会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

  说起朱元璋对孟子的深恶痛绝的态度,特别是公然要删削《孟子》的想法,令他心痛,令他惊讶,却又无可奈何。

  宋濂说:“我一向以为皇上通情达理,没料到他对孟子如此仇恨!怪不得我给太子和皇子们讲《孟子》时,他总是刁难,限定章节,只是那时并没有这样发狠。”他认为唐太宗李世民相对来说更可亲些,他懂得“民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刘基虽也不赞成朱元璋这样对待亚圣孟子,却认为朱元璋敢于搬开任何挡他路的石头,哪怕冒天下文人反对的风险,这是需要勇气的。

  刘基明白,孟子的重民主张,特别是暴君放伐论,他更是不能接受了。皇上对于历史上的汤放桀、武王伐纣,肯定认为是弑君,但孟子说杀一独夫,不是弑君。既然皇上这么在乎孟子,这就是信号,至于是什么信号,他没有明言,宋濂知道不是什么好信号,他不免浩然而叹。

  一石激起千层浪,朱元璋发出的信号,在另外一批人当中同样有不比寻常的反响。

  散朝后,胡惟庸、陈宁和杨宪不期而然地来到丞相府,聚到了丞相周围安慰,也未尝不是同病相怜。这并不能扫掉李善长的一脸晦气。

  杨宪万万没想到,皇上要把孟子牌位从圣人庙里赶出去,他认为这会使天下读书人耻笑、心寒。他主张要设法谏劝。

  胡惟庸却认为多此一举。孟子,死人也,哪有闲心去过问死人的事!他倒认为今天丞相受委屈了,大家脸上都无光。

  这句话勾起了这群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境。会说话的胡惟庸无形中把李善长抬举为魁首,至少李善长听了是舒服的。

  李善长无可奈何地说:“这刘基不给面子倒也罢了,皇上也信他的,害得我成了庇护贪官的人,皇上今天是给我颜色看呢。”

  胡惟庸劝丞相不必放在心上。皇上不单对别人严苛,对朱文正又怎么样?不犯到他手上最好了。

  陈宁也劝李善长不必烦闷,丞相是国之栋梁,皇上不可一日不仰赖之人,皇上是在气头上,不会因这件事怎么样的。

  杨宪建议丞相不妨上个谢罪表,来一番自责,皇上的气也就消了。

  李善长认为这个主意好,便点点头,说:“找个文笔好的人代我写。你们看谁行?”

  杨宪说:“胡兄就是如椽大笔呀。”

  “我比不了杨兄的弟弟杨希圣,他才是当今的曹子建啊。”胡惟庸又把球踢了回去。

  李善长也赞成请希圣代笔,他的文字华美而委婉,看上去舒服,谢罪表不能平淡如水,刻板了像寡妇脸不好。

  杨宪说他弟弟正张罗成亲呢,怕不方便。

  “这点时间总有吧。”李善长有些不悦。

  “好吧,”杨宪说,“即使拖几天婚期也要写好这道谢罪表。”

  陈宁问:“我听说,令弟媳是熊宣使的妹妹?”

  杨宪说:“是。”

  胡惟庸夸张地说:“啊呀,京城无人不晓,都传说熊宣使有一个绝代佳人的妹妹,想不到花落贵府。”

  杨宪却不以为然,百姓说,丑妻近地家中宝,人都喜欢美女,古往今来,因美色而招祸者太多了,翻开史书,比比皆是。

  陈宁说,这如同当官一样,人人都说官场龌龊,却又人人往里钻营。

  李善长叹道:“不然怎么会有逐臭之夫这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胡惟庸恭维说,还是丞相看得透。

  李善长说:“你胡惟庸很得宠啊,升了参知政事,又派你去剥人皮。”

  “丞相这么说,学生真无地自容了。”胡惟庸说,“学生有今日,全是丞相栽培,提携,没齿难忘。至于那恶心的差事,不干也不行,上命不可违呀。”

  陈宁说:“但愿日后我们别被剥实草,摆在公堂里吓唬百官。”

  杨宪说那也是请君入瓮的事。你们二位,一个是剥皮圣手,一个是烙铁大王,小心日后史书上把你二位和唐朝酷吏周兴、来俊臣并列在一起呀。

  李善长说:“别开玩笑了。你们都要小心点,不比从前了。你们没见今天那个憨和尚的下场吗?”

  这一说,众皆沉默不语了。谁不想想自己未来的安危?

  二

  此时,如悟稀里糊涂地坐在刑部大牢中,望着木栅外的一线光亮,听着隔壁拷问人犯的惨叫声,他有点恐惧,大声冲外面叫:“放我出去,我要见皇上!”

  一个狱卒过来,用木棒当胸捅了他一下:“再喊,打死你!你个臭无赖和尚,也不撒泡尿照照你的影子,你也配和皇上是旧相识?”

  如悟怎么喊,狱卒也不再理他,早锁了牢门走了。

  如悟思前想后,虽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事,却知道朱元璋是不念旧情,翻脸不认人了。可朱元璋为什么口口声声说不认识自己?也许自己这些年受尽苦楚变了模样,真的叫他认不出来了?不然他不会这样啊!不认也罢了,何必落井下石,把人关进大牢呢?

  他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当如悟被强光刺痛双眼从草堆里坐起来时,发现有一群小太监提了些吃食和茶具、马桶进来。他惶惑四顾,一下子发现了一张熟悉的面孔,又惊又喜:“云奇!是你吗?云奇!”

  云奇说:“是我,我来看你了。”

  如悟如见亲人,跳起来抱住他大哭。

  云奇一边安慰他“别哭,别哭”,一边挥手示意,让小太监们退出去。

  小太监们退出后,云奇摆出吃食,说:“你一定饿了,吃吧,吃饱了再说。”

  如悟抓起一个烧饼,一口咬去半个,咽不下去,噎得直打嗝。云奇又递给他水:“慢慢吃,没人跟你抢。”

  如悟用水冲下那一大口饼后,打量着他那身内廷服,这才想起问他当了什么官?

  云奇想起令他耻辱的空荡荡的裤裆,老大不自在,说他什么官也不是。内廷十二监,最大四品,他才七品,这是内廷服饰,他们是不准穿外官官服的。

  “那你混的不怎么样啊。”如悟说,“朱元璋全不念过去一起吃过苦,不念旧交情,错看他了,早知这样,我就不来了。”他一边埋怨朱元璋,同时还抱有一丝幻想,希望真的是朱元璋没认出他来,不然最差也会是云奇这个样子,有个小官做,有碗饭吃呀。

  云奇说:“你也太冒失了,你该先来见我,更不该乱击登闻鼓。”

  “我不击鼓,那帮虎狼衙役不让我进啊。”如悟边吃边说。

  云奇说:“我听说,你在大殿上大呼小叫,尽说些当和尚、讨饭时的事,你这不是当着文武百官打他的脸吗?”

  如悟说:“我又没胡编啊!我不说那些共患难的旧事,他更想不起来我是谁了。”

  云奇说:“你呀,走到这一步都怪你自己。”

  “不认就算了,我也不稀罕。”如悟边吃边说,他可以照样去乞讨,遇着寺庙去挂单,乐得自在。

  云奇听了他这冒傻气的话,心底好可怜他,一阵酸楚,不禁滴下泪来。

  “你怎么了?可怜我呀?”如悟说,“你不用可怜我,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老天饿不死瞎眼的雀儿。”

  云奇说:“你这可怜的傻子!你还走得出去吗?”

  “什么?”如悟大吃一惊,饭碗一墩,转而愤怒了,“他还想把我押在牢里不成?”

  “你小命都保不住了。”云奇小声说,“你这张臭嘴,一旦出去依然乱说,那不是把屎盆子往皇上头上扣吗?”

  如悟万万没想到会这样,他愣了半天,忽然发作地一脚踢开饭碗,骂了声:“朱元璋,我日你祖宗,你也太狠毒点了!”

  云奇吓得去捂他口,回头看看外面。

  如悟发泄完了,又抱住云奇的胳膊说:“求你了师哥,救救我,我不想死呀!”

  云奇说:“都怪你不知深浅。”

  如悟说:“我现在明白了,那年在庙上抢粮,他让我开仓,后来我把他供出来了,他一定为这事记恨我。”

  云奇说:“那有什么记恨的,你是因为揭了他的短。没听说吗?人怕揭短,树怕剥皮。”

  如悟这才明白,当年的事,在朱元璋看来,都是不光彩的了,自己百般回避还来不及,你却来揭老底!这回他真的急了,便央求地说:“你快救我出去吧。”

  云奇说:“我怕救不了你。”

  “你大小也是七品官呀!”如悟说,“从前,县太爷多威风啊,县太爷不就是七品官吗?”

  云奇苦笑说:“你不知道,皇上不准我们多说一句外面的话,他说我们不过是耳目,是奴才,他在后宫门口立了块铁牌子,你知道写的是什么?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我每天都看着这个牌子。有一个和我差不多的内官,因为说了一句胡惟庸太霸道,皇上喝令当场打死了。”

  如悟道:“那你这到底是个什么官啊?什么叫内官?”

  云奇叹了一声:“就是太监,没听说过吗?”

  如悟没想到内官就是老公、太监,他不认识似的打量着云奇,说:“你没了那玩意儿?叫人劁了?朱元璋,你可真歹毒,和你一个庙里修行过的师兄弟,一个你不认,要杀,一个你劁了,男不男女不女,我怎么就没看透他是个这德行的人呢!”

  “你又乱说。”云奇说朱元璋对他不错,是念旧的人,割去那东西是他自己下的手。他一无文才,二无官德,什么也干不了,想来想去,只有当太监,不然进不了宫啊!

  这话说得如悟恨恨不平。他咬着牙,用最解气的话说:“不就怕长着那玩意儿给他串了种吗?他朱元璋天生该当皇帝呀!当年钱万三家的狗若咬正道一点,怎么不把那玩意儿咬掉呢,我看他江山传给谁?”

  云奇生怕他给自己惹祸,伸手狠狠打了他一个嘴巴:“你再这样,我不救你了。”

  如悟说:“你不是说,你这太监救不了我吗?”

  “我救不了你,我可以求别人救啊!”云奇说。

  “你去求谁?”如悟问。

  “你这破嘴,我不能告诉你。”临走时,云奇站在牢门口告诉他:若他有造化,可能救他出去;若没那个命,也别怨别人了。

  如悟望着他的背影消失在狱中漆黑的长廊尽头,牢卒又来上了牢门大锁。

  三

  秋风吹落树叶,满地飘飞。金菊在御花园玉石桥附近扫落叶,像个麻木的人,两臂一左一右机械地来回摆动着。树叶刚扫到一起,一阵风吹来,又吹了个七零八落,金菊只得重新扫起来。

  朱元璋带着云奇脚步匆匆地走来。金菊没注意他来,低头扫时,扫帚恰巧扫到了朱元璋脚上,朱元璋火了,跺了一下脚:“蠢才,没长眼睛吗?”

  金菊惶惑地抬起了眼睛,一见是朱元璋,也没有特别的表示,显得麻木。云奇官样文章地喝令:“还不跪下。”

  金菊眯着眼看他,也不跪。云奇要来按倒她。

  朱元璋向云奇摆摆手,示意退下。也许他记起了那一夜,或许还有那一夜情带给这丫头的阴影。朱元璋一时动了恻隐之心,看了金菊一会儿,问:“累不累呀?”

  金菊说:“习惯了。”

  朱元璋说:“云奇,从明天起,不要叫她扫园子了。是谁叫她干粗活的?”

  金菊说:“不是皇上下的旨意吗?”

  朱元璋:“有这事吗?有,也是一时气话。金菊,你从前在哪儿住?好像是坤宁宫吧?”

  云奇代答:“是,住皇后那里。”

  朱元璋说:“还住坤宁宫吧。”

  金菊面无表情地听着,也不说谢,朱元璋刚一迈步,她又机械地扫起地来。朱元璋很觉奇怪:“朕不是不让你扫园子了吗?”

  金菊说:“皇上说是从明天起,没说今天可以不扫了。”

  朱元璋反倒被她逗乐了,他说:“好,好,朕再改一次,从今天起,从此时起,你不必扫园子了。”

  金菊依然不吭声。云奇悄悄说:“快谢恩啊,你傻了呀?”金菊依然不动,朱元璋也不计较,大步向前走了。

  回到奉先殿,朱元璋又在审视屏风上的纸条,其中有一个纸条上写着“如悟”两个字。他看来也颇伤脑筋,扯下来又粘上去,反复几次。

  马秀英进来了,说:“新选来的秀女共五百八十人,我和宁妃粗粗筛选了一遍,留下三百零二个,其余的遣送回原籍。”

  朱元璋告诉她先不忙遣送,他要一一看过才算数。

  马秀英顶了他一句,这是选宫女,不是选妃嫔,皇上国事冗繁,有必要一一过目吗?

  朱元璋见马秀英很严肃,便妥协了:“好,好,你是母仪六宫的,本是你的事,朕多劳了,朕也相信你们不会把好的放走,坏的留下。”

  马秀英忽然问起皇上怎么发善心,又赦免了金菊了?

  朱元璋说:“朕一见她扫园子的样子,一下子心酸得不行,你知道朕想起了什么?朕小时候冬天给财主扫雪,他不让我等雪晴了再扫,非得边下边扫,永远扫不净。”

  马秀英话外有音地说,皇上常想想从前就好了。

  朱元璋说:“你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说朕忘本吗?”

  马秀英说:“哪敢。你如果不健忘,你该记得,金菊从前没少帮过你忙,好像给你做过几双鞋吧?”

  朱元璋说:“你来替金菊讨公道了?”

  “打狗也得看主人吧?”马秀英不明白,皇上看上金菊什么了?皇上本不该看上她的,既然看上了,就不该始乱终弃,害得她人不人鬼不鬼的,叫她怎么做人?

  朱元璋明白马秀英是想给她个名分,多封几个妃嫔,本不是什么大事,可封了一个丫头,总是面子上过不去,恐有非议,那些专爱嚼舌头的御史们令朱元璋头疼。

  马秀英冷笑,说来说去皇上顾的是你的脸面,她是丫头,不体面,可皇上发迹之前就体面吗?

  朱元璋十分尴尬,几乎要发作,终于忍住了,他说,封妃嫔断然不行,本来宫中传闻就够多了,不能给人以把柄。他觉得,不如求其次,倒可以给她个差使干,现在女宫不是设了六局吗?

  马秀英说,六局,每局四司,共二十四司。

  朱元璋问,都有什么司可干?什么司适合金菊干?

  马秀英说,尚宫局下面的司纪、司舍,尚仪局的司籍、司乐、司宾,她都不合适,尚寝局的司苑、司灯是轻闲差事。

  朱元璋笑了:“那就司灯吧。后宫的灯火归她管,这也很体面吧?”

  马秀英虽不满意,觉得总比现在这样子好。

  马秀英没有再说下去,她向外招手,有宫女进来送了茶。

  从那以后,金菊白天在宫中消失了,每天到后半夜,她与蝙蝠一同出来行动,带几个宫女,走在空空荡荡的宫中。她们有特制的工具,一根长长的竿子,竿子尽头绑着个扣斗样的东西,能扣灭高处的烛火。

  金菊反倒坦然了,免去了见人的尴尬,她走过的地方,随即是一片浓黑,这黑暗追随着她,她习惯了。

  这天金菊来到奉先殿外,见里面灯火通明,廊下殿外的灯也很亮。她看见朱元璋在殿里走来走去,像在思索着什么。

  金菊愣了片刻,开始与宫女逐一灭灯。

  外面变得骤暗,朱元璋感觉到了,他走到殿门口,向外看着,发现了金菊。这一刹那间,金菊也正往殿里看,二人的目光碰到了一起,朱元璋看到了她眸子里的哀怨与消沉。朱元璋张了张口,似乎想叫住她,但金菊头也不回地走了,朱元璋目送她的背影消失在夜暗中。

  四

  云奇想搬的救兵是皇后马秀英。此时马秀英正在坤宁宫里办公事。

  马秀英和郭宁莲召来女史范孺人,马秀英说:“我虽母仪后宫,但你这后宫女史才是皇上派你来管理后宫的官吏,你要用心才是。”

  范孺人说:“娘娘放心,我会尽全力,听从娘娘旨意,有事就吩咐。”

  马秀英强调,如今立国了,后宫不可小觑了,皇上已立下规矩,连皇后都在内,绝对不准干政,要时刻约束后宫妃嫔,尤其不能与亲属勾结,历代的祸事,常由此起。

  女史说:“是这样。外戚借后妃自重,常常滋事,甚至造反。”

  马秀英说她想写点什么,譬如宫规之类,叫后宫人人学好的榜样。范孺人是精通历史之人,历朝历代中,哪个朝代的后妃最贤惠、最方正、最本分她都清楚。

  “唐代的长孙皇后堪为表率。”范孺人补充说,但大多贤惠的要属宋朝,干政的少,又提倡俭朴之风。

  “好。”马秀英便命她将宋代的后妃传抄录下来,刻印成书,在后宫分发。

  范孺人说:“其实还用学古人吗?娘娘就是师表,你看你的衣服,从来都是洗得发白了还在穿。”她说得很平实,毫无谄媚之嫌。

  马秀英说:“奢侈糜费是亡国之根啊。”她说自己是在做力所能及的本分事。

  范孺人说:“没事了吧?我先走了?”

  “等等。”郭宁莲叫住了她,问皇上是不是从开封带来个妃子?

  “还没封妃,也没封嫔。”范孺人说,时下只是个宫女,皇上叫她来叩见娘娘呢,这几天皇后忙,她也忘了。

  郭宁莲说:“外面不是在选秀吗?要招多少宫女进来呀?”

  范孺人说:“这是地方官的事,由内廷派人去监办,这个我不知道。”

  马秀英说:“你去吧。”

  女史走了出去。

  郭宁莲愤愤地说:“太不像话,他从外面带回个野女人来,居然压根儿不告诉我们。”

  马秀英劝她省点事为好,现在不比从前了,咱们是皇家了,三宫六院七十二偏妃,后宫粉黛三千,这话大家又不是没听过。如果你不能容忍这些,你当初就不该嫁他呀。

  “可那时他不是皇上。”郭宁莲辩解说。

  “可你父亲那时断定他能当皇帝,”马秀英说,“这才叫你两个哥哥和你全都死心塌地跟了他。”

  “你又揭我短。”郭宁莲说,“坏了,总改不过口来,我该口口声声叫你娘娘才对。”

  “人前不失礼就是了。”马秀英说,“我们姐妹是共患难过来的,分什么彼此。”

  郭宁莲开玩笑地说:“不分彼此,你把皇后让给我!”

  “疯丫头!”马秀英说,“这可怪你自己了。当初我再三让你当元配,我为妾,可是你自己让出来的呀。”

  “翻这陈年谷子旧年糠干吗!”郭宁莲说,“好像我真要跟你抢皇后似的。”停了一下,她说:“咱们彼此贴心,那个人可得防着点。”

  “你说真妃?”马秀英问。

  “这人我看着就不舒服。”郭宁莲说。

  “皇上看着顺眼就行啊。”马秀英笑道,“你不喜欢人家,不就因为她曾是陈友谅的皇后吗?”

  “不完全是,”郭宁莲说,“你瞧她那水性杨花的眼睛!这人心术不正。我听宫女们说,因为她的亲戚没得到封赏,一肚子怨言。”

  马秀英说:“她只要不出大格,咱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后宫平静,皇上也能省一条肠子。”

  郭宁莲走后,云奇来了,他向马秀英求救来了。

  云奇垂手站在马秀英面前,眼泪汪汪,一五一十地把如悟下狱的事说了,他说:“我想来想去,能救如悟一命的,只有娘娘了。”

  马秀英说她影影绰绰听人讲过,这几天一直没见到皇上,也没问。她不知道这如悟怎么会去击鼓闯殿呢?

  云奇说,他过去在庙里当烧火僧的时候就傻乎乎、愣头愣脑的,谁装药他都放炮,缺心眼儿,可是个好人。他跟皇上讨过一年饭。他若是有心眼,能在百官面前揭皇上这个短吗?

  马秀英说:“其实这也不叫揭短,人穷,遇到过危难不丢丑,我能不能救下他来,真说不准;你去吧,我尽力就是了。这事别跟别人说,你常给他送点吃的去,别跟他说我要为他求情的事,他露了风声不好。”

  云奇又跪下去叩头:“我替可怜的如悟给娘娘磕头了。”

  五

  朱元璋料定,他虽声严色厉地下令删削《孟子》,贬斥孟子,可千百年来读书人心目中的亚圣,是不易从他们心目中连根掘出的。他也明白,他不能学秦始皇,不好把《孟子》付之一炬,他不愿担个焚书坑儒的骂名。他虽知他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可必须按自己的意旨去做。可恨那个山东道御史游义生,居然为孟子被逐出圣庙的事,吞金死谏!这确也够令朱元璋恼火又挠头的了。无论如何,他认为,《孟子》的君轻民贵思想,确实是对他的皇权和尊严的挑战,不能容忍,那就如敝屣一样弃之。

  他决定亲自动手对《孟子》大杀大砍。

  朱元璋伏案删削《孟子》,书中用朱笔画了个乱七八糟,写满了眉批、行间批,结果越砍越多,脸色也越不好看。

  天已向晚,夕阳最后一缕余晖也从大殿滑下去了,他仍在工作。

  他实在累了,站起来活动一下腰身,站在屏风前看他的纸条出神。

  廊上廊下静悄悄的,武士、侍从们各司其职,站在岗位上如木偶一样。

  朱元璋忽然转过身来,命值殿官把陈宁叫来,胡惟庸也行。

  没想到胡惟庸应声从殿下出来,说:“臣在。”

  朱元璋很奇怪:“晚朝早散朝了,你怎么还在这儿?”

  胡惟庸应对说,皇上没走,臣不敢走,怕皇上万一有事,来不及。

  朱元璋十分满意,点点头,问李彬剥皮的事办好了没有?

  “办好了。”胡惟庸答,实草皮人就摆在了应天府大堂进门处。他盛赞皇上这一招高明。其实,贪心人人有,惧怕惩处而时时自戒,虽不是良策,毕竟是好事。能吓住有贪欲的人,逼他们当清官。

  “你说得对,贪心人人有。”朱元璋又指出他说的不够全面,还有一种人,不是因为怕严法酷刑而不贪,他们心中有一个德字约束,这就是古人说的君子。

  “皇上训诲的是。”胡惟庸忽然瞥见屏风上有一张醒目的朱笔字条,是“苏坦妹”三个字,他的脑海里立刻转开了:这个时候,他怎么又想起了他几年前杀掉的江南才女?一时不得要领,需要对朱元璋察言观色。

  朱元璋问:“为杀李彬的事,李善长怎么样啊?很丢面子是不是?”

  “他很懊悔。”胡惟庸说,“他不是上了谢罪表了吗?”

  “做个样子谁不会!”朱元璋说,“他是老糊涂了。他是你恩人,你自然为他说话。”

  胡惟庸有几分心惊,忙说:“臣最大的恩人是皇上啊。”

  “你很会说话。”朱元璋说,“李善长三天不上朝了吧?”

  “他不是告病了吗?”胡惟庸说,“他真有心口疼的病,皇上不是派御医去了吗?”

  “也许他该颐养天年了。”朱元璋望着大殿彩绘棚顶,像自语似的说,胡惟庸吓了一跳,眨着一对小眼睛思索了半天,轻描淡写地说:“其实人老了是犯糊涂,人家刘基决心替皇上惩贪除恶,他李善长应当站出来拿亲戚开刀才是,皇上杀儿子已有楷模在嘛。他这么一来,自己失了威望事小,叫皇上多寒心啊。”

  朱元璋扫了他一眼,他显然说到朱元璋心里去了。

  胡惟庸不经意地看了一眼摆在桌上的那本批乱了的《孟子》,便问:“皇上在批孟子?臣已遵旨,下令天下圣殿里拆除孟子像了。书禁不禁?”

  朱元璋叹了口气,说:“禁了不好。为禁《孟子》一事,山东御史游义生不是宁可吞金来死谏吗?不过,今后不能让天下人再念从前版本的《孟子》了,回头你把朕亲手删改的拿去印行。”

  胡惟庸答应着,看了看一片朱红的《孟子》,简直像腰斩活人鲜血淋漓一样,令人怵目惊心。他问删了多少?

  朱元璋回答得很平淡,不多,删除八十五章谬种流传的言论,还剩一百七十余章。

  胡惟庸吓了一跳,这不是删掉三分之一了吗?还不多!

  “这都便宜他了,孟子教唆人对君不逊,岂可容忍?剩一半也行,就叫《孟子节文》。”

  胡惟庸唯唯。

  胡惟庸犯不上像迂腐的山东御史那样,用自己的性命去捍卫孟夫子。别看他从小是喝孔孟乳汁长大的文人,如果朱元璋执意要把这两位圣人全铲除,他也不会吭一声的。

  还嫌不解气,朱元璋又说:“如果孟轲这老儿活到今天,朕非杀他头,剥他皮填上草示众不可。”

  这更令胡惟庸瞠目结舌。

  朱元璋说:“你听孟子说的是什么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还有君臣了吗?”

  胡惟庸随声附和,说自己过去都白念一回《孟子》了,不走脑子,没往深里想,不知其害如此之深。

  对他的表白,朱元璋并不全信,毕竟听起来不逆耳,不逆耳总是舒服的。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作品集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