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泽东在战争中指导战争一贯坚持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中,里面蕴涵着丰富的哲学内涵----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据(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第397页中记载: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一次重要会议上,对我军的指战员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说道:
“革命单搞军事不行,如不建立根据地,跟群众没有密切的联系,不建立正确的党,没
有正确的统战工作,单有军队,单会打仗是不行的。打仗没有什么巧妙,简单说就是两句话: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得赢就是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集中五个指头割他一个指头。割掉一个,他就少一个,事物是可以分割的,以后有机会又可以割一个,又少一个,只剩八个了,然后有机会再割一个,总之要割掉。所谓割掉指头,就是把敌人搞过来,除打死打伤之外,把官兵、枪支、弹药都夺过来,这就叫打得赢就打。那么打不赢呢?就走,走得远一点,使敌人不知你到哪里去了。
“重要的是政治、根据地、人民群众、党、统战工作,只有会做政治工作的人才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无产阶级革命军队跟资产阶级军队不同,她是人民的军队。”
当大家特别是我们的红军指挥员听到毛泽东的这些话时,大家从心里感到打仗确实是应该要这个样子,而且跟着毛泽东这样的统帅作战,一定能够取得胜利。其一是:在对付敌人的思维问题上,打就要打得的彻底,消灭一个团就是一个团,消灭一个师就是一个师,一个一个地消灭,慢慢地就是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而如果不打或者不能打,就要采取走的办法,而且要走就要走的巧妙,走的利索,走的让敌人无法找到我们。
也就是说,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来说,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而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会立即起到重大影响的。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便是大家一听就明白的道理。
这些简单明了的道理,深深地深入到红军指战员的心里。
特别是在红军初创和在根据地的几次“反围剿”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毛泽东要求他的所有指战员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战术。“在什么地方打什么仗,跟什么敌人打什么仗,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什么时候打什么仗”,只要把敌人消灭掉,就是最后也是最高的目的。有时候是“围而不打”,有时候则是“打而不围”,审时度势,不拘一格,从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圈定指挥员的思维。其中的四渡赤水,就是毛泽东用兵的神来之笔。世界上,谁人敢于从“四次”上做文章?一般说,事不过三,而毛泽东就是敢于第四次渡过赤水河。
而且,毛泽东要求他的指战员,不仅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更重要的是战术上重视敌人。特别是指挥员要坚持做到:
“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来的敌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一个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也就是说,毛泽东要求他的指挥员,应该也必须是“智多星”,而不是“鲁莽汉”。在“伤指”与“断指”的总思维指导下,我军从1948年的9月就开始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开展了至关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毛泽东又一次导演了一场旨在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活剧,又谱写了“伤指”与“断指”的新篇章。
这是自古以来就没有过的规模最大的战略决战的雄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毛泽东根据敌人五大集团的特点及其分布情况,确定为三大战区,共分三大阶段:
1948年9月12日----1949年1月2日,我们进行了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完全解放了东北。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我们进行了淮海战役,歼敌55、5万人,使解放长江以北地区已成定局。
1948年12月上旬----1949年1月31日,我们进行了平津战役,歼敌52万多人,全部解放了长江以北,并为渡江、解放全中国,建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这150多万敌军被消灭,就是在毛泽东“断指”思想的指引下实施的。事实上,也只有这150多万的敌人被歼灭,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倘若,不是按照“断指”的思维原则去打击溃战,我们就不可能那么快取得胜利,蒋介石也不会那么快地逃亡台湾!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