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很早就知道井冈山上曾有个山大王朱聋子,在崇山峻岭之间跟官兵打圈子,很有传奇色彩。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带着残余的人马上了井冈山。他决心学朱聋子,到深山老林里当起了红色“山大王”。毛想,朱聋子只会打圈子,打圈子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兵;而他来井冈山是为了消灭敌人保护自己,光打圈子不够,还要会打仗。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子,在运动中求胜。游击战争就这样揭开了序幕。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方圆五百里,纵横八十里都是绵延的山岭,峭壁耸立,森林蔽日,云遮雾嶂,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毛上井冈山后,依托这里的有利地形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建立和巩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势力日渐强大。
1930 年10 月,蒋介石调动十万重兵,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略,在吉安到建宁800 里长的阵线上,由北向南,兵分八路向中央根据地直扑过来。11 月,敌人开始进攻。敌人占领吉安后,妄图依靠兵力、武器的绝对优势速战速决,于是急于寻找红军主力作战。但红军依照毛泽东制定的“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的方针,就是不与敌人交战,而是把主力全部集结于黄陂、小布地区,养精蓄锐,伺机破敌。
谭道源五十师到达源头、上潮、芦峰岭一线,似乎有继续入侵小布之势。于是毛朱决定动员红军准备第二天歼灭来犯小布之敌。誓师大会主席台两旁柱子上挂着一副毛亲笔书写的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会后,红军立即由小布出发,轻装向北,在小布通往源头的道路两旁埋伏下来,“专候”谭道源由芦峰岭下山。
没料到谭道源是只狡猾的老狐狸。他进入根据地后,特别小心,进展缓慢,到源头后就再也不出来了。红军等了两大,就是不见谭道源出来,只得撤了回去。当时有人问毛泽东为什么不打鼻子底下的敌人,毛说,红军在小布地区设置了大口袋,引诱敌人来钻,可是敌人始终不脱离所守的坚固阵地,如果硬攻,伤亡代价就很大,不如现在撤回去,等有机会再打。
小布设伏,没能使谭道源入彀,张辉瓒却向龙冈逼近了。张辉瓒的第十八师曾有“铁军”称号,兵员充足、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又深受蒋的器重,因而不可一世,孤军深入,毫无顾忌。张辉瓒的部队到达东固时,公秉藩已先张一天占领了东固。张不摸实情,以为是红军占领,强行攻击,激战四小时,互有伤亡。
公秉藩挨了打,认为是张辉瓒妒忌他先占了东固,抢了头功,一气之下,折回富田“休整”去了。张孤军深入,不得不留下一个旅守东固作后方阵地,率其余人马开抵龙冈。
龙冈位于永丰、吉安、兴国二县交界处。四面环山,孤江自南而北穿流其间,形成了一个瓮状冲积盆地。毛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口袋,专等张的人马来钻。在晨雾的掩护下,张辉瓒的铁军师钻进了口袋,被红军全歼,张辉瓒也被活捉。这就是毛泽东创造的游击战术在第一次反“围剿”时的运用。第二、三、四次反“围剿”同样运用了游击战,灵活机动地对付敌人。敌人兵力一次比一次加大,想寻红军主力作战。红军一次又一次在毛泽东的指挥下,诱敌深入,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崇山峻岭之间打圈子。哪座山最高翻哪座山,哪条道最险就走哪条道,直到把敌人拖得精疲力尽,晕头转向。红军再寻找有利时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毛正是以这种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重兵“围剿”。然而,蒋污蔑红军是“共匪”,党内“左”倾领导者也觉得毛像是从《水游传》中跳出来的农民叛乱者,把毛同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首领相提并论,把游击战看成是成不了事的游击主义。毛泽东坚持游击战,取得了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更从反面说明了游击战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